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說,“孩子過早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會對孩子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這創傷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親人時所經曆的哀痛。”
前兩天,波媽和自己的表妹聊天。
表妹心情非常沉重地說:“姐姐,我現在非常後悔,沒有聽你的勸告,非要把文文送到寄宿學校,我感覺他整個人性情大變,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你能給我提個建議嗎?”
兩年前,妹妹懷上了二胎,由于無暇同時照顧兩個孩子,所以妹妹把老大送到了寄宿學校。
波媽曾經和自己的表妹,表達了一些真實的想法,希望表妹可以慎重考慮,最好不要把年僅6歲的孩子送到寄宿學校,但是表妹為了省事,還是把孩子送去了。
兩年很快過去了,表妹的大兒子文文,自從上了寄宿學校,不但沒有讓表妹省心,反而讓表妹每天都擔驚受怕。
表妹說,文文上寄宿學校的第一天,就因為和小朋友發生矛盾,大打出手,最後表妹被文文的班主任進行約談。并且當面和另外一名家長道歉,表妹說自己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文文自從和小朋友動手以後,經常被班級裡的小朋友冷落,加上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在晚上偷偷躲進被窩裡痛哭流涕。
表妹一個禮拜才能和文文見一面,原本一個活潑開朗的小男孩,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既不交朋友,也不和父母說話。表妹不管如何與文文交流,文文都不會理睬。
表妹邊說邊哭:“如果當初沒有送文文去上寄宿學校,他也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都是我害了他……”
慢慢聽着表妹的哭訴,句句紮心,一個年僅6歲的小男孩,這兩年承受了多少的相思,難過和痛苦呢?
過早的寄宿,到底是讓孩子更獨立了?還是讓孩子更脆弱了?值得父母們思考。1
寄宿,容易讓孩子更自卑
前不久,波媽看到一個特别戳心的視頻。
視頻中,漆黑的夜,沉悶的學校,一群小學二年級女孩,在宿舍裡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媽媽,一聲又一聲,太讓人心疼了。
這些孩子,大多數是因為父母工作忙,所以他們從小就住在寄宿學校裡。
每天放學後,這群小朋友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小朋友被父母接回家,自己卻隻能忍受着不能和父母團聚的痛苦。
就像尹建莉老師說的:“寄宿制下長大的孩子,是半個孤兒院兒童。”
有一對父母,兩口子非常的能幹,父母為了安心工作,把孩子送到了北京非常有名的寄宿制幼兒園。那家幼兒園非常的高級,收的都是演藝明星的孩子,不是一般人能進去的。
孩子自從上了那個幼兒園,自理能力非常強,可以自己洗衣服,整理被褥,睡覺也很有規律,父母非常的省心。
有一次父母帶着孩子去和朋友聚餐,在吃飯的時候,孩子坐在媽媽旁邊,安安靜靜的,非常乖巧,默默地吃着飯。正當大家舉杯慶祝,互相飲酒時,小男孩突然哇一聲大哭起來。吓得媽媽,趕快抱住孩子問出了什麼事。男孩子一直哭泣着,說不出話來,衆人都看得出來,孩子非常的傷心。
原來孩子一直想吃腰果炒蝦仁,可是自己始終不敢去夾,眼看着好吃的要被吃完了,大家卻舉杯慶祝,孩子徹底崩潰了……
媽媽哄了幾句,對孩子說,:“想吃什麼自己去夾。你害怕什麼呢?沒關系,這些叔叔阿姨都是媽媽爸爸的好朋友,你不用拘束。”
衆人聽了,松口氣笑了,覺得小家夥太矯情。
媽媽說的話對男孩子沒什麼用,男孩還是不肯自己夾菜,輕輕抽咽着,眼睛裡充滿淚水與委屈。
小男孩的父母,送孩子上寄宿學校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獨立自強。但是在人成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獨立,更需要安全感、愛和親情。但是,孩子進入寄宿學校後,遠離了自己的父母,其實是反自然,反天性的。
一個内心缺乏關愛感,親密感的孩子,如何發展他的獨立性?最基本的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就送去寄宿學校發展社會屬性了,這樣的孩子隻能變得焦慮、自卑、懦弱!2
寄宿,容易讓親子關系更冷漠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在将來遲早會離開他們,所以越早“推開”孩子,讓孩子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孩子越有勇氣面對困難和挫折,學會獨自解決問題。
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大錯特錯,隻能讓孩子和父母越來越疏遠,親子關系越來越淡漠。
大家聽過著名的“恒河猴”實驗嗎?也叫"母愛剝奪實驗"。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做了一個實驗,他将剛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媽媽隔離開。
哈洛接着給它們弄來了兩個"假媽媽",一個材質是鐵絲的,上面挂着裝滿奶的瓶子,另一個材質是柔軟的絨布。結果,觀察發現小猴子對“絨布媽媽”依依不舍,而對“鐵絲媽媽”不理不睬。隻有餓得實在不行時,幼猴們才到"鐵絲媽媽"那裡去喝奶,但喝完奶再回到"絨布媽媽"身邊。
哈洛的研究給了我們有意義的啟示。兒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僅有溫飽還不夠,必須要有父母的觸摸和擁抱以及父母給的“溫暖”!孩子越小,對父母之愛的要求越多,對相處時間和頻次也就要求越多,這是兒童獲取安全感的必需。
長期寄宿的孩子,潛意識中既害怕被父母抛棄,又對父母有怨恨,所以經常會表現出委屈、拒絕、過度纏綿和不可理喻。
許多父母不能夠很好地理解孩子,不能很好地與孩子溝通,這與他們在孩子小時候和孩子相處機會少,建立的感情聯結比較稀疏有關。
過早的送孩子寄宿,孩子不僅缺少家庭氛圍的滋養,更缺少與父母的互相交流。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與父母在心裡産生隔閡,親子關系越來越疏遠。3
寄宿,容易增加孩子遭受校園暴力的幾率
在知乎上有一位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曆
“我不記得我愛過自己的父母。7歲就被送進寄宿學校,我每天都會失眠,内心始終湧起一種被抛棄感:“父母為什麼不要我!”
上高中時,我性格比較孤傲,不願意與人交往,學校的其他同學喜歡拉幫結派,我因為總是特立獨行,經常被欺負,給同學寫小抄,買東西,卻經常被笑話,是個“怪胎”!
有一次晚自習後,我像往常一樣回宿舍。發現宿舍一個人也沒有,于是自己打算睡覺。結果舍友回去以後,大吵大鬧。嘴裡還冷嘲熱諷,“某些人比豬還能睡,哈哈!”之後,我徹底爆發,和幾個舍友大動幹戈,被值班老師送到了派出所……
“寄宿學校就是一個“小社會”,有真善美,更有歧視、侮辱、霸淩。
你不會知道表面看起來天真無邪的孩子,為什麼有時會對身邊的同學“下狠手”。
據央視調查,目前校園暴力施暴者男性占18%多,而女性占81%多;而同樣女性受害者也是81%。女性暴力傾向更加明顯,7成校園暴力是多對一!
央視名嘴白岩松曾說:“打死我也沒讓我的孩子住校。”
白岩松與妻子的工作都非常忙,但是他們堅決不讓孩子住校。
白岩松認為:再好的寄宿學校也替代不了父母。父母才是保護孩子的最堅強的後盾,才能遠離校園暴力。
寫在最後:想起波媽自己的經曆,我上初一的時候,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家鄉。為了念書,選擇去城裡寄宿,一個禮拜回一次家,每次離開家走一次哭一次。回到學校以後,我們一個宿舍8個女孩兒,抱頭嚎啕大哭!最後,有1個女孩兒實在待不下去,辍學回家了……
我隻記得一個感受,就是“特别特别想念自己的爸爸媽媽!”
就像尹建莉老師說的: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父母的引導和陪伴,是孩子荊棘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着他們到達“幸福的彼岸”!
希望每位家長都能引起重視:寄宿真的對我們的孩子有利嗎?點個贊吧,願所有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和愛護下健康茁壯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