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成語,源自古代經典著作、著名曆史故事或人們的口語。意思精辟,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它的結構嚴整,形式簡潔,含義深刻,表現力強,曆來為人們所喜聞樂用。
孩子不論是講話還是寫作,如果能夠準确恰當地使用一些成語,會使其話語或文章更加風趣生動,活潑有力。但是有一些常用的成語一直被人錯用,這對孩子學習和使用成語,是相當不利的。三千小童為大家整理40個常被用錯的成語,快和孩子一起學習吧——
1、空穴來風:空穴是來風的條件,既能來風,必有空穴,指傳聞有一定根據。經常被誤用來表示毫無根據的事情。
【出處】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宋玉《風賦》
6、首當其沖: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害。經常被誤用為沖鋒在前。
【出處】鄭當其沖,不能修德。——《漢書•五行志下》
7、望其項背:能夠望見别人的頸項和背脊,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如難以望其項背、不能望其項背等)。現在不少人用"隻能望其項背"表示"趕不上",這是錯誤的。
【出處】言論之超卓雄偉,真有與詩書六藝相表裡者,非後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項也。——《與周處士書》
8、差強人意:意思是大體上使人滿意。經常被誤用為不能使人滿意。
【出處】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歎曰:"吳公差強人意,隐若一敵國矣。"——《後漢書•吳漢傳》
9、鬼斧神工:形容建築、雕塑等技藝精巧、技巧高超,象是鬼神制作出來的,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常被誤用來形容壯觀的自然景物。
【出處】年來岩底采無餘,鬼斧神工多得髓。——《端州訪研歌和諸公》
10、始作俑者: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現在常被誤用為第一個做某一件事或某一項任務的人。
【出處】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上》
11、炙手可熱:比喻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經常被誤用來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背離了本義。
【出處】"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麗人行》
12、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有份量,能起很大作用。經常被誤用來表示守信用。
【出處】"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不敢複相士。"——《史記•平原君列傳》
13、不足為訓:意思是不值得作為典範或法則,與教訓無關。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不值得教訓某人。
【出處】君詩如風螭巨鲸,步驟雖奇,不足為訓。——《詩薮》
14、萬人空巷:并不是指街上空無一人,而是說人們都從巷子裡出來來到大街上,街上人山人海,兄容歡迎、慶祝等盛況。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街上空無一人。
【出處】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八月十七複登望海樓》
15、久假不歸:假,借用;歸,歸還。長期的借用不歸還。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長期請假不回來工作。
【出處】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孟子•盡心上》
16、奉為圭臬:圭臬,比喻事物的準則。把某些事物、言論奉為準則。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将某人奉為某領域的創始人或先行者。
【出處】此書出,将使海内說經之家奉為圭臯,而因文字音聲以求訓诂古義之興有日矣,讵獨以存古音布局哉。——《六書音韻表序》
17、百身何贖:意思為自身死一百次也換不過來。比喻對死者極其沉痛的哀悼。現在常被誤用來死一百個人也不足以換得死者。
【出處】如可贖兮,人百其身。——《詩經•秦風•黃鳥》
18、石破天驚:比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現在常被誤用來形容各種驚人消息。
【出處】女娲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憑箜篌引》
19、不孚衆望: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貶義。現在常被誤用來形容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出處】“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後又引申為“為人所信服。深孚衆望,令大家深深信服”。——《詩經·大雅·下武》
20、方興未艾:方,正在;興,興起;艾,停止。事物正在發展,沒有停止。多形容形勢或事物正在蓬勃發展。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事物剛剛興起遠未形成氣候。
【出處】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奸,虜人非有方興未艾之勢,而何必用此哉!——《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