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古代都有什麼帽子

古代都有什麼帽子

時尚 更新时间:2024-12-29 16:14:04
前言

現在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麼一句話:“那就是從頭開始,腳踏實地”,不僅僅代表着遇到挫折,從新開始的信念和決心,這還能體現出帽子和鞋對人的重要性,對!頭頂天,腳踩地。

但是我們今天不講鞋,隻講帽子。随着帽子的普及,各式各樣的帽子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成為生活必需品。

在古代,帽子的準确稱呼叫冠,是權力和社會地位的象征,不同的冠帽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同樣關于戴法也非常的有講究,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冠帽對于古人的重要性。

古代都有什麼帽子(帽子雖小)1

冠在古代因身份不同,形制也各不相同,對古代男子來說極為重要
  • 作為身份的象征,冠在古代的地位極具代表性

《離騷》中,屈原有個經典動作,是“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因此,他的峨冠博帶,長劍在手而四顧茫然,憂悒地伫于江畔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早在黃帝垂裳制天下的時候,冠就已經産生了。因着“峨冠博帶”一詞已經成為華夏衣冠的代名詞,男子冠禮又是古代漢民族的成人禮,所以如果要在首服中挑選一種最具代表性的,一定是冠。

男子二十歲而弱冠,士人用冠,庶人戴巾。相對來說,冠的流行比巾的普及要早一些,主要集中在先秦和兩漢時期。

古代都有什麼帽子(帽子雖小)2

作為身份的象征,冠無疑是被納入了禮法體系之中,所以,當冠而不冠便是一種“非禮”,至少會受到輿論的炮轟。

另外,巾和帽較為接近,在漢末時已流行到文人武士都以之為燕居雅尚的程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風氣也仍然存在,可是,在正式場合,需要莊重氛圍的情況下,士人官員們都會依照規矩戴上一頂适用的冠,用來與合宜的禮服或公服相搭配,由此可見冠的重要性。

  • 身份權力不同,所戴的冠形制各不相同

冠的種類是極多的,先來說說皇帝所用的通天冠和遠遊冠,這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征。

從用途上來說,通天冠是在朝會時所用,而遠遊冠是在見皇太子和宗室諸王的時候才會用它,而且用得次數更頻繁。再從形制上來說,前者形如山,冠前的金博山十分醒目,後者形制跟前者相似,但一般沒有金博山,僅有展筩而已。

古代都有什麼帽子(帽子雖小)3

順帶說一下西晉時皇帝的冕,它們由冕闆、冕旒、冠圈、玉笄、充耳等部件組成,皇帝一戴上去,甭管長成啥樣的,都自然被裝點出一派懾人的貴氣。

冕旒的質地,每個朝代都不盡相同。比如,三國和西晉的冕旒打破漢制,用珊瑚珠;東晉則先後用過翡翠珊瑚雜珠和白璇珠。

說完了通天冠和遠遊冠,我們再來看看進賢冠。

它是文官的主要冠飾,但五梁的那種是屬于皇帝專用的,其餘人等,分别由三梁、二梁、一梁的進賢冠來區分等級。這樣一來,誰是三公侯爵,誰是諸卿大夫,誰是低等文官,一目了然。進賢冠自從誕生以來,形制一直都有變化。

文官戴進賢冠,武官和皇帝的侍臣則要戴武冠。

武冠又名武弁、籠冠,根據《晉書·輿服志》的記載,侍中和散騎常侍的武冠上,要加金珰,附蟬翼一般的紗料,插以貂毛,并且前者要插黃金竿在左,後者要插黃金竿在右。正因武冠上有貂有蟬,便有了以“貂蟬”指侍臣所用冠飾的代稱。

說到這裡,我想到了一個有名的典故,那就是“貂不足,狗尾續”。這說的是,西晉“八王之亂”中的一個臨時獲勝者趙王司馬倫,在篡位為帝後,每逢朝會時冠飾貂蟬,但是由于封得官位太多,貂尾不夠用了,拿狗尾巴來充數。

值得注意的是,武官所用的武冠,也是可以插貂毛的,但卻不加黃金竿

守衛皇宮殿門的衛士,一般不戴武冠,樊哙冠、卻敵冠都是他們專有的冠飾。一聽樊哙冠的名字,便不難想象這名字有着對樊哙表達敬意、鼓震衛士們勇武之氣的目的。當年樊哙以布包鐵盾戴頭上,最後救出了主公,的确可欽可佩。卻敵冠,“前高四寸,通長四寸,後高三寸”,樣子和進賢冠有些相似。每種冠都有它的獨特造型和含義。

古代都有什麼帽子(帽子雖小)4

古人戴冠有什麼樣的講究,怎麼還會有人戴側帽?
  • 古人戴冠的講究比戴巾複雜得多

首先,他們得用帻也就是頭巾包裹頭部。其中,文官所用的帻較長,稱為“介帻”;武冠所用的帻較短,名之為“平上帻”。

加冠時,笄或簪都是要用的,起到固定頭發的作用。很顯然,單用笄簪的法子肯定不夠穩妥,所以着冠者可以用絲繩在颔下打結,打結後垂下的部分叫作簪纓。

正因為簪纓是維持冠飾的重要部件,因此一直以來都可代指高官顯宦,如果一個人家裡接連幾代這樣下來,就成了仕宦之家,被人們稱為“世代簪纓”。

南朝宋詩人鮑照《代放歌行》中說到,“冠蓋縱橫至,車騎四方來。素帶曳長飙,華纓結遠埃。”

當年簪纓貴族們的排場和風度恍在眼前,令人不覺間已是浮想聯翩,為之沉醉。

古代都有什麼帽子(帽子雖小)5

  • 側帽也是一種時尚

一直以來,就有“歪戴帽子斜穿衣,長大不是個好東西”這句俗語,要說這話啊,其實也挺有道理的,因為,一個儀容儀表端正的人,總能給人穩重可靠的印象。不過,大家可曾想象,在一千五百年前,西魏曾一度流行過一種戴帽的時尚——側帽。

北魏末期一個叫作獨孤信的美男子,他作為一個武将,長得美已經很難得了,打扮又新潮又酷炫,想不紅都難,放到現在絕對是個流量小生。

《周書》和《北史》中都有明載:“信既少年,好自修飾,服章有殊于衆,軍中号為獨孤郎”。

不過,這不是獨孤郎本人最為傳奇的一幕,最傳奇的那幕,還在于後來北魏兩分後,獨孤信在西魏秦州留下的風流韻事。

“又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冠微側。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鹹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這是說,在大統年間時,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獨孤信,曾在日暮時分匆忙入城,蓦然間風吹帽側,引得滿城百姓心底怒贊簡直是太帥了,第二天百姓就開始紛紛效仿。

古代都有什麼帽子(帽子雖小)6

也許換一個人,側冠帽的時尚潮流就未必能被帶起來,而據我所知的是,這種魅力已經被凝固于時人的打扮上、後世的詩文中,這都不算傳奇,什麼才算是呢!

  • 士大夫居家時都戴什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大夫們,家居時一般不戴冠帽,一般戴巾和帢。就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百姓們也是可以戴巾的,隻不過其質地和款式有所區别而已。

所謂的“林宗折巾”指的就是士大夫和讀書人所戴的巾。

這個“林宗”,正是郭泰的表字,當時的郭泰也是十足的美男子,郭泰無意之間,一舉手一投足都影響着後世,甚至帶動了時尚風潮,這種偶像效應可比今日來得更烈。

古代冠帽的發展演變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比較大,再加上有少數政權的建立,使得服飾有很大的改革和發展。發展到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時代,古人的冠帽就逐漸發展了顔帢(古代帽子的一種),這時人将顔帢上的縫給拆了去,便稱之為“無顔帢”了。

再往後,帢沒有很好地傳承下去,逐漸演變成了喪服冠,用于葬禮之上,也就演變了現在所謂的“孝帽子”。

除此之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都有戴紗帽的習慣。紗帽的形制較為随意,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

古代都有什麼帽子(帽子雖小)7

為區别身份,帝王戴的是白紗帽,目的就是為了襯托皇帝的威儀,所以帽子做得比較高,所以又稱為“高頂帽”;而南方的百姓和北方的官員戴的是烏紗帽,因為材質便宜,随後的幾千年,帽子的發展演變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至于演變到現在帽子的款式也是各種各樣,目不暇接,而且除了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時尚元素之外,更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例如現在的棒球帽,原來隻有打棒球的時候才會佩戴,但是現在卻成為了一種時尚單品;還有漁民們捕魚的漁夫帽,到現在也是時尚達人的必備武器,不僅能遮陽,還方便攜帶。

不過現代人的戴法可沒有古人那麼講究,由此可見帽子不僅僅對古代人非常重要,對于現代人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

結語

魏晉南北朝時,物質與精神文化的大碰撞,反而令其在衣冠上,上承漢晉下啟隋唐别有一番意義。

到後來的隋唐時期,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冠帽的象征意義逐漸淡化,民間老百姓也都開始戴起了帽子,逐漸的發展成各具功能和特色的帽子,可以說,随着帽子的普及,它的價值也更好地體現出了。

參考書籍:

《晉書·輿服志》

《史記》

《中國服飾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