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實體經濟和鄉村振興“兩個抓手”,豐順主動融入沿海經濟帶,建設好梅州“南大門”,圖為縣城俯瞰圖。袁群華 攝
一橫一豎為“十”,三橫一豎為“豐”。于梅州豐順而言,“十”是時間刻度,“豐”是願景目标。
回望過去十年,三千多個日日夜夜,豐順這座城市處處展現出振興發展的新姿态:紅色沃土與綠色生态發展相得益彰,宜居城鄉與文明生态建設相輔相成。
展望未來之路,堅持發展第一要務,豐順處處奔湧着振興發展的新機遇:實體經濟和鄉村振興,共同勾勒出豐順蘇區高質量發展的軌迹,以“八個聚焦”推動“八個提質”拓下豐順謀劃長遠、實幹争先的印記。
以“十”繪“豐”景,再啟新征程。凝心聚力,昂揚奮進,豐順正奮力在推動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中展現新作為、幹出新氣象。
奮鬥歲月
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
秋陽下,梅汕高鐵豐順東站與遠處的青山相映襯。随着高鐵列車的到達,一批批前來豐順工作、旅遊的乘客紛紛踏上這塊土地。
距離豐順東站數公裡的湯西鎮新嶺村,得益于便利的交通和幫扶力量,逐漸實現曆史性的蝶變:2020年,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實現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435元,相比2015年增長5倍;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269人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标準順利出列。
湯西鎮新嶺村黨總支部書記、村主任陳永發說,新嶺村雖然靠近城區,但過去村容村貌跟不上,不少人都往城裡搬,“現在不一樣了,不少城裡的人都喜歡到我們村裡走一走,感受鄉村氣息。村裡正在謀劃更多鄉村産業,讓鄉村美起來、村民富起來。”
2021年,豐順縣5253戶14451名建檔立卡相對貧困人口全面脫貧,61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退出,在全市率先實現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全部超過5萬元。
豐順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每年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過新建、改擴建學校,有力解決城區大班額問題,不斷優化學校布局,持續改善辦學條件。袁群華 攝
過去十年,豐順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投入14.13億元資金,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增加優質學位19825個,中高考成績連年提升,10多億元資金捐建的嘉應學院紫琳學院進展順利。
過去十年,豐順醫療衛生持續進步。積極創建省衛生強縣,大力實施“強基創優”行動計劃,豐順縣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升級改造如期完工,縣第二人民醫院、中醫院搬遷啟用,公建民營村衛生站實現全覆蓋。
過去十年,豐順文明創建成效顯著。積極推進文化惠民工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紮實開展三級文明聯創,豐順縣成功獲評省文明城市,湯西南礤村、砂田黃花村獲評全國文明村。
豐順以路打通發展難點堵點,鋪就發展路網。袁群華 攝
以生态為底色,發展保護一個也不能缺
翻閱過去十年豐順的發展路徑,清晰且堅定: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2013年,豐順縣被确認為“中央蘇區縣”,翻開了蘇區振興發展的嶄新一頁。
多點突破、起勢發力,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2012年豐順縣地區生産總值為707254萬元,2021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186812萬元。
同步增長的森林覆蓋率同樣可圈可點。2012年豐順縣森林覆蓋率76.64%,2021年森林覆蓋率達78.79%。十年,2.15%的增長,是一份堅守,更是一代又一代豐順兒女的職責所在。
“置身于天然氧吧,這感覺太舒服了!”行走于豐順韓山曆史文化生态區,從深圳自駕過來的梁先生在朋友圈發出感慨。入秋以來,一批批來自潮汕地區、珠三角地區的遊客選擇了豐順這座有溫度的城市。
過去十年,豐順紮根蘇區,不負生态,推動文旅、農旅、養旅融合發展,成功創建省全域旅遊示範區,留隍鎮入選省旅遊風情小鎮,廣東潮客小鎮獲評省優秀小鎮。2014年,豐順獲評“中國溫泉之城”“中國長壽之鄉”。韓江獲評“中國最美家鄉河”,豐順被省推薦為2022年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
今年7月22日,梅州豐順縣新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保障老區人民群衆安全飲水和可持續發展用水需求。豐順縣委辦供圖
過去十年,豐順的發展底色是什麼?馬圖村茶農何運新給出的答案是“紅綠相融”。
豐順縣龍崗鎮馬圖村,是有着200多年的茶葉種植曆史的村落,亦是梅州著名的老蘇區。2006年,退伍軍人何運新回到老家馬圖村接管父親開發的茶園。
“當時以為種茶不賺錢,現在覺得想賺錢就要種茶。”何運新觀念的轉變,源于豐順把生态保護紅線作為生态建設的“生命線”和增進群衆綠色生态福祉的“幸福線”。
2018年,豐順縣茶葉産業園獲批為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圓滿完成項目建設通過省級驗收及績效考核工作,并于2022年5月成功申報豐順縣茶葉産業園(擴容提質)。2021年年産值14.33億元,全縣茶葉種植面積10.9萬畝。昔日“綠葉子”,今日“金葉子”,在講述着豐順生态發展的點點滴滴。
不斷踐行生态強縣的理念,豐順做好城鄉融合文章,持續推進碧水藍天淨土“三大保衛戰”,串聯起鄉村建設、城區建設,以點帶面、點動成線的形式讓生态資源價值最大化。
以振興為目标,提質擴容一個也不能落
“搶抓發展機遇,不斷把豐順蘇區高質量振興發展事業推向前進。”2021年年末,豐順高質量發展的号召铿锵有力,高質量發展的内容承前啟後。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豐順以“紅”繪就蘇區振興發展新藍圖,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更加堅定。
“那時候還是一片荒地。”2013年,梅州大北農生物科技公司落戶豐順。“作為第一個落地的企業,我們也沒有想到能在這裡形成産業集聚。”從選地到建設,該公司工廠部總經理曾炎桃參與了全過程。如今,從空中俯瞰,這塊土地已初步建成粵東最大、最集聚的綠色飼料生産基地,彙聚了大北農、雙胞胎、立訊飼料、海大飼料等8家企業,未來可期。
海珠(豐順)産業轉移工業園園區基礎配套不斷完善,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圖為建成通車的海珠路。袁群華 攝
過去十年,是豐順持續發力蘇區振興的十年,堅持抓存量和抓增量并舉,全力以赴做強做大工業經濟,豐順經濟發展着重擴容,亦在提質。
将小喇叭做成大産業,是豐順以産業振興推動蘇區振興的重要舉措。
2015年,豐順本地已有電聲企業640多家,從業人員3.8萬人,生産有揚聲器配件、多媒體音響、汽車音響等5000多個規格類型的産品,市場覆蓋1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全縣電聲産業總産值達102億元。2019年電聲産業總産值103億元,出口約2.15億美元。
作為豐順電聲龍頭企業,豐順縣培英電聲有限公司不斷自我加壓,自我提升。2012年,公司“汽車音響”榮獲全省工業類名牌産品稱号。2021年,公司自主品牌“歐龍”入選“國貨新品”産品名錄,進入品牌汽車上遊産業鍊。
建設更大的發展平台,推動實體經濟提質擴容,豐順同樣早有行動。
2014年,依托廣東豐順經濟開發區原有的産業基礎,豐順縣借助廣州市海珠區對口幫扶機遇,共同建設省級産業轉移工業園——海珠(豐順)産業園。“2020年,海珠(豐順)産業園獲評省四星級服務園區。當前,園區以三大平台為助力産業集聚集群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載體,着力抓攻堅、促落實、見成效。”豐順縣科工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萬洋衆創城、國際聲谷、标準化廠房“三大平台”總投資額71.37億元,2022年計劃投資8.3億元。
依托現有的資源和産業優勢,重點發展電子電聲、綠色飼料、生物制藥、智能裝備等産業,豐順加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構建新興産業發展布局,不斷推動企業做強做大,實現從“體量優勢”到“質量優勢”轉變。
庚續奮鬥
更高起點上推動豐順蘇區高質量振興發展
8月29日,豐順立訊智造年産值30億元項目正式投産。
“以豐順立訊智造年産值30億元項目為新的起點,用好用足産業鍊發展的優勢帶動更多發展資源落戶梅州豐順。”在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王來勝看來,豐順立訊智造作為立訊在梅州的産業基地,将進一步帶動相關上下遊産業發展。
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全面激發内生動力,強化“發展思維”和“産出思維”,把資源要素集中到“打糧食”項目上,是豐順當前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方向和重要舉措。
具體而言,要以“八個聚焦”,推動“八個提質”,在更高起點上推動豐順蘇區高質量振興發展,奮力打造生态發展區建設先行示範縣、梅州融入沿海經濟帶建設之星。按照豐順縣第十四次黨代會工作部署,今後五年全縣工作的奮鬥目标為:
——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至2025年全縣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左右,人均生産總值突破3.4萬元、年均增長8%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一二三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改革開放邁出堅實步伐。市場活力、社會活力充分激發,産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公平競争制度更加健全,營商環境水平進入全市前列,服務融入“雙區”“雙城”“兩個合作區”建設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
——文明建設達到更高水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優秀客潮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生态環境獲得更好保護。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空氣質量優良率、森林覆蓋率、流域水質穩步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優美。
——民生事業實現蓬勃發展。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重點民生持續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大程度滿足。
——治理效能得到綜合提升。依法治縣邁出堅實步伐,平安豐順建設全面深化,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和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明顯增強。
一線案例
在蘇區紅土地上“種綠生金”
“我們的林下仿野生靈芝種植成效初顯,陸續進入采收期。”豐順縣嘉洪農林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藝桦邊說邊展示手機裡的采收視頻。
作為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擁有粵東最大的農旅融合基地,豐順縣嘉洪農林有限公司正結合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農旅觀光等新業态。
立足縣情鎮情村情,豐順縣大力推進“一縣多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建設,促進鄉村産業振興,推動第一産業向第二、第三産業延伸。
大力發展鄉村産業,豐順堅持因地制宜,發展茶葉和蔬菜種植等特色農業,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圖為特色化水培精品蔬菜。豐順縣縣委辦新聞組供圖
2021年年底,豐順縣特色蔬菜産業園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名單。在推進鄉村發展上開創新局面,豐順縣加快推進特色蔬菜産業園建設和茶葉産業園擴容提質,支持代米、馬山等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扶優扶強高山茶、特色蔬菜、青榄、紅薯等現代農業,抓好供銷系統“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全國試點和天業冷鍊物流産業園建設,更好聯農帶農富農。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豐順全縣蔬菜種植面積10.03萬畝、食用菌工廠化栽培面積14.5萬平方米,蔬菜總産量21.72萬噸,其中食用菌6.66萬噸;總産值11.48億元,其中食用菌3.8億元。
在市場方面,豐順特色蔬菜暢銷全國20多個省份和東南亞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年銷售量達2.45萬噸。
按照産業園建設規劃,在聯農帶農建設方面,主要實施訂單農業、折股量化合作共建、就近入園就業三大機制,可帶動20家以上村集體、合作社或家庭農場開展林下食用菌、設施蔬菜等規模經營,帶動面積超1.2萬畝,帶動農戶超3000戶,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新增就業崗位超2000個,增加農民就業收入超8000萬元。
“企業在不斷壯大,用工量也不斷遞增,我們優先選擇本地群衆,吸收當地群衆家門口就業超過800人,人均年收入4萬元以上。”廣東代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福林說。作為産業園牽頭實施主體,該公司經過22年的發展,從一個小作坊發展成工廠自動化、周年循環生産型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成為廣東省“菜籃子”基地、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同時,公司以“借船出海”方式出口至東南亞、歐美、日韓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效延伸了産業鍊。
《豐順縣特色蔬菜産業園建設規劃方案》明确指出,産業園将通過整合資源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色,做大做強、做優做特,共同把産業園建設成為科技示範平台、産業帶動載體,推動豐順縣特色蔬菜産業向集聚、集中、集群方向發展。
“規劃建設期2年,力争在規劃期末将産業園打造成為全國食用菌行業生産引領區、廣東省循環農業發展樣闆區、廣東省山區鄉村振興典型示範區。”豐順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産業園正在原有基礎上,發揮疊加優勢,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數讀
●2012年豐順縣地區生産總值707254萬元,2021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186812萬元;2012年全縣人均地區生産總值14315元,2021年全縣人均地區生産總值24748元
●2012年末全縣戶籍人口702163人,2021年末全縣戶籍人口726188人。全縣人均預期壽命從2012年的77.2歲增長到2021年的79.8歲
●到2021年底,全縣衛生人員總量達到2971人,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占比達到80.38%,人員數較2012年增幅達68.53%。2012年病床數1213張,2021年實有床位2099張,增幅達73.04%
●2012年末全縣企業和事業單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305人,2021年末全縣事業單位和抽樣企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087人
●據住戶抽樣調查結果,2012年,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527元,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6元;2021年,全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51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12元
【來源】南方日報
【南方日報記者】黃培強
【通訊員】鄭坤
【作者】 黃培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