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工廠化養殖技術
肖九蘭
棘 胸 蛙 俗 稱 石 蛙 、 石 雞 、 石鱗、石蛤蟆、岩蛙等,生活在深山密林、山澗小溪中,成蛙體重一般在200g~400g。福建是棘胸蛙的主要産區,全省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發展棘胸蛙養殖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近年來,在科技人員和養殖主體的不懈努力下,棘胸蛙人工養殖技術日趨成熟,一些養殖場在棘胸蛙馴養繁殖技術方面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建立了較為穩定的繁殖種群,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顯著。
一、養殖場地的選擇與建造
(一)養殖場地選擇
養殖成功與否,場址的選擇和布局是一項重要工作。養殖應選擇水量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水溫不超過28℃的水源為宜,山泉水最佳,冬暖夏涼。養殖場應環境幽靜、遠離人居;交通便利,電力、通訊暢通,便于生産、生活和管理;四周洪水不淹、旱天不幹、通風涼爽,選擇半山區地帶最佳,自然植被好,有一定自然落差,進排水方便,且有利于越冬和度夏。
養殖場地的布局要合理,不僅便于日常管理,蛙情觀察,更有利于預防蛙病和控制疾病蔓延。一是管理區、養殖區、隔離區三區分開,防止病蟲傳播和交叉感染。二是排洪溝要盡可能直和大,山洪來臨能迅速排水,防止造成破壞。三是蓄水池和養殖池要有4m~5m的自然落差,便于日常養殖池的清洗;蓄水池蓄水量要達到全場用水量的兩倍以上,蓄水量越多越有利于養殖水質的調控。四是種蛙池、産卵池、孵化池要遠離管理房,避免人為因素帶來幹擾,造成孵化率降低。
成蛙養殖
(二)養殖場地建造
1.池體施工
棘胸蛙養殖分為繁殖和養成兩個階段,一般繁殖池可建孵化變态、通用池,面積5m 2 ~20m 2 ,池底結構為斜坡式,其面積不大,利于小蛙成長和管理。成蛙池比較成熟的結構為半島式、V型溝渠式,溝渠式有單溝、雙溝式,面積50m 2 ~200m 2 ,活動空間
大,利于蛙的生長。
池底和池壁連接處要平順,不要留有死角或折角,以減少養殖過程中污物的沉積,減輕日常的清污工作。池體表面盡量粉刷光滑,以免蛙蹦跳劃傷皮膚,引發病害。溝陸連接處坡度要稍微平緩些,太陡會影響變态幼蛙登陸。養蛙池排水口采用下排式,可做大些,有利于排水暢通;蝌蚪池可采用側排式,便于收集蝌蚪。進水口采用可調控小水流噴水方式,帶動水體循環流動。
2.防逃設施建設
棘胸蛙攀爬能力超強,因此蛙池壁頂内側應砌成“┱”或“┏”型。四周用磚、彩瓦、水泥瓦或其他材料封閉,頂部可用彩瓦或水泥瓦等材料遮蓋,水溝頂部留出寬度蓋鋼絲網透光,也可以用二層遮陽網蓋頂,既可遮蔽太陽,又可防空中天敵。
3.蛙池消毒與脫堿
新建水泥蛙池堿性較強,處理不好會造成蛙中毒死亡。目前技術人員推薦使用過磷酸鈣脫堿法:每立方米水體加1kg過磷酸鈣,全池浸泡1周左右再用清水沖洗,反複三次。脫堿處理後加水用pH試紙多次測試,連續三天以上,pH值在6~7.5之間方可開始生産。
二、棘胸蛙養殖
(一)引種
引種必須要從已經獲得經營利用許可證的棘胸蛙良種場進行合法引種,選擇體型勻稱、體質健壯、膚色好、有活力、無病無傷,個體150g~250g左右,2年齡至3年齡的棘胸蛙作為種蛙。
(二)繁殖
棘胸蛙的産卵,因各地條件不同和個體性成熟程度不同而有先後,三明地區一般每年在4月10日~20日開始産卵,端午節前後是産卵盛期,直至9月底結束。雌雄比例一般為1:1~1.5:1,放養密度在10隻/m 2 ~20隻/m 2 ,雌性每次産卵平均在600粒,一年産2次。
(三)孵化
将50cm×60cm的泡沫放在産卵槽内,每日早上10點左右收集,放入孵化池内(放前消毒),池水深20cm~40cm即可,水龍頭開微水,一般7d~20d即可出小蝌蚪。
(四)蝌蚪的飼養管理
蝌蚪生長期一般在70d以上,受溫度、餌料的影響,最長的可至次年5月份才變态成蛙形。養殖水溫18℃~25℃最适宜,超過32℃會影響蝌蚪發育,34℃以上容易死亡,水中含氧量應達6mg/L以上,酸堿度(pH值)6.5~7.2之間為好。根據近幾年來實踐摸索得出比較适宜的放養密度(見表1)。
蝌蚪養殖
棘胸蛙蝌蚪是雜食性的,可喂青菜、南瓜、雞蛋等,外加蝌蚪飼料。前期投喂蛋黃、黃粉蟲漿、豆漿,每天2次;中後期可投喂植物性飼料,如熟番薯、南瓜、米飯,另外添加蝌蚪飼料,每天2次。到65日齡開始長後肢,進入變态期;75日齡開始長前肢停止進食,變态成幼蛙,此時體質虛弱,不要過多驚擾。蝌蚪養殖要保證水質清潔,每日換水,清理垃圾,飼料要充足,确保變态需要的營養。
(五)蛙養成期飼養管理
剛變态的蛙身體弱,對環境适應能力差,應精心管理,盡量減少人為幹擾,棘胸蛙養成期間的放養密度見表2。收尾後投喂體長0.5cm左右黃粉蟲,一天喂一次。适當調暗光線,水深控制在5cm~10cm。陸地要有三分之一,蓋闆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陸地,讓幼蛙躲藏。喂食10d~20d後個體逐漸長大,慢慢投喂大一些的黃粉蟲,投喂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投喂量以第二日不剩為宜。每天上午要清理換水,保證水質清新,一般幼蛙經過30d~60d的精心養殖,基本具備了成蛙的采食和消化能力。
育苗車間
幼蛙體重達30g以上,即可按成蛙的養殖方式來管理。投喂同樣采用四定原
則,投喂量按體重的2%~3%計算,以第二日略剩為佳。飼料可以用黃粉蟲、蚯
蚓、蠅蛆、蠶蟲等活餌,餌料中添加适量的維生素及酵母粉,每日上午清理殘
餌、換水。7月~9月期間頂棚要拉二層遮陽網,确保棚内陰涼。溝渠内種水草遮
陰又可讓蛙躲藏,溝中套養鯉魚10尾~15尾(20g/尾),能淨化水質,促進蛙健
康生長。11月下旬蛙逐漸進入冬眠,應減少投喂量,水位相應提高。到12月已冬
眠,停止喂料,加高水位,蛙沉入水底過冬。待翌年4月初蘇醒,進入下一個養殖
周期。一般30個~36個月後,蛙體重達125g~200g即可上市。
三、疾病防控及治療
棘胸蛙養殖過程中必須堅持無病先防,防重于治的原則,特别是早期預防尤為重要,對消滅病原體、增強蛙的免疫力有積極作用。定期(7d~10d)對蝌蚪池及蝌蚪消毒,用10%聚維銅碘溶液或高錳酸鉀潑灑。定期(7d~10d)對成蛙養殖池消毒,用二氯異氫尿酸納消毒地面,用聚維銅碘溶液消毒水體。合理控制放養密度,堅持每日清污,及時換水,可有效減少疾病發生。常見疾病及治療方法介紹如下。
(一)紅腿病
用2%~3%鹽水或20%磺胺類藥液浸泡10分鐘。用1L水加入10萬IU鍊黴素制成藥液浸泡10分鐘。
(二)腸胃炎
平時預防可在下午4點鐘左右用肝膽康、三黃散等撒在黃粉蟲上,之後用黃粉蟲喂食蛙,這樣藥就進入蛙體内,可以增強蛙的腸胃功能和免疫力。治療可在每千克飼料中拌2g酵母片喂黃粉蟲,再喂蛙,病情嚴重的注射10000IU~20000IU鍊黴素,每天1次,連續2天。
(三)爛皮病
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A,可投喂維生素A膠囊或魚肝油。用2.5%的生理鹽水浸泡2小時,連續3d~5d。
(四)寄生蟲病
主要為車輪蟲病,用0.5mg/kg硫酸銅和0.2mg/kg硫酸亞鐵合劑或車輪蟲速殺全池潑灑。
除上述疾病外,要特别嚴防蛇、老鼠等敵害生物在養殖過程中的破壞。蛇可用釣捕或人工捕捉方法将其驅趕,滅鼠通常采用毒餌、鼠籠、鼠夾、電貓等,前提是一定要保證人身和生産安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