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說起哲理詩,你會想到哪幾句?
是袁枚的自勉如“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還是劉禹錫的豪情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是王之渙的激勵如“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還是李商隐的感慨如“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一首好的哲理詩好比冬日裡的暖陽,又如大海上的航燈,溫暖着我們的心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今天說到的這首哲理詩的作者,你并不會陌生,他的名篇《獻錢尚父》脍炙人口,其中的兩句“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十分的霸氣,一讀就覺得熱血澎湃。
他就是唐末有名的畫家、詩人、書法家,高僧貫休,他七歲出家,天賦異禀,能日誦《法華經》一千字,過目不忘,被前蜀主王建封為“禅月大師”,并賜以紫衣。
這首《獻錢尚父》還有一個小故事,是貫休獻給吳越王錢鏐的,對錢鏐的功績做了極盡的吹捧,誰想錢鏐不滿足,想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地盤,成為雄踞一方的霸主,要求貫休把“十四州”改成“四十州”。
如果貫休照做,也許他從此可以飛黃騰達,可是貫休之所以成為名僧,還在于他獨特的個性,既慈悲滿懷,又狂放不羁,眼裡容不得沙子,行事随心所欲,不像一個和尚,更像是一個行俠仗劍的江湖客。
對于錢鏐提出的要求,貫休根本不予理會,寫了一首詩“回敬”錢鏐,表達内心的不滿。
不羨榮華不懼威,
添州改字總難依。
閑雲野鶴無常住,
何處江天不可飛。
詩的意思就是告訴錢鏐,我不愛慕榮華,不懼怕權威,你想讓我改,那是不可能的,大不了我一走了之,江湖之大,難道沒有我容身的地方嗎?
也正是因為貫休的堅守底線,讓他品性高潔,不畏強權的形象,在曆史上留下了一筆濃墨重彩。
晚年的貫休大部分都在山野的寺廟修行,過着與世無争的日子,而此時中國的曆史已經進入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他的作品與早期作品風格完全不一樣,更加注重個人的内在修養,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富有哲理,又頗有禅意,比如這首《野居偶作》。
詩文大意可為:
高淡清虛是心靈的家園,是修心的境界,沒有必要非去名山大川,山野之地随處都可以修行。
一個人無心求道便是得道,所謂無心,就是把過去的觀點見解全部抛棄,“空杯”的狀态,還以本來面貌才是得道的境界,如果你有意要去結交别人,别人會以為你有目的地接近,反而疏遠你。
風吹繁花飄如織綿,階前流水清似彈琴,無心花落,無心風吹,但是風吹花落卻很美,石階無心斜,溪水無心流,但是溪水漫過石階卻奏出了悅耳的曲調。
我随意找的這個地方,真是一個适合修行的好地方。我願意在這裡直到永遠,從此不去羨慕世人燦爛的前程,隻在這個清淨之地,過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再也無所求。
整首詩清新脫俗,富有禅意與禅趣,每一句都飽含哲思,寫出了修行之人對于生活的态度和感悟。
詩人告訴我們,人最難的是修心,想要修好内心,首先能夠真實地面對自己,還要放棄以前形成的種種執着或偏見,當你用一顆純淨的心去聽,去看,你會用心聽到很多的美好的聲音,看到很多美好的事物。
如若心靈蒙上灰塵,被各種喧嚣和欲望充斥,被各種偏見和以為蒙蔽,你是很難看清你周圍的世界,就像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你看到的都是你認為的,而并非真實存在的。
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那些天然的存在美,并非是刻意而為,當你刻意為之時,反而失去了最初的動人。人與人的交往也是一樣,真誠,順其自然地交往更容易獲得别人的信任。
“但令如此還如此,誰羨前程未可涯。”這句詩是全詩的重點,對詩人而言,最理想的生活,是放下一切,隻在此地過悠然自得的生活。
對于現在的人而言,不可能做到放下一切,但是這其中仍然有我們可以學習的真理,世間大部分的人都在追名逐利,所以活得心累,如果能夠做到知足常樂,放下虛榮心,不攀比,不羨慕,隻與自己來對比,去做一個更好的自己,那麼你的生活也會充滿快樂。
生活就是生活,沒有必要太過複雜,不強求,不失初心,也就不會有太多的煩惱,祝君安好!
-end-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