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遙望月明故鄉遠

遙望月明故鄉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7 00:53:31

遙望月明故鄉遠(為何月是故鄉明)1

在我國民俗中,中秋節往往被視為僅次于春節的重要節日,承載着深厚的故鄉情、家國情。年年中秋,年年賞月。對月當空,你會想什麼?不妨從杜甫的一首詩,緩步走進秋之夜。

《月夜憶舍弟》,是流傳最廣的中秋詩詞之一:“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這首詩是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在戰亂中寫下的,表達了對弟弟的擔憂與挂念。在古代交通不便、道路險阻、通信不暢的情況下,親人于離亂中相别,一别可能就是一輩子。對于杜甫這種月夜下思念至親的心情,今天的人們可能難以感同身受,因為交通太便利了,想見一個人可以說走就走,朝發夕至,就算抽不開身去見面,還有可以随時随地進行的視頻通話。但設想一下,如果我們身邊的一切網絡、手機、電話等通訊方式都被切斷幾年,怎麼去聯系一個身陷戰亂的人并确認他是否安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一千古名句,被廣泛運用于表達遊子的思鄉之情。同一輪明月,為什麼家鄉的更明亮皎潔?這要從中秋的月文化說起。在中國人的觀念裡,中秋節和春節都是傳統文化中象征着團圓的節日,但這團圓之意,又有所不同。在春節,舉家團圓,遊子歸鄉,“吃團圓飯”是所有人的主題。而在中秋節,卻往往有人思家而不能回家、望鄉而不能還鄉、月圓而人不能團圓。所以,對比春節,屬于中秋節的主題,是思念。

秋天的天高雲淡、風清氣爽,使得中秋節的月亮,是一年中最明亮最美麗的月。然而就是這樣一輪美麗的圓月,卻勾起了漂泊在外的遊子的思鄉之情。其實,能夠長年在家、時常回家的人,往往不望月——有親人在身邊,已經很溫暖充實了,怎麼會有那種寂靜的心境去獨自望月呢?望月,常常是一個人在心中無着無落的孤獨時刻,才将心底那份思念寄給明月。

在中國獨特的月文化感召下,望月思鄉,似乎變成了中國人的一種習慣。每到中秋月圓之夜,總會有遊子伫立月下、凝望月色。在那一剪看似安靜的背影下,他的心中卻在洶湧潮動,澎湃着來自故國故鄉的聲音。就如李白所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縱使豪情萬千吟出“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的他,在圓月下也逃不過那泛起的一抹鄉情;就像張九齡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無論身在何方,卻是故鄉的形象在月下愈發清晰;就像王建說“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舉頭望月,便是秋思落地之時……因為漂泊和思念,有了白居易“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的潸然淚下,有了歌曲《望月》中“望着月亮的時候,常常想起你,望着你的時候,就想起月亮。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更美的是你”。

這份月下思,是所有遊子對于家、對于國,那一份割舍不斷的文化認同、那一種血脈相連的家國情懷、那一番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牽腸挂肚。為什麼月是故鄉明?因為,那一輪圓月,是所有炎黃子孫心中永不磨滅的文化基因,召喚着遊子們,無論出走多遠都要停下腳步,與家鄉父老、祖國人民仰望同一個方向。

文化是精神的載體,情懷是精神的體現。精神有了歸屬,奮鬥就有了動力。家國情懷宛如川流不息的江河,在它的滋養下,一代代中華兒女以執着的理想追求和熱血實踐,在推動民族興盛、社會進步中實現人生價值,彙聚起中華民族前赴後繼、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明月如鏡,照見昨天,也照見今天、明天。感念親人、家庭,心懷故鄉、祖國,讓我們一起接受月光的邀請,在赓續傳統中走向光輝的未來。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