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30日,今天要從巴黎去米蘭,早上六點就起床,乘酒店大巴去機場。巴黎機場有很多酒店巴士,不像國内的機場以接送或出租車為主,歐洲的公共交通,包括機場的交通實在是方便。
我們停在酒店巴士區,卻發現不同檔次的酒店巴士是不一樣的,有明顯的區别,從線路名稱到車身顔色,甚至連司機可能都會分個等級。五星級酒店的巴士線路叫golden line,車身是一色的金黃;四星級酒店的線路叫silver line,車身是一色的銀色;普通經濟型酒店的線路叫pink line。因為線路名稱和顔色的不同,旅客會很容易識别。
值機很快,可登機時卻遇到了麻煩,一個胖老太工作人員擋住了我的去路,說一個人隻能帶一件行李上機,可我肩背一個大包,手中還提個很大的袋子。我說值機和安檢都過了呀,她說:“不行,隻能帶一件行李上機,你應該去托運。”一臉的嚴肅,似有不可置疑的态度。我正一籌莫展,因為袋子裡的東西是無論如何也裝不進雙肩包裡的。一位從我身邊走過的華人低聲提醒我,可以把包放在手提袋上,我突然意識到,他是在暗示我變通一下,做個樣子。我立馬把手提袋和包都放在地上,裝模作樣胡亂地整理一通,然後,包放在手提袋上,我雙手抱着手提袋及其同在上面的包,這算是一件行李的。當我從她身邊走過的時候,她沒有表示任何異議。
兩個小時的飛行,十點鐘就到達米蘭了,陽光燦爛,晴空萬裡。從飛機上看,米蘭四周的高山上都是銀裝素裹,而米蘭卻在一片大面積的開闊地上,地勢平坦。邊上的高山就是著名的阿爾卑斯山,山頂上始終白雪皚皚,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意大利是一個藝術之國,尤以米蘭為最。在這裡,眼之所及皆藝術,不是藝術展,就是藝術館,或藝術品店或大街上的藝術表演,還有滿大街的藝術照片展。恰好本屆世博會在米蘭舉行,那世博會的大門入口,實在就是個藝術品,一種超大體積的藝術品,如果不是有世博會的字樣,你不會看得出這是一個大門入口。大街小巷都是造型各異的藝術品,好多家裡的日常用品也藝術化了,那些椅子、杯子、碗、鍋等。但更多的還是純藝術品,供遊人帶回家做擺設的。
米蘭也是時裝之都,貴而華麗而千姿百态是服裝店時裝的共同特點。意大利的女人瘦且高,不太像别的歐洲女人胖且壯。所以,這裡的衣服都是以修身修長型為多,也有寬大飄逸型的。想着為太太買件衣服,千挑萬選,選中了一件絨毛衫,紫石英色,最小号的,在太陽底下看色彩十分的特别,是那個導購帶我走到店外的太陽底下看的,回國後在太陽底下看仍然十分耀眼。
在法國時,好多人都非常贊賞中國人的doing的精神,他抱怨說:法國為什麼難有進步,因為法國人Only thinking,do nothing。這倒是真的,法國人确實思考多于行動,喜歡侃侃而談,和北京人差不多。任何一個話題,隻要有法國人在場都會說出一堆的觀點。而在米蘭,他們卻說法國人在thinking ,他們國家的人都在arting,同樣是在贊賞中國人的doing。這大概是歐洲人對務實的中國的一種肯定,亦或是對自己所處社會環境的一種意見或看法吧。言下之意很确定,就是中國在doing,所以中國發展很快,而他們不是在thinking就是arting 。
感受了藝術與時裝,就到了米蘭多摩大教堂。規模好大啊,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規模居世界第二,始建于1386年。主體工程用了114年才完成,直到1965年教堂正面最後一座銅門被安裝好才算全部完工,曆時總長576年。米蘭多摩大教堂是文藝複興時期的代表性建築物之一,拿破侖曾在這裡加冕。
教堂的穹頂很高,擡頭掉帽的那種高,主廳約4000平方米,地面全部用拼花大理石鋪就,而且是三色拼花,主色為白色大理石,黃色為花,黑色為線,由于三種大理石質地不同,加之時間太久,行人太多,白色大理石磨損嚴重,有明顯的凹凸感,白色凹陷,黃黑色突起,遠遠看去像剛整理過還不太平整的農田一樣。我記得家裡在裝修時,普通的二色大理石拼花,不含材料,純加工費每平方米近2000元,教堂那種異形的拼花與圖案得要消耗多少大理石和加工費呀。所以說,多摩大教堂是用黃金堆成的一點也不為過。
出了教堂,随人流往一處紅磚結構的紅房子走去,這座建築其貌不揚,叫聖瑪利亞感恩教堂,裡面卻藏着世界級的寶藏——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人很多,入堂手續複雜,要排隊。我嫌人多就先去了側邊上的達·芬奇珍藏館,裡面藏的都是達芬奇的一些素描和機械設計圖,有武器設計圖,設計理念很先進。達芬奇還曾受雇為皇室的設計師,他的設計圖紙展,不限于武器,還有生産機械、水利設施、城市排水等。他對幾何線條有着非凡的理解,名畫《維特魯威人》中,一個裸體健壯的中年男子,兩臂微斜上舉,兩腿叉開,以這個男人的頭、足和手指為各端點,正好是一個外接圓。另一組線圖是男子兩臂平伸站立,以他的頭、足和手指為各端點,正好是一個外接正方形。他的畫顯示,人是以肚臍為中心的,張開雙臂,臂展等于身高。
這個藏館的電視上連續介紹着達芬奇的設計原理圖并展現其中實際運用的功能。比如,多彈連發大炮,先展現設計圖,并講解原理,然後就是通過動漫展示其如何發射,還有炮彈的抛物線、射程等參數的顯示與解說。事實上,達芬奇不僅是個畫家、藝術家,還是機械工程師、科學家、軍事家、政府顧問等多種角色。所以達芬奇的畫并不多,主要原因是他幹了很多别的事。
再回到教堂時,人少了很多,經過三道門的檢查,才進入到那個食堂邊上,那個有壁畫《最後的晚餐》的修道院大廳裡,裡面是恒溫、恒濕、全封閉的,進去要經過三道門,第一道門關閉才可以開第二道門,第二道門關閉才可以開第三道門。那個畫有壁畫的牆隻有在防紫外線燈光的照射下才可以看見壁畫的真容,另一個牆上也有壁畫,是耶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畫。
整個大廳空曠、昏暗、靜谧、神秘、略帶陰森,除了解說員不到二十分鐘的講解外,沒有别的聲音。遊客們站在牆下邊望着那個4.2米寬,9.1米長的巨型壁畫,不管能否懂得畫的意思,但每個人都是一副凝重的表情,看上去像是在和壁畫對話,其實沒幾個能理解達芬奇的用意。講解員說,這幅巨型壁畫已有五百多年曆史,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有損壞的時候,所以,這幅畫已不完全都是達芬奇的筆迹,有許多是後人補筆的,誰補的,補畫在什麼地方,都沒有人知道,但現在的科學技術足以保證它幾百年不會再被侵蝕。
那燈光真的很暗,看得不是很清楚,二十分鐘不到就趕我們出來,隻是外面的自由空間裡有許多書籍和紀念品,還有《最後的晚餐》的印刷畫。這些印刷品卻看得非常清楚,整個畫面十三個人,耶稣居中,兩邊各六個門徒。當耶稣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當中的一個人出賣了我。那十二個門徒聽到這個消息後的各種表情,達芬奇畫得逼真而生動,每個人的面部表情及肢體動作都是不受思想控制的條件反射,反映了每個人的内心動态,懷疑、緊張、震撼、憤怒、驚恐、詫異、沮喪、懊惱、激動、不安、難堪。這些動作與表情,都表現在一個巨型方框内的十三個人的身體與面部表情上。
《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根據《新約聖經》中的馬可福音裡所記載的故事而作的一幅壁畫。故事講到,耶稣最後一次去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猶太教的祭司長想陰謀逮捕他,可苦于沒有人帶路,這時,耶稣的門徒猶大以三十塊錢的回報出賣了耶稣。在晚餐上,耶稣說出了這件事,他說得很平淡。
這幅畫就是表達這個場面,不過達芬奇在這幅畫裡有了很多創新,首先一改以往的畫面布局——耶稣坐一端,門徒們坐成一排。而這幅畫裡,耶稣卻居中間位置,門徒們或坐或站于耶稣的兩邊。因畫面的布局,人們的注意力都會全部集中在中心點耶稣身上,那個出賣者猶大,神情緊張,手還攥着從祭司長那裡拿到的三十塊錢,連桌面上的鹽瓶都被碰倒掉了。這幅宏大的壁畫的表現手法非常高超,體現了達芬奇的天才繪畫才能,能在一幅畫上把十三個人物的恐懼和憤怒,驚恐與懷疑,激動與不安,表現得淋漓盡緻,那每個人的姿态、眼神、手勢和行為,都以最精緻生動的方式描繪。
最後的晚餐之後,耶稣被釘上了十字架。他的門徒們收集了耶稣的傳教言語,還有門徒弟子的口述,然後把這些材料編輯形成《新約聖經》,作為聖經的第二部分存在,與舊約聖經相區别。這個新約全書基本可以看成是基督教的形成。其實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是同根同源,隻是後來逐步分開。
據聖經中的創世紀記載,當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偷吃禁果後,生下兩個兒子,大兒子叫該隐,從事種植,二兒子亞伯,從事放羊,他們倆都給耶和華進貢,耶和華隻收下亞伯的貢品,該隐非常妒忌就把亞伯殺死,從此就開啟了人類殺戮的曆史。耶和華認為地球上的人類不可救藥了,但他覺得地球上有個叫諾亞的人還可以,于是就對諾亞說,我要水漫地球,你要盡快造個大船,載上你的妻兒與媳婦,還要帶上每種動物的一雄一雌,還有植物。後來地球上隻有諾亞一家人重新開始繁衍後代。
諾亞一家憑借諾亞方舟生存下來,逐漸繁衍生息。諾亞的第十代孫亞伯拉罕,于公元前2166年出生,到85歲還沒有孩子,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就把自己的使女夏甲給亞伯拉罕做妾,次年生下長子,取名以實瑪利。亞伯拉罕100歲,妻婦撒拉90歲時,終于生下嫡子——以撒。這樣亞伯拉罕就有了次子、嫡子以撒和長子、庶子以實瑪利。由于妻妾矛盾,夏甲帶着以實瑪利去了現在的沙特的麥加一帶生活,以實瑪利在此不斷繁衍。公元610年,以實瑪利的後裔穆罕默德在一個山洞裡冥想時,安拉派天使吉蔔利勒向他傳達旨意,授命他作為安拉的使者,傳播《古蘭經》,教導人們信奉伊斯蘭教,從此穆罕默德開始了曆時23年的傳教活動,并創建了伊斯蘭教。
亞伯拉罕的嫡子以撒的後代摩西,于公元前13世紀,成為猶太人的領袖,帶着猶太人逃離埃及法老的迫害。為規範猶太人的生活準則和習性,摩西創立了“摩西十誡”,并在此基礎上創建了猶太教。
亞伯拉罕的後裔雅各生有兒子約瑟,約瑟娶了馬利亞後生下耶稣,次年被定為公元元年。耶稣是亞伯拉罕的第四十二代孫,公元三十年,他三十歲時開始傳教,作為猶太人的耶稣,他傳的教與猶太教差别很大,可以說是另立門戶,這引起猶太教的仇視,于是就有了《最後的晚餐》之後被判刑并被釘到十字架上,三天之後又複活并升天。他的門徒堅信耶稣會再回來的,并把耶稣傳教時的教義以及其門徒們的口述編輯成《新約聖經》,作為正式的基督教義廣為傳播。基督教正式與猶太教分立,猶太教作為猶太人的信仰傳播了幾千年,而基督教也傳播了兩千多年。
END
回到酒店時毫無倦意,這一天被《最後的晚餐》給震撼到了,強烈的視覺和聽覺沖擊,大腦裡久久回想着講解員的解說:耶稣被猶大出賣了,十二個門徒各具形态,隻有猶大心裡明白,然後,耶稣被釘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又複活。
反複咀嚼着基督的教義所倡導的:“與人為善”,還有“信、望、愛”等思想,與現代社會人們所追求的方向是多麼的一緻啊。可現實呢,自從大航海之後,西方這些基督徒們,對别國的傷害可謂罄竹難書,為感謝印第安人的救命之恩而設立了感恩節,可就在一年年的感恩節中,印第安人幾乎被滅殺殆盡。
“讀經、祈禱、忏悔、感恩”,是教徒們調節心理困惑,維護良好生活狀态,與人為善,和諧共生的精神法寶。可現實中呢,人類走到二十一世紀了,由基督文明所引起的殺戮,卻在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情況下發生,這種生靈塗炭式的行動,與基督的教義是種什麼關系呢?
三大教同根同源同脈同血,為何會有十字軍東征,相互不共戴天,相互殘殺幾千年?行至二十一世紀文明的今天,是否會結出一個安甯的果實——和諧共生,包容前行。
2022—05—04
于大境天鵝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