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來越感覺,世界上最溫暖的字眼兒是“回家”。
今天是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北風“呼呼”地刮着,吹在臉上像被刀割一樣,天空時不時地還飄着小雪花。氣溫比前幾天應該下降了有10°左右,人們似乎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即使路上有行人,也大都穿着厚厚的棉衣,甚至戴上了各種禦寒的帽子。
雖然天公不作美,但絲毫沒有影響到我回家的心情,我要回家為媽媽過生日,即使上完課已經11點半了,沒關系,開車回家隻用不到二十分鐘,12點之前絕對到家,吃現成的。媽媽的生日是農曆的11月21日,一般是碰不上周末的,按以往,如果不是周末,我是不可能回家給媽媽過生日的,因為我不會開車,上班時間不允許!
考出駕照以後,我真正實現了“常回家看看”。我很喜歡聽這首歌,甚至剛流行這首歌時,我花費了一定的工夫學會了這首歌。即便如此,每每聽到陳紅唱《常回家看看》,還總是心潮翻滾,甚至熱淚盈眶。感覺裡邊的歌詞句句入心:“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不要總說忙,沒有時間,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有大把的時間,卻常常把時間浪費在懶惰玩手機上,浪費在購物旅遊上,浪費在跟朋友吃喝聊天上……不要總為自己不回家找這樣那樣的理由,如果離家不遠,下班也可以驅車回家看看,哪怕隻吃上一頓飯,抹嘴就走人。吃飯的時候也可以聽聽父母拉拉東家長、談談西家短,哪怕你隻是埋頭吃飯,隻是頻頻點頭,沒有應和,他們也不會埋怨你。不要把雙休日全用在自己所謂的“忙死了”,留一部分時間給老人,因為“媽媽準備了一些唠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别讓媽媽站在門口翹首期盼,不要讓爸爸頻頻熱飯。回家坐在炕頭上,品嘗着爸爸的拿手廚藝,聆聽着媽媽的“唠裡唠叨”,“生活的煩惱”不妨“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也可以“向爸爸談談”,不必怕叨擾他們的生活,老人歲數越大越渴望被叨擾,你跟他們談工作,你跟他們聊煩惱。即使他們隻是聽聽而已,即使他們沒有幫助到我們,他們也會有一份成就感,最起碼他們做了我們的傾聽者。“常回家看看”吧,“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
路上,車裡的音樂響起了《常回家看看》的旋律,聽着聽着,突然就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其實老人根本就不是讓我們回家看看他們,而是他們想看看我們;我們是把自己送回家,讓父母看看我們。因為“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因為“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就問個平平安安”。孩子回家了,父母心安了;看到孩子了,全家團圓了。這便是父母要求的全部。
那就讓我們常常回家吧,回家讓父母看看我們,看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回家隻是感受一下自己曾經生活的小圈子,重溫一下父母曾經給我們的愛,撫摸一下自己在這裡慢慢長大的痕迹……這裡永遠是我們的根!
“回家”——世界上最溫暖的字眼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