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01 12:38:12

梁新穎/文

摘 要:中國書法蘊含點畫質地美、線條姿态美、字形組合美、章法布白美、神采氣韻美、節奏律動美、形式豐富美、風格獨特美,因此這一傳統藝術備受推崇。

關鍵詞:書法;學習;審美

中國書法曆史悠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但是普通人覺得書法太神秘、太難。記得20世紀90年代中國書法家協會在四川舉辦的一次研讨會上,有人就說中國書法是“天才學”。有一種說法叫“十年可以成畫家,三十年才可以成書法家”,就是說要成為真正的書法家是多麼不容易。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書法的“神秘”建立在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對于大家學習書法而言,增添了很多神秘感。

書法于我們每個人有何意義呢?早在1962年,郭沫若先生為《人民教育》雜志題詞說:“我們需要加強寫字指導,不一定人人都要成為書法家,但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範,比較端正、幹淨、容易認。這樣養成了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若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斷專行,是容易誤事的。”

我們今天說書法神秘,其神秘在哪裡?我想起德國哲學家麥克斯·施蒂納《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書中的格言:“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們都跪着,讓我們站起來吧!”經過多年書法教學和與社會大量接觸,我發現好多朋友、學生,甚至年齡比較大的領導,一旦知曉了書法的神秘之處,都能在短時間裡走上學習書法的正軌,較快提升自身書法藝術的修養。

要了解中國書法的神秘,首先需要深入認識什麼是中國書法,就要深入了解中國書法的發展源流,掌握篆、隸、楷、草、行等字體的曆史脈絡。

一、什麼是中國書法?

書法是文字表現的藝術形式。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傳統藝術。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符号的書寫法則。狹義則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進行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中國書法是線條的藝術、結體的藝術、章法的藝術,本身極具美的因素。方與圓、曲與直、長與短、粗與細、濃與淡、輕與重、緩與速、疏與密、虛與實、斜與正、巧與拙、剛與柔、枯與潤等既矛盾又統一的諸要素,構成了其“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和諧統一,即所謂的 “美在于整體的和諧”。書法本身蘊含的點畫質地美、線條姿态美、字形組合美、章法布白美、神采氣韻美、節奏律動美、形式豐富美、風格獨特美等使這一中國傳統藝術備受推崇。

西漢著名辭賦家揚雄在《揚子法言》中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唐朝張懷瓘在《文字論》中說:“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

蘇東坡在《論書》中說:“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為書也。”

清代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書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俨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諸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節著者,代不乏人;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開篇即曰:“文字何生也?生于人之智也。”“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态奇逸,可謂美矣。”可見書法是智慧的産物,是人的精神活動的外在體現。書法在人品修為的形成過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也呈現着書者的人格面貌。

梁啟超認為:中國寫字有特别的工具,故成為特别的藝術;中國書法的美是線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現個性的美。他說:“美術一種要素是發揮個性,而發揮個性,最真确的莫如寫字。如果說能夠表現個性就是最高的美術,那麼各種美術,以寫字為最高。”

魯迅先生說:“它(書法)不是詩卻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卻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卻有舞的節奏,它不是歌卻有歌的旋律。”

宗白華1938年在為胡小石《中國書學史》作的編後語中說:“中國書法是一種藝術,能表現人格,創造意境。和其他藝術一樣,尤接近于音樂的、舞蹈的、建築的構象美(和繪畫雕塑的具象美相對)。中國樂教衰落,建築單調,書法成了表現各時代精神的中心藝術。”

鄧以蟄在《書法之欣賞》中直稱“書法是純美術”,自然也是百分之百的藝術,認為書法“為藝術之最高境界,完全出自諸性靈之自由表現”。

林語堂1934年用英文寫了《中國人》一書,他從世界大文化圈的範圍内得出結論說:“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中國人民就是通過書法才學會線條和形體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國書法及其藝術靈感,就無法談論中國藝術。”“在書法上,也許隻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夠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緻。”

畢加索把中國書法推得更高,他說:“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何以要跑到巴黎來學習藝術。”“如果我生在中國,不會是畫家,但肯定是書法家。”

英國著名藝術理論家貢布裡奇說:“西方人五百年也學不會中國的書法。”

總而言之,上面這些論述都是非常抽象的,我們難以真正地從具體意象的層次去進行理解。

在我看來,書法書寫是意識的具體的外在體現,就是書寫者怎麼想,他的思想情感都躍然紙上。書法家創作書法,思想情感都躍然紙上,所以其意識是具象性地表現在紙面上的。中國傳統琴棋書畫,琴有琴聲,棋有棋子,書有筆畫,畫具圖像,這些藝術跟個人意志修養是非常一緻的。認識書法的美,是學習、研究、欣賞、評論書法的首要問題。書法藝術的魅力不僅在于它能夠靠點畫的變化、結字的巧妙、章法的和諧體現一種外在美,更主要的是它能通過由前三者有機結合而呈現出來的韻律、氣韻、風格、情趣等體現為一種内在美。

寫字和書法有顯然的不同。

寫字,通常隻要把字寫得清楚,沒有錯别字,字迹清楚可辨,讓閱讀者能輕松自如閱讀即可。這就是最基本的寫字。書法則是以文字書寫為載體的一連串對立統一的線條藝術。

春秋時期孔子傳授“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其中的“書”,人們往往誤解為書法,其實是不對的,“書”是指文化知識。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文字,到了漢代,中國書法迎來了一個高峰。今天我們看到的龍門石窟《龍門二十品》、雲崗石窟的刻經,都是那時的傑作。再到東西晉,中國書法又邁進一個輝煌時期。以衛铄夫人、鐘繇、王羲之、王獻之等為代表的書法家把書法推向更高的境界。從隋唐實行科舉制度以來,曆朝曆代的書生要想獲取功名,沒有哪個不從小就在書法上下功夫的。自唐太宗李世民把王羲之推崇為“書聖”的近1500年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滲透着書法的影子,特别是文化與書法密不可分。有人說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DNA,也就是說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基本影像。而我認為,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最重要的承載體。

二、書法的魅力與鑒賞

(一)書法之美源于漢字之美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最小單元,又是中國文化的最高代表。衛恒《四體書勢》說:“昔在黃帝,創制造物。有沮誦、倉颉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迹以興思也。因而遂滋,則謂之字。有六義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聲,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長是也。”

漢字的創造、使用、演變、發展和無窮組合,造就了中國文化的輝煌燦爛和流光溢彩,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貫之的中華文明。一部中國的書法史,是一部漢字的演化發展史,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文化史,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基礎和縮影。

漢字和書法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漢字因書法而有無限生動的形式之美,書法因漢字而有無比豐富的内涵之美。書法和漢字之美,都根源于自然之美。唐朝孫過庭《書譜》中說:“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鸾舞蛇驚之态,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衆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就是把大自然的奇異美妙與書法聯系在一起。

(二)甲骨文、金文、篆書之美

中國文字始于甲骨文,甲骨文之後有金文、篆書。

蔡邕《篆勢》雲:“或龜文針列,栉比龍鱗;纾體放尾,長短複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蘊若蟲蛇之焚缊;揚波振撇,鷹跱鳥震;延頸脅翼,勢似淩雲。或輕筆内投,微本濃末,若絕若連;似水露緣絲,凝垂下端;從者如懸,衡者如編;杳杪邪趣,不方不員;若行若飛,跂跂翾翾。遠而望之,象鴻鹄群遊,絡繹遷延;迫而視之,端際不可得見,指不可勝原。”篆書之美,是奇正相生、逶迤盤旋的活力之美。

這是商代甲骨文,1899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1

圖1 殷商甲骨文

這是大盂鼎。大盂鼎又稱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陝西寶雞李家村。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鼎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重153.5千克。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2

圖2 西周大盂鼎

下面是清朝大書法家吳大澂、吳昌碩的篆書。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3

圖3 吳大澂篆書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4

(三)隸書之美

隸書之美,蔡邕《隸勢》有雲:“或穹隆恢廓,或栉比針列,或砥平繩直,或蜿蜒膠戾,或長邪角趣,或規旋矩折。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絕。纖波濃點,錯落其間。若鐘簴設張,庭燎飛煙。嶄岩嵯峨,高下屬連。似崇台重宇,增雲冠山。遠而望之,若飛龍在天;近而察之,心亂目眩。奇姿谲詭,不可勝原。”

隸書之美,是厚重凝聚、莊嚴典雅的甯靜之美。

隸書也稱為八分書,因為左右比較對稱。

下面三幅清代隸書,分别是鄧石如、趙之謙、伊秉绶的作品。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5

圖5 鄧石如隸書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6

圖6 趙之謙隸書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7

圖7 金農隸書

(四)楷書之美

蔡邕《字勢》雲:“日處君而盈其度,月執臣而虧其旁;雲(yí)而上布,星離離以舒光;禾卉苯䔿(běnzǔn,茂盛貌)以垂穎,山嶽峨嵯而連岡;蟲跂(qǐ)跂其若動,鳥似飛而未揚。觀其錯筆綴墨,用心精專;勢和體均,發止無間。或守正循檢,矩折規旋;或方員靡則,因事制權。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矯然特出,若龍騰于川;森爾下頹,若雨墜于天。或引筆奮力,若鴻雁高飛,邈邈翩翩;或縱肆阿那,若流蘇懸羽,靡靡綿綿。是故遠而望之,若翔風厲水,清波漪漣;就而察之,有若自然。”

真書(亦稱今隸、楷書、正書)之美,是正大光明、儀态萬方的包容之美。

楷書也叫正楷,到唐朝時發展得完備并達到高峰。近年一些當代楷書大家都學唐初的薛稷、虞世南、褚遂良,學楷書四大家歐顔柳趙。現在教育部号召全國中小學生學書法,也都是從學楷書入門。歐顔柳趙——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都是唐朝大書法家,趙孟頫是元朝大書法家。往前還有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有王羲之的《樂毅論》,有王羲之的老師衛铄夫人,再往前還有鐘繇的《宣示表》等等,所以楷書發展的脈絡也非常久遠。

下面是顔真卿《麻姑仙壇記》與柳公權的《玄秘塔》。有一句話叫“顔精柳骨”,指顔真卿的書法用筆肥厚粗拙,顯得精健灑脫;柳公權的書法棱角分明,骨力遒健。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8

圖8 顔真卿《麻姑仙壇記》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9

圖9 柳公權《玄秘塔》

(五)草書之美

草書筆劃相對簡省,就是根據書寫者自己的性情,長短曲折迅速書寫,易識又易寫,準确又美麗,又能充分表達個人的性情,所以草書是書法裡最難的,代表書法的最高境界。

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兩種。章草源出于隸書,解散隸法,用以赴急,本草創之義,所以稱草,用筆實兼篆、隸的意思。《晉書·衛瓘傳》說:“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可見章草書先于楷書、行書和今草。今草一方面為章草之捷;一方面又由楷行醞釀而來,因此今草的用筆與章草有所不同。現在講的草書一般指今草而非章草。

王羲之有書聖之名,其草書代表作當推《十七帖》。晉賢草書都很好,學草書不入晉人之室,不可謂之能。學草書的初步,先務研究,辨别其偏旁。世俗所傳的《草訣歌》《千字文》《草字彙》,都是為學草的幫助。草書的點劃,其多少、長短、屈折,略有出入,便變成另一個字,所以俗諺雲:“草字脫了腳,仙人猜勿着。”于右任等選訂的《标準草書範本千字文》,苦心孤詣,用科學方法整理綜彙古今法帖、名賢手澤,易識、易寫、準确、美麗,建立了草書的标準。

草書的流行範圍,在當時也隻限于士大夫階級,并不普遍。直到現在,草書和篆、隸一樣,純屬一種非應用的書體。講到它的寫法,孫過庭曾雲:“真以點劃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劃為情性,使轉為形質。”“伯英(張芝)不真,而點劃狼籍;元常(鐘繇)不草,使轉縱橫。”又雲:“草貴流而暢,章務簡而便。”這幾句話說得極精。包慎伯的诠釋:“蓋點劃力求平直,易成闆刻,闆刻則謂之無使轉;使轉力求姿态,易入偏軟,偏軟則謂之無點劃。其緻則殊途同歸,其詞則互文見意,不必泥别真草也。”也說得很明白。姜白石雲:“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孫、姜兩人以真明草,以草明真的說法,都極為精要。寫草字難就難在不失法度,一方面要講筆勢飛動,一方面仍須像作真書那樣謹嚴。黃山谷雲:“草法欲左規右矩。”宋高宗雲:“草書之法,昔人用以趨急速而務簡易,删難省繁,損複為單,誠非倉史之蹟。但習書之餘,以精神之運,識思超妙,使點劃不失真為尚。”草書精熟之後才能夠快,但是這個快字,在時間方面如此說,若在運筆方面講,正須“能速不速”方才到家。什麼叫能速不速呢?便是古人的所謂“留”和所謂的“澀”,作草用筆,能留得住才好。後漢蔡琰述石室神授筆勢雲:“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作草書要點正在于此。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10

圖10 王羲之《十七帖》

圖10為王羲之的《十七帖》,因書末有“十七日先書郗司馬”句而得名。圖11為唐朝懷素《自叙帖》。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11

圖11 懷素《自叙帖》

(六)行書之美

行就是走路。如果楷書是正步走,草書是跑步,那麼行書就是小跑或者健步走。行書不正不草,介乎于真、草之間,是變真以便于揮運的一種書體。

魏初有鐘、胡兩家為行書法,俱學于劉徳升,而鐘氏稍異。鐘是鐘繇,胡是胡昭。胡書不傳,但有胡肥鐘瘦之說。今所傳鐘書,傳為王羲之所臨。前人有把它再拆為幾種的,如“行楷”“行草”“藳行”之類。行楷是指行書偏多于楷正的意思,如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獻之的《保母志》《聖教序》《與福寺碑》等等。行草是指行書偏多于草法的意思,如閣帖及大觀帖中的《廿二日帖》《四月廿三日帖》及《追尋傷悼帖》等等。藳行是指藳氏的一種行書,如顔真卿的《争座位帖》《三表帖》《祭侄文稿》等等,三種統稱為行書。

簡而言之,行書是介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它不象草書那樣難寫難認,又不象楷書那樣嚴謹端莊,所以古人說它“非真非草”。它的特點是運用了一定草法,部分簡化了楷書的筆畫,改變了楷書筆形,草化了楷書的結構。筆劃之間互相牽引,有呼應,不像楷書一筆一劃,筆筆到位。因此行書比楷書流動、率意、潇灑,且比草書易認好寫。

相較前人,後世書法家的作品越來越能表達自己的性情。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12

圖12 米芾《蜀素帖》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13

圖13 蘇轼《寒食帖》

圖12為宋代米芾的《蜀素帖》,他的書法比前人更率真率意。圖13為宋代蘇轼的《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14

圖14 宋徽宗趙佶瘦金體書法

宋徽宗趙佶瘦金體獨樹一幟,這是他的《欲借風霜二詩帖》。

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揭開學習書法的神秘面紗)15

圖15 趙孟頫《太湖石贊》

趙孟頫的行書也是相當之好。《太湖石贊》是他與好友相聚酒酣時的乘興之作,神融筆暢,滂沛悅然。

(原載于《領導科學論壇》 2017年第20期 P72-80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