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結尾處說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但僅僅是這樣嗎?韓信的死隻是他太過于居功自傲,而不夠謙恭退讓造成的嗎?依筆者之拙見,韓信之死主要是由各種因素造成的,但最主要是漢王劉邦的忌憚以及韓信自己太過忠心釀成的。
韓信在歸順漢王劉邦之前,曾追随過項梁和項羽,後來因為在軍中得不到重用,多次獻計皆得不到采納,隻好另尋“伯樂”。劉邦是韓信要追随的第三位君主,也是最後一位。盡管劉邦一開始并沒有看出他的過人之處,但比起項梁和項羽,劉邦最終還是聽取了丞相蕭何的建議,封他為大将軍。也許正因為劉邦比其之前的兩位君主都更懂得用人,所以韓信才會如此忠心耿耿地追随劉邦,為他抛頭顱,灑熱血。
的确,金子總會發光的。劉邦的器重,使得韓信的軍事才能逐漸顯露出來,很快韓信就立下了赫赫戰功:虜魏王,擒夏說,取井陉,誅成安君,攻趙國,鎮服燕國,平定齊國……同時,也使得韓信“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
韓信雕像
功高蓋主,勢必會招來漢王劉邦的不滿和猜忌。首先韓信之前投靠過劉邦的敵人項王項羽,這本就讓劉邦心生懷疑,以為韓信是項羽派來的奸細。如今更是聲名遠揚,威震天下,其名望已遠遠超過自己的君主劉邦。所以劉邦對韓信的疑心就更重了。
可是,我們看到劉邦對韓信的态度又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恐懼韓信的非凡能力,無時無刻不在提防着韓信;另一方面有十分看中韓信的才能,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要想成就千秋大業,韓信絕對是他的得力幫手。至少在楚漢之争中,韓信起着十分關鍵的作用。很顯然,劉邦之所以還沒有對韓信采取消滅的行動,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項羽還沒有被消滅掉。所以在項羽還還沒有失敗之前,劉邦就會對韓信采取一種看似自相矛盾的做法:重用和戒備雙管齊下。韓信之死,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可不管劉邦采取何種措施,韓信還是一如既往地效忠于他。在一封給劉邦關于穩定齊國的信件中,韓信這樣寫道:“齊僞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當時劉邦正被楚軍圍困,可韓信心裡依然為漢王的千秋大業着想,絲毫沒有自立為王的想法。
到了楚漢之争進入到白熱化階段,齊王韓信成為決定天下勝負的關鍵,也是掌握劉邦、項羽兩王命運的關鍵時刻。武涉、蒯通以“三分天下”為利誘來遊說韓信,韓信皆以知恩要圖報為由拒絕了他們。那時韓信仍對漢王一片忠心,他深信漢王是不會搶奪他的齊國的。
韓信的忠心為劉邦在楚漢戰役中戰勝項羽赢得了機會。之後,随着劉邦一統大業的逐漸實現,韓信就成為了劉邦要對付的敵人。 韓信的每一次行動都被當成是謀反的證據:率兵垓下會師,軍權被奪;獻鐘離昧人頭給劉邦,被當成是謀反。此時韓信終于明白了蒯通的那一番話: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可是,就如蒯通所說的: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當初那個三足鼎立的機會已經沒有了。韓信如今與陳豨裡應外合,合力謀反注定是失敗的,最終換來的卻是誅殺三族的苦果。
諺語雲:伴君如伴虎。曾經韓信忠心不二,換來的卻是無盡的猜忌,之前所有的汗馬功勞也成了謀反的借口。現如今想要自立為王,卻已沒有了當初的好機會。韓信之死,實在令人唏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