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目及答案解析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目及答案解析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28 19:50:13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目及答案解析?高考所選擇詩歌基本上是唐宋詩詞,而且多是名家的非名篇多集中在酬唱、詠物、題畫、勸勉、評論等方面詩詞,主題正面、情感積極向上,或體現理性思考的詩歌即便有離别思念,也是飽含勸慰;即便有厭世歸隐,也是透出積極入世情懷;即便有困頓失意,也是失意中透着豪邁與希望;即便有批判,更多是理性思考……總之,近五年全國卷的詩歌已然沒有被貶萬裡的失意思鄉,沒有生離死别的離恨情愁,沒有人生失意的愁景悲情,所選擇的詩歌材料也必然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考查的多為主題積極向、正能量或理性思辨的詩歌;題型穩定,分值不變一直為一道3分的選擇題和一道6分的主觀題,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目及答案解析?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目及答案解析(解析詩歌鑒賞高考真題)1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題目及答案解析

高考所選擇詩歌基本上是唐宋詩詞,而且多是名家的非名篇。多集中在酬唱、詠物、題畫、勸勉、評論等方面詩詞,主題正面、情感積極向上,或體現理性思考的詩歌。即便有離别思念,也是飽含勸慰;即便有厭世歸隐,也是透出積極入世情懷;即便有困頓失意,也是失意中透着豪邁與希望;即便有批判,更多是理性思考……總之,近五年全國卷的詩歌已然沒有被貶萬裡的失意思鄉,沒有生離死别的離恨情愁,沒有人生失意的愁景悲情,所選擇的詩歌材料也必然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考查的多為主題積極向、正能量或理性思辨的詩歌;題型穩定,分值不變。一直為一道3分的選擇題和一道6分的主觀題。

答題要領提示

如何解決讀不懂詩歌的問題?關鍵還是要多積累。詩歌篇幅短小,語言高度濃縮,言簡義豐,而且結構多跳躍,句式多倒裝,語句連綴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閱讀詩歌時,除了要結合詩句,發揮聯想與想象以讀懂具體的詩句和要知人論世之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忽視了标題。标題往往或揭示時間、地點、對象、事件,或交代寫作緣由,或表明詩歌題材,或奠定感情基調。當然,不同的标題,側重點會各有不同。例如2021年全國卷Ⅰ詩歌鑒賞《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标題雖然較長,但理解了标題中各個詞語的意思,就可以知道詩歌内容:“奉和”指作詩與别人相唱和;“見寄”指寄給“我”;“次韻”指依照别人作詩所用的韻和用韻的次序和詩。整個标題意思:皮日休抱病在家,閉門謝客,但是給作者寫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了解了标題大意,那麼第14題的A選項“作者寫作此詩之時,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閉門謝客,與外界不通音訊”中說“與外界不通音訊”自然就是錯誤的。

第二,不要忽視了注釋。做題時要有一個理念——試題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命題人為什麼要給出注釋?說明注釋在考生讀懂詩和答題中是有作用的。注釋往往會交待和詩歌有關的時間地點、相關典故、作者介紹或寫作背景。我們捕捉這些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當然,讀詩歌時,還可适當以選擇題的選項作為參照,加以印證,畢竟四個選項中有三個是正确的。總之,達到能讀懂詩,一定靠積累,而且要有耐心。

三年高考真題(2019—2021全國卷)

一、(2021·新高考全國卷I)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寄江州白司馬楊巨源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②東林住得無?

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

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阙天遙病鶴孤。

莫謾③拘牽雨花社④,青雲依舊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馬:即白居易。②惠遠:東晉高僧,居廬山東林寺。③莫謾:不要。④雨花社:指佛教講經的集會。

(一)先讀懂詩

1.【看标題】從标題來看,這是一首贈别詩,對象是白居易。

2.【抓情語】前兩句是問候語,“平安否”“住得無”表達了對朋友的關切之情;“莫謾”一詞有強烈的勸勉意味。

3.【抓意象】“惠遠東林”和“雨花社”都與佛教文化有關,暗示白居易逃避現實,有勸告意味。“病鶴孤”将好友白居易當前困頓孤單的處境描繪得讓人同情,也是勸勉白居易不要灰心喪氣,終究會騎鶴平步青雲的。

4.【抓典故】用“江州司馬”是因為白居易仕途失意,被貶江州,遠離京城。

【翻譯】

江州司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舊?高僧惠遠曾住的東林寺,不知你去住過否?我曾聽說湓水萦繞似衣帶,就在此處入海;也聽說那廬峰,比香爐峰更具神韻和風采。歲末題詩寄托思念,卻找不到送書的鴻雁;遙望宮阙,那樣渺遠,身似病鶴一樣孤單。 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牽制,一味求佛問道;遠大的抱負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

(二)再穩解題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

A.根據内容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表現出朋友之間“天涯若比鄰”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鶴”指的是白居易,他懷戀長安,時常遙望京城的宮阙。

D.詩人最後開解朋友,目前雖然身處貶谪之中,但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

【解析】

選B 理解錯誤。第三句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将湓水比作衣帶,寫出了江水的曲折靈動,并未使用“一衣帶水”的典故,也沒有體現“天涯若比鄰”的意思,而是希望友人能夠飽覽自然的秀美風光。

2.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第二句的意思是:高僧惠遠曾住的東林寺,不知你去住過嗎?此處以問句的形式,委婉地表達了對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問候與關心。同時與尾聯中“莫謾”“青雲依舊”等詞語相呼應,勸告友人不要過度沉浸在佛法當中,千萬不要消沉,他日依然可以青雲直上,前途無量。

【解析】

題目中的“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已經提示考生解答此題的方向。分析詩句表達的情感态度,首先要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後聯系全詩進行賞析。本句的意思是:高僧惠遠曾住的東林寺,不知你去住過嗎?聯系上句“江州司馬平安否”可知,首聯運用兩個問句,以關切的口吻詢問友人近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牽挂,希望友人不要因貶谪而憂慮。此句亦與尾聯形成呼應,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勸勉,不要過度沉浸佛法,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雲直上。

二、(2021·全國乙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後面的題目。

鵲橋仙·贈鹭鸶 辛棄疾

溪邊白鹭,來吾告汝:“溪裡魚兒堪數。

主人憐汝汝憐魚,要物我欣然一處。

白沙遠浦,青泥别渚,剩有蝦跳鳅舞。

聽君飛去飽時來,看頭上風吹一縷。”

(一)先讀懂詩

1.【看标題】從标題來看,這是一首詠物詞,将鹭鸶作為題贈對象。

2.【抓情語】以第二人稱“汝”“君”稱之,以“來”字呼之,詞人好似撫摸着白鹭說着悄悄話,營造出輕松親切的氛圍,顯得自然而親切。

3.【抓意象】詞人将筆下的山水湖泊、魚蟲蝦草、青天白鹭、人鳥私語融合,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

4.【析手法】使用拟人、對比的修辭手法。“蝦跳鳅舞”,寫出了遠浦、别渚的蝦鳅舞動的生機,與“溪裡魚兒堪數”形成對比。

【翻譯】

那溪邊的白鹭,過來我告訴你:“溪中的魚兒不多,都可以數得清。我心裡憐愛你,而你心中記挂的卻是魚。我期望我們時刻都能和諧相處。

在那堆積着白沙的遠方水邊和淤積青泥的水島,蝦跳鳅舞,任你去飽餐,我當看着你頭頂白羽、乘風歸來。”

(二)再穩解題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

A.上阕結尾句“要物我欣然一處”,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願望。

B.因“溪裡魚兒堪數”,故作者建議鹭鸶去蝦鳅較多的“遠浦”“别渚”。

C.本詞将鹭鸶作為題贈對象,以“汝”“君”相稱,營造出輕松親切的氛圍。

D.詞末從聽覺和視覺上分别書寫了鹭鸶飽食後心滿意足的狀态,活靈活現。

【解析】選D“詞末從聽覺和視覺上分别書寫了鹭鸶飽食後心滿意足的狀态”說法有誤。這首詞的主要内容是詞人和鹭鸶的對話,詞末也是對話内容的一部分,“聽君”句是詞人鼓勵鹭鸶去“遠浦”“别渚”捕魚,後句則是詞人想象鹭鸶飽食歸來的形象。

2.這首詞的語言特色鮮明,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①使用對話口吻,淺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語言诙諧風趣,活潑生動。

【解析】本詞使用對話體,用語淺近直白,通俗易懂。對話用詞活潑生動,讀來诙諧幽默。

三、(2020·新高考全國卷I)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贈别鄭煉赴襄陽杜甫

戎馬交馳際,柴門老病身。

把君詩過日①,念此别驚神。

地闊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為于耆舊内③,試覓姓龐人④。

[注]①把:握,執。②岘首山,在襄陽。③耆舊:年高望重的人。④姓龐人:指龐德公,漢末襄陽高士。

(一)先讀懂詩

1.【看标題】從标題看,“贈别”表明本詩是送别詩。

2.【抓情語】颔聯中“驚神”表現了詩人因離别而心驚神傷的情感。

3.【抓意象】“峨眉”位于今四川省,“岘首”位于今湖南省;故頸聯中以“地闊”“天高”兩詞表明兩地相距遙遠,難有機會再見面。

4.【抓典故】龐德公是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名士、隐士。孟浩然的《夜歸鹿門歌》,其中“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栖隐處”就涉及了龐德公隐居鹿門的典故。本詩尾聯用龐德公典故,也寄寓了杜甫歸隐襄陽的渴望。

【翻譯】

那溪邊的白鹭,過來我告訴你:“溪中的魚兒不多,都可以數得清。我心裡憐愛你,而你心中記挂的卻是魚。我期望我們時刻都能和諧相處。

在那堆積着白沙的遠方水邊和淤積青泥的水島,蝦跳鳅舞,任你去飽餐,我當看着你頭頂白羽、乘風歸來。”

現在正是兵荒馬亂之際,自己困居柴門,年老又多病。天天讀着你的詩度過難挨的時光,想到即将與你分别讓人驚心傷神。天地廣闊我與你在蜀地作别,你回到故鄉襄陽時正值春天。希望你回到故鄉後,替我在年高望重的人當中尋找賢人龐德公的蹤迹。

(二)再穩解題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

A.詩的首聯簡單交代了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年老多病的艱難境況。

B.雖然日後仍有朋友的詩篇陪伴,但面對離别,詩人還是感到心驚神傷。

C.詩人請鄭煉在襄陽尋訪龐德公那樣的高士,表達了對先賢的仰慕之意。

D.全詩情感表達含蓄蘊藉,格律謹嚴,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杜甫詩的風格。

【解析】

選B“日後仍有朋友的詩篇陪伴”錯。“把君詩過日”在此處意為“在這樣艱難的世道中,年老多病的我拿着你的詩拜讀以度時日”。但“此别”後可能就無法有友人的詩篇相伴了。

2.詩的頸聯寫到峨眉、岘首兩座山,對表達離情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解析】

頸聯承“念此别”說從此别後,我在峨眉,君在岘首,地闊天高,何時會面。鄭煉赴襄陽,而杜甫在蜀地,詩人看似是寫兩地之山,實則是表示兩人分隔異地。同時通過寫兩座山的不同之景,互文見義寫出相隔之遠,突出牽挂之深,不舍之情見于言外。

【參考答案】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陽,二者相距遙遠;②以兩山相距之遠代指自己與朋友的遠離,不舍之情見于言外。

四、(2020·全國卷I)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①陸龜蒙

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詩②。

因吟郢岸百畝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别教炊。

但醫沈約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滿枝。

[注]①襲美,即陸龜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懸挂的帷幕。指教書。裁詩:作詩。③《楚辭·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比喻培養人才。④商崖:這裡泛指山崖。⑤沈約,南朝詩人,史載其眼中有兩個瞳孔。這裡以沈約代指皮日休。

(一)先讀懂詩

1.【看标題】從标題看,“奉和”和“次韻”表明本詩是一首唱和詩。“見寄”則說明之前皮日休已先給作者寫過一首詩。

2.【抓情語】

首聯中的“失”意思是“錯過”,暗含了詩人對前次未能與友人聚會的遺憾之情。

颔聯中的“欲”字表達了作者對走進自然賞玩春景的盼望。

尾聯中的“不怕”則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寬慰之情。

3.【抓意象】“三秀芝”指一年開三次花的靈芝,借指美好的春光,尾聯中的“江花”亦指此意。“野鶴”即野生的仙鶴,在古詩中常喻指“隐士或閑散的人”。

【翻譯】

雖然我和你錯過了相約一起去春城遊玩飲酒賦詩的機會,我也一直在家教書授課,可惜沒有寫出什麼詩。我趁此機會培育優秀學生,但也期待能和你走進自然,領略美好春光。我交代家人準備了野遊的用品,能讓我如閑雲野鶴般無拘無束地出遊,又另外準備了施舍山僧的齋食。希望你的眼疾能早日康複,到時我們再一起相約遊玩痛飲,看江花滿枝。

(二)再穩解題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

A.作者寫作此詩之時,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閉門謝客,與外界不通音訊。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約會被暫時擱置,作者遊春的詩篇也未能寫出。

C.作者雖然身在書齋從事教學,但心中盼望能走進自然,領略美好春光。

D.尾聯使用了關于沈約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測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解析】選A“與外界不通音訊”錯誤,詩歌題目“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中,“奉和”是作詩詞與别人相唱和,“見寄”是“寄給我”,“次韻”是依照别人作詩所用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因此可以推知此詩是皮日休患病居家時給作者陸龜蒙寫了一首詩,陸龜蒙因而所寫的酬和之作。兩人以詩會友,沒有“不通音訊”。

2.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6分)

【解析】

題目問的是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從整體上理解詩歌内容,然後通過詩句去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傾向。從詩歌内容來看,這是作者寫給友人皮日休的和詩,而皮日休正患病在家,因此詩歌應蘊含對友人的寬慰。從首聯來看,對于不能和友人相會,作者是遺憾的;從詩歌尾聯中“但醫”“不怕”來看,作者期盼友人病愈,并且滿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參考答案】

①表達了不能與友人相聚,一起賦詩飲酒、飽覽春色的遺憾;②寬慰友人,表達對友人能夠戰勝病患的信心和對以後美好生活的展望。

【握技法】

把握詩歌情感的思想方法

①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往往都表達着類似的情感。

②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

④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内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

⑤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将曆史和現實對照,含蓄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态度和情感。

五、(2020·全國卷II)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讀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闇猶承誤①,末俗紛纭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②,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注]①黮闇:蒙昧,糊塗。②糟粕:這裡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 糟魄已夫。”

(一)先讀懂詩

1.【看标題】從标題看,“讀史”表明本詩是一首詠史詩。

2.【抓詩眼】從尾聯可以推測出,首聯中的“功名”“行藏”,頸聯中的“精神”所說的對象都是“高賢”,因此本詩其實是一首替曆史上的“高賢”鳴不平的詠史詩。

3.【抓情語】首聯中的“何人”、颔聯中的“末俗”、頸聯中的“糟粕”、尾聯中的“區區”都有指代典籍(史書、史官)的意思,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典籍(史書、史官)持有否定的态度。

【翻譯】

自古以來一個人要曆盡苦辛才功成名就,可如實記載下他們的事迹要靠哪一個人?往往是由于當時蒙昧、糊塗而以訛傳訛,加上後世的流俗更攪亂了事實的真相。多少典籍記載的并不是最真實最精華的内容,更何況傳寫一個人如同繪畫一般,最難表現的是氣質精神。點點記錄怎能寫盡古代賢哲的品格學問,俗儒們隻會死抱着史書裡的糟粕當寶貝。

(二)再穩解題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

A.這首詩從大處着眼,并非針對某個具體的曆史事件、曆史人物而作。

B.曆代高人賢士一世奔忙,建立功業,但無法避免身後湮沒無聞的可能。

C.曆史人物在其所處的時代已經難免被誤解,在世俗的傳言中更會失真。

D.頸聯的上下兩句反複陳說,表明詩人的觀點,堪稱這首詩的警策之語。

【解析】選B“無法避免”說法絕對。

2.這首詩闡述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對我們有何啟示? (6分)

【解析】颔聯“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纭更亂真”,從史實失真的角度叙寫了高賢的悲摧,由此可見本詩闡發的道理是:史書難以做到絕對客觀真實。第二問承接第一問,要求考生回答由此得到的“啟示”,這一“啟示”顯然既要與“讀史”有關,也要與“史書失真”有關,如果能注意到這兩個條件,就不難理解所要回答的“啟示”大意應與“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道理近似。

【參考答案】

第一問:史書是由人編寫的,難以做到絕對客觀,所以曆史記載與曆史真實之間存在差異。

第二問:在讀書時必須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從。

【防易錯】

本題要求考生回答“對我們有何啟示”,有的同學誤以為這是一道開放性簡答題,回答什麼都可以得分,其實這一理解是有風險的。首先,“對我們有何啟示”這一問緊承前一問而來,顯然要求回答的是由“史書失真”而引發的啟示,這就給“啟示”做了内容限制;其次,“啟示”之前的“對我們”也是一種限制,“我們”特指應考的高三學生,“史書失真”可能給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的“啟示”,但與高三考生有關的,主要是“讀書(史)”方面的“啟示”。可見,對于看似開放的試題,謹慎審題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六、(2020·全國卷I皿)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苦筍陸遊

藜藿盤中忽眼明①,骈頭脫襁白玉嬰。

極知耿介種性别,苦節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征殊媚妩②,約束兒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幹霄戰風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别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妩媚。

【翻譯】

粗菜淡飯的餐盤中突然眼睛為之一亮,發現并列在餐盤中的還有如從襁褓中脫穎而出的嬰兒一般潔白的玉筍。

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潔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質決定的,玉筍清淡苦澀的節操是與生俱來的。

我看苦筍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樣,不覺其苦,反倒覺得其妩媚可親,告誡孩們千萬别把這些苦筍拔出太多。

自古以來,人才都是要靠培養鍛煉才能成長的,要放手使他們在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經受曆練。

(一)先讀懂詩

1.【看标題】由标題“苦筍”可知,本詩應是一首詠物詩。

2.【抓意象】首聯以“脫襁白玉嬰”寫苦筍又白又嫩的外形特征,尾聯則以“幹霄”寫竹高聳入雲的特點,揭示了筍長成竹的規律。

3.【抓情語】颔聯中的“耿介”和“苦節”兩個詞語,既是描繪竹的物象特征,也賦予了竹子人的優良品格。

(二)再穩解題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

A.詩人看到盤中擺放的一對剝去外皮的竹筍,潔白鮮嫩,不禁眼前一亮。

B.詩的三、四兩句既是對苦筍的直接描寫,又有所引申,使苦筍人格化。

C.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

D.全詩以議論收尾,指出人才養成既需要發展空間,也要經受風雨磨煉。

【解析】選C“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錯誤,詩人認為苦筍長成後就具備了如魏征一樣的美好品質,應該靜待其成長,告誡孩子們不要在苦筍嬌嫩時就過多拔出來。

2.詩人由苦筍聯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6分)

【解析】這是一首詠物詩,題幹要求找出苦筍和魏征的相似之處,即要求對其形象進行具體分析。魏征是唐太宗時期著名的谏臣,以“犯顔直谏”著稱,放在藜藿盤中的苦筍并不适口,而魏征常常令人難以接受的言行猶如苦筍并不适口的滋味。從“極知耿介種性别,苦節乃與生俱生”來看,苦筍具有“耿介”“苦節”的特點,這與魏征剛直方正的品格似,應該得到衆人的認可。

【參考答案】①曆史上的魏征以“犯顔直谏”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好比苦筍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象征耿介性格,與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應該得到認可。

七、(2019·全國卷I)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題許道甯畫①陳與義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

向來萬裡意,今在一窗間。

衆木俱含晚,孤雲遂不還。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

[注]①許道甯:北宋畫家。

(一)先讀懂詩

1.【看标題】從标題看,本詩是一首題畫詩。

2.【抓意象】從詩歌的内容看,“長江水”“山”“衆木”“孤雲”都是許道甯畫作中的景物,這些景物呈現出“山水秀美”“萬物有情”的特點。

3.【抓情語】“向來萬裡意,今在一窗間”概括了畫作所見有限、所思無限的特點。

蘇轼曾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評價王維的詩歌,本詩中“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兩句與“畫中有詩”的意思相同。

【翻譯】

畫面上浩浩蕩蕩的長江水盈滿雙眼,蒼蒼茫茫的一片山是哪裡的呢?

一向廣闊遼遠的萬裡江山,如今盡入圖畫,濃縮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間。

許多樹木都顯現出蒼茫暮色,孤雲自由飄浮不願歸來。

此中蘊含佳句,但縱然吟盡詩文,也沒有恰當的句子可傳畫中之意。

(二)再穩解題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這首題畫詩寫景兼抒情,并未刻意進行雕琢,卻能夠于簡淡中見新奇。

B.山水是這幅畫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據了畫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領略其表現的遼闊萬裡之勢。

D.頸聯具體寫到蒼茫暮色中的樹木與浮雲,也蘊含了欣賞者的主觀感受。

【解析】選C 項,“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錯。“向來萬裡意,今在一窗間”的意思是“一向廣闊遼遠的萬裡江山,如今盡入圖畫,濃縮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間”。并非“詩人透過一扇小窗遠距離欣賞這幅畫作”。

【補微點】

題畫詩一般由畫家本人或他人欣賞畫作後題寫,本詩屬于後一種情況。從生活常識的角度看,欣賞畫作應當是近距離看畫,現代人甚至會拿放大鏡品玩。考生如果能對題畫詩略有了解,懂得近距離欣賞畫的一些常識,很容易看出C項是錯誤的。

2.詩的尾聯有什麼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麼樣的評價?(6分)

【解析】

先答出尾聯的含意,再根據含意去分析作者對這幅畫的評價。理解尾聯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詩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結合詩題和前面的詩句理解其深層含意。

“此中有佳句”的意思是“許道甯的畫意境優美,蘊含詩意,文人墨客可以據此創作出詩詞佳句”;

“吟斷不相關”的意思是“縱使用盡心力創造佳句,也不能描述得完美”,足以看出畫家技藝的高超和畫意的優美,緻使無法用語言準确表達。

第二問,需要結合前六句中對許道甯畫作的描述以及詩人的主觀感受,來分析概括尾聯中詩人對這幅畫的評價。全詩前四句描述畫作中的山水,“滿眼”“蒼然”贊美畫家描摹物象的功力;“何郡山”之問,比直接正面說畫山似真山更婉曲有緻;“萬裡意”贊美畫作意境空靈,畫外有畫,打破了特定時空中客觀物象的局限,給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藝術想象的天地,使畫面中有限的空間和形象蘊含着無限的大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内容。第五、六句描述畫作中的樹木與浮雲,樹木“含晚”,浮雲“不還”,表達了詩人觀畫時獨特的主觀感受,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統一。

尾聯用襯托的手法,以詩人竭盡心力寫出的詩句的平庸來襯托畫作蘊含的詩意的高妙,對許道甯的畫作給出了極高的評價,認為其意境深遠,韻緻悠長,令人玩味不已。

【參考答案】

第一問:畫中蘊含着詩意,但無法用語言準确表達。第二問:這幅畫意境深遠,韻緻悠長,令人玩味不已。

八、(2019·全國卷II)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投長沙裴侍郎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谒朱門谒孔門。

隻望至公将卷讀①,不求朝士緻書論。

垂綸雨結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魂。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

[注]①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一)先讀懂詩

1.【看标題】标題中的“投”表明本詩是一首“投贈”詩,即詩人寫給具體人物的詩歌作品。

2.【抓情語】首聯中“賤”的意思是“地位低下”,暗含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懑之情。

颔聯中的“隻望”與“不求”對比鮮明,隐含了詩人憑真才實學改變命運的期待。

尾聯中的“不受”則表達了詩人孤傲的個性。

3.【抓意象】頸聯中,“垂綸”指垂釣,後常用來借指隐居或隐士;“雁夜魂”其實指大雁的叫聲,在詩中可以渲染孤獨凄涼的氛圍。

【翻譯】

我雖然社會地位低下,但是追尋道的意志長期存在,我不趨附權勢隻信奉儒家思想。

隻希望主考官将我的考卷讀完,我不求考取官位,隻希望能得到您的評論指正。

雨中垂釣江邊,不禁生出思鄉之情,風吹木葉在秋夜裡傳出陣陣寒意。

男子漢接受恩惠必須有相應的理由,我平生不會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

(二)再穩解題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

A.詩人表示,雖然自己的社會地位低下,但對儒家思想的信奉堅定不移。

B.“朱門”“孔門”分别代指世俗的權勢與精神的歸依,形成鮮明的對比。

C.詩人希望自己能憑借真才實學通過正常渠道進身,而不願去尋找捷徑。

D.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報。

【解析】選D 項,“受恩必報”屬于無中生有。“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的意思是“男子漢接受恩惠必須有相應的理由,我平生不會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這是對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無“受恩必報”之意。

2.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麼作用?(6分)

【解析】

第一問,情感表達方面的作用。頸聯描寫了漁鄉隐居(垂綸,垂絲釣魚,指隐居)和風中鴻雁鳴叫兩個場景,“隐者”和“鴻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達了詩人的情懷。

第二問,結構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三聯直抒胸臆,明确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頸聯寫兩個具體場景,使全詩節奏得到了舒緩。

【參考答案】

①情感表達:頸聯所寫場景是詩人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詩人的心志。

②結構安排:舒緩詩歌全篇的節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緻。

【握技法】

本題要求回答詩句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的作用,這是借鑒了散文設問技巧的一個問題,回答本題要從理順全詩内容思路的角度入手,同時特别關注題幹的答題提示。例如從題幹“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一句可以推知,頸聯屬于借景抒情的寫法,那麼其在情感表達上的作用必然是“寓情于景(物)”,形象具體。而由“其他各聯直抒胸臆”又可以推知,全詩整體寫得較直露,頸聯寫景自然就會在結構上起到舒緩節奏、避免直白的作用。

九、(2019·全國卷皿)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的題目。

插田歌(節選)劉禹錫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婦白纻裙,農父綠蓑衣。

齊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一)先讀懂詩

1.【看标題】标題中的“歌”表明本詩是一首古體詩、樂府詩。而“插田”則說明本詩描寫田間勞動,很可能是一首富有民歌特點的詩歌。

2.【抓意象】詩歌開頭以“花草”和“燕子”描寫意趣盎然的春日場景,為後兩聯描寫田間風光和勞動場面營造了氛圍。

3.【抓典故】“《竹枝》”本是巴渝民歌的一種,後成為教坊曲名及詞牌名。以此為題的詩歌往往富有民歌特點。

【翻譯】

山岡上花草整齊,燕子飛東又飛西。遠望田埂筆直如線,稻田白水波光閃爍。農婦穿着白麻布裙,農夫披着綠草蓑衣。一齊唱起田中歌,輕聲細語好似《竹枝詞》。

(二)再穩解題

1.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

A.詩歌以花鳥發端,通過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麗畫面。

B.詩人舉目眺望,能看到遠處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隐時現。

C.詩中寫到了農父農婦的衣着,白裙綠衣映照綠苗白水,色調分外和諧。

D.詩的七、八兩句通過聽覺描寫,表現農民們的勞動場面以及愉悅心情。

【解析】選B 項,“田塍望如線”,運用了比喻修辭,意思是遠望田埂“筆直如線”,而不是“蜿蜒起伏”;“時隐時現”也不準确,原詩中的“白水光參差”是說水田之上清水粼粼閃光,變幻多姿。

2.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相比,這幾句詩的語言風格有什麼不同?(6分)

【參考答案】

①《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對仗工穩,用典精當,語言雅麗平整;

②《插田歌》這幾句詩則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現手法描寫田野風光和勞動場景,語言通俗淺顯,清新流暢。

【析考法】

本題考查了和初中教材中古代詩歌的對比鑒賞,曆年高考也有類似題型,如2016年高考全國卷3第9題: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采用比較閱讀、關聯課内外的考查方式,是古詩歌閱讀常見的一種考查方式,值得考生重點關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