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二十萬是怎樣的水平?近日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再次躍上熱搜。
私以為,這個問題太一刀切了,年薪二十萬的收入看起來差不多,但不同城市,房貸車貸,生活水準各有參差,開銷各有各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論。
年薪十萬也好,二十萬也罷,這年頭花錢比賺錢容易得多。
我們生活在一個消費欲望随時都能得到滿足的時代,面對社會上的各路消費陷阱,現在的年輕人攢錢比賺錢困難得多。
記得前年,央視新聞做了一個小調查,發出了“年輕人的錢都去哪兒”的靈魂拷問。
8.5萬人參與,就有4.5萬人表示:不知道錢去哪兒了。
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好幾年,到頭來沒攢下多少錢,甚至還有負債,錢究竟去哪了?你的錢可能被“拿鐵因子”悄悄偷走了!
什麼是拿鐵因子?
“拿鐵因子”又稱“拿鐵效應”,這個詞是由作家兼金融顧問大衛·巴赫首先提出的理财概念,指那些生活中非必要,但卻能産生積少成多的影響的支出。
一對夫妻習慣在每天外出的時候,一人買一杯拿鐵喝。他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直到後來,理财分析師給他們算了賬,才知道财務漏鬥有多大:每天兩杯拿鐵的花費是70元,一年就是25550元,30年就是76.65萬元......更可怕的是,這種财務漏鬥,遠不止一杯拿鐵。
我們每個人生活中都有自己的拿鐵因子,日常生活中像買奶茶、瓶裝水等等,以及在直播間買點小零食、化妝品,看似不太引人注意的一些零散花費,每一項都用不了多少錢,日積月累将成一筆巨大的開銷。
于是錢就這樣悄悄地流失了,很多年輕人一直沒什麼錢,無法擺脫負債的根源,可能就在于此。
所以,我們為了攢錢應該取消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消費嗎?不喝咖啡戒掉奶茶,那生活還有什麼樂趣?
其實拿鐵效應警示我們的是應該理性消費,而不是毫無節制地“随便買買買,便宜買破産,”
理性消費并不是一味地節省開支,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以求來平衡自己的财務收支。
其實我們更應該去追根溯源,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收入也有問題,想一想自己是否需要開源,而不是以為的節流,創造更多的收入。
我們不僅想要生存,還有生活,我們要合理消費,而不是在克制自己的欲望。
在《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這本書裡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金錢觀:缺錢隻是一個結果,根源在你的内心世界。
換種說法就是因為富人有富人的思維,窮人有窮人的思維,想要擺脫窮人的現狀,最重要的是先改變你的思維模式。
富人思維認為有什麼多自己不知道的,堅持學習,而窮人思維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很少學習;
富人思維把錢當做賺錢工具,花錢是為了更好地賺錢,而窮人思維花錢是為了滿足欲望;
富人思維定的是十年目标,甚至是人生目标;而窮人思維定的是短期目标。
富人思維想的是我如何能夠賺到錢,而窮人思維是我如何變有錢……
大部分人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不知道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是因為思維認知的缺失,所以隻能被困在自己的思維陷阱裡,所以沒錢。
而所有的富人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根據哈佛研究顯示,有80以上%的富豪都是因熱愛自己的工作,非常清楚自己能夠通過工作獲得什麼,才實現了财務自由。
思維認知上的懸殊,才是拉開人生距離的主要差距。
在越來越多人被信貸消費、精緻窮毀掉的時代,實際上,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消費觀和金錢觀開始轉向警惕消費主義,開始存錢和理财。
反省一下自己生活中的拿鐵因子,改掉那些不經意的消費壞習慣,多為自己合理規劃,最重要的,提升自己的認知思維,無論是收入還是工作,理性消費、制定預算、利用業餘休息時間投資自己……
不一定人人都能年薪二十萬,但是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過上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