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以工代赈是在經濟低迷、失業率高時期确實能夠有較好的作用。外國在經濟不好時候也經常使用,當年的羅斯福新政、一戰後德國的國家資本主義。都迅速讓國内的失業人員有活幹,比如從事修建鐵路之類的工作。
事實上從08年金融危機起,我國其實一直都是用的這個辦法,通過投資基礎建設項目,讓上下遊産業的人從事進來,既緩解了金融危機帶來的高失業率,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産業鍊上一系列行業人的收入。
我們投資驅動方式在最初的的确很有效,但是每次刺激過後都留下的很大的後遺症,我們投資的項目産生的效益會越來越弱,收益越來越小,這造成了我們的基建項目産能過剩。最後結果就是工人經常被拖欠工資,然後各種維權拉橫幅。
以設計單位為例,去年的項目與前年相比數量并不算少,但是由于回款不利,實際收入卻隻有去年的一半。
工人在幹活拿不到錢之後就不會再去免費打工了。
我認為以工代赈重點并不是在于工,而是在于赈,但是我們究竟能不能保證實際發到工人手裡的錢呢?這裡隻能打個問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