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個人情況
我本科和碩士都是來自中部某所工科傳統的985,本科學的是出版,碩士讀的是新傳,而博士則申請到了複旦大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
我的科研基礎并不是很好,在申請博士的時候也沒有成文的C刊發表經驗,我的基本情況可能與很多申請者比較相似,相信你看完我的經驗,會對你有一定的啟發。
我比較堅定的一點是,學術研究是我的熱愛,也是我不能忘卻的初心。一直以來我始終把在科研領域深造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标。碩士研究生是人生路上的中轉站,這一站過後,繼續讀博,然後争取留在高校工作。為着這個目标,我在平時用心聽課,吸收老師傳授的知識,也會花一天泡在圖書館裡看書寫論文,認真準備每次課堂與學術會議上的pre。
疫情期間是我論文寫作高産的時候。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許多社會矛盾湧現,我發現了其中值得研究與思考的議題,比如因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而爆發的謠言、新聞報道中被頻頻使用的戰争隐喻等等。
學術研究帶給我的是一種高于學術本身的快樂。在開展研究的過程中同時也在觀察生活,我會使用一個專門的文檔來記錄值得思考的社會熱點或自己偶然的靈光一現,再去進行反刍思考,這種生活與學術的碰撞方法也推薦給屏幕前的大家。
02
申博前期準備
(1)聯系導師
我聯系博導比較晚,也沒有專門下功夫。與導師聯系的方式有很多,一般而言,可以通過電話、郵箱以及當面交流。郵件是一個比較平和的一種聯系方式,不會過于侵犯導師的私人空間、時間。我在這裡使用的是郵件溝通,也推薦大家使用正式的郵件交流,體現出你對于申請博士這件事的重視程度。
另外我也與博導在線下的一個學術會議上有過一面之緣。和導師能夠當面交流對你的申請會很有好處,因為導師願意抽時間和你面對面做一個深入溝通,足以表明他對你是真的很感興趣。不過這種可能性還是比較小,導師一般都比較忙。所以建議大家多去參加線下的學術會議,說不定會有意外的驚喜。
我在和導師溝通過程中,除了會交流一下我申請的基本情況和申請博士的意願,也會交流一下學術路上的困惑和方向。我的博導跟我說,做學術好比導演拍片子,從選題到研究對象到寫作的過程就像導演選劇本找演員再拍攝的過程一樣。甚至文章寫完後的投遞刊發過程都和影片送審到放映相似,若沒通過則需另尋出路。好的作品往往需要錘煉,而觀看者的反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聲音。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導演,他用拍攝的作品來表達他所看到的世界,我們用自己寫的文章、用感知去呈現我們看到和理解的世界。
(2)科研計劃
做科研計劃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問題意識。我常常會從經典文獻中獲得靈感,提問“經典理論和案例在當下的時空情景下能否适應?有何擴展?”;又或在比較中發現新變量,通過在同案例之間橫向比較尋找差異,在不同階段之間縱向比較尋找變遷。隻有這樣才能開啟文獻和理論的對話,逐步聚焦自己的研究問題,建立自己的研究空間。
在寫科研計劃的過程中,與導師學術讨論是常态,需要勇氣,更需要努力。在與導師的多次交流、“說服”導師的過程中,往往會面臨直擊要害的提問且無法立即回答。這時,需要針對性的查找資料和文獻觀點,重新梳理研究邏輯,準備與導師的學術再次思想碰撞和深入探讨。
(3)其他材料
在申請與學術路上,我并不認為是自己一人的“孤獨與清苦”,而是團隊的合作與交流。與很多文科研究團隊不同,我所在的“實驗室”團隊無論是學科背景還是研究方法都更加多元:既有心理學嚴謹的實驗設計和設計學實用的思維導向,還有傳播學傳統的内容分析和批評話語分析方法,也有其他學科常用的社會網絡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等,團隊成員能夠在不斷地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因此我也要感謝我的導師和同學們,讓我在新傳考博申請路上不再孤單。
此外,閱讀學術期刊,收集研究文獻也是我申請時的常态,我常常會固定關注研究領域的多個學術期刊,又或者是根據研究問題收集文獻。平時相關理論和文獻的積累,是在為你的學術産出做準備。
03
複習準備
(1)專業面試
真正來到研三,來到考博這道大門前,我才意識到挑戰才剛剛開始。
去年七月,我首先報名了清華大學的博士考試,直到九月才得知自己并未通過。滿心遺憾,然後又馬不停蹄地埋頭準備接下來的考試。今年一月,我拿到了中國人民大學博士考試的複試資格,然而事與願違,結果依舊不如人意。兩次與夢校失之交臂,都是倒在了專業面試上。
實際上這兩次都是倒在了科研論文環節。要知道,科研論文才是最好的"硬通貨",而當你的競争對手人手一篇C刊的時候,我手上隻有幾篇會議論文,是很難在老師們眼中脫穎而出的。因此也建議大家嘗試閱讀海量文獻和彙總,撰寫一篇綜述投稿會議和期刊。在提升自己的競争力時,綜述修改後就是自己碩士學位論文的章節。在新聞傳播學領域,會議的重要性還是遠遠不如期刊的,因此盡量還是朝着發表的方向努力。
(2)英語面試
英語是我的傳統優勢項目,英語面試也是我最有信心的。英語的學習其實功夫在平時的積累,而我的英語學習之路完全是被逼上梁山的。研一開始前的暑假,我跟導師參與項目。當時恰好有一個國家學術性會議,老師鼓勵她去投稿試試,和老師多次讨論後确定了“智能手機與電子幻肢”的選題。但是整個節奏很緊張,并且這是個英文會議,需要查閱的資料基本都是英文,一開始我是不适應的,但被“逼上梁山”,也就逐漸習慣了,最後直接交了一版英文稿給導師。
為了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我會主動給自己創造語言學習環境和設定階段性目标,比如一看到高校相關的英語類競賽就會參加,不斷給自己測試,也完整地啃完了幾本英文學術原著。
04
結語
(1)保持良好的申請心态
申請路漫漫,最重要的是學會與自己和解,不要陷入内卷困局。我會在申請的那幾個月裡聽音樂,經常在朋友圈裡分享能觸動自己的歌曲。粵語歌居多,搖滾、樂隊曲目也有。很多歌的歌詞都寫得很好,可以給我帶來力量。比如楊千嬅的《煉金術》裡的“頑石哪天變黃金,我可以等”。頑石變成黃金也許是異想天開,但如果敢于做夢,每個人其實都可以變成理想的自己,變成另一種意義上的“黃金”,在大千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除卻音樂,我也還有很多愛好。比如在某個下雨的午後窩在床上看電影,短暫地體驗一幀幀畫面裡另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再比如打開脫口秀節目,邊吃零食邊聽他人妙語連珠,在一句句構思巧妙的包袱裡大笑不停。再比如圍着操場來一場五公裡的夜跑,或用鏡頭記錄偶然發現的有趣而可愛的事物。
學會用美好治愈申請路上的不如意。
(2)盡可能體現其他優勢
比如我個人感覺我的優勢就在于英語。我在大三的六月份考過了托福,緊接着又考出了滿意的GRE分數,由此順利申請到了美國馬裡蘭大學的交換項目。這次交換幫助我在英語基礎上更加堅實,也不懼怕用英語和人溝通和寫作論文。
此外,我覺得我在技術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優勢。在本科時我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對定量研究很感興趣。研究生開學後,為了搞清楚定量研究中的各種原理和方法,我曾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坐在書桌前心無雜念地閱讀專著,也曾經連續精讀三十多篇英文文獻,在與陌生詞彙鬥争的過程裡收獲了想要的答案。研一,我對SPSS和python都有了一定的掌握,自己寫代碼爬數據,認真完成課程論文,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儲備。研二,我在導師的鼓勵下申請去做助研,探索傳播學定量研究的内生性問題,并且把這種與全新的思維角度帶到了以後的學術研究中,開拓了自己的研究視野。
#考博##複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