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最早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易經思想,易經的每個卦都分6個爻,俗稱6爻卦。六爻每兩爻一組配三才,即初爻與二爻為地,三爻四爻為人,五爻與上爻為天。那麼“不三不四”,三四爻不正位,不正時,就是指人不正直,不規矩的意思。不三不四:謂不倫不類,不像樣子的。也指行為不端,不正派。不倫不類和“不三不四”;都有“不規範、不像樣”的意思;有時可通用。但不倫不類一般用于事物;指不能相比的東西相提并論;“不三不四”偏重于人的品行不端正或來路不正當。
古代文化中的“三”與“四”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的結晶,“三”與“四”的用法托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或贊譽,可見形容行為不端之人為“不三不四”就是這個緣由。明·施耐庵《水浒傳》第七回:“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
來自:中文化論壇----三品松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