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生産制造行業的走勢

生産制造行業的走勢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8-11 08:53:53

生産制造行業的走勢(遠離生産科技發展的宿命)1

雖然都是科技發展,都是研發出新設備新機器,但其實有本質不同。前半期是創造财富,後半期是分配财富。

01

上一篇文章講到哲學家趙汀陽的一個重要觀點。他指出,科技的發展,雖然增加了工作崗位,但新增加的工作崗位,大部分不是體力勞動類的工作,而是服務、表演類的職業。作為一位哲學家,趙汀陽對這個趨勢表示擔憂,認為這可能在深層次瓦解人與人的關系,進而造成社會的解體。

趙汀陽并不是籠統地質疑所有科技進步。他大緻劃了一條界限。輪船、火車、飛機、電燈、電話、青黴素、X光、疫苗等等技術進步,他認為是有益的,是“主體性的凱旋”,是真正意義上的進步和解放。但再往後的很多科技發展,就開始利弊兼有,甚至弊大于利了。

這個觀點,在深度上超越了此前關于科技進步和就業關系的分析,提出了全新的問題,而且是值得思考的重大問題。以往,人們對于科技進步和就業的關系,隻從數量角度做出分析。趙汀陽首次從工作崗位的種類、性質角度做出分析。這很有啟發性。

順着這個思路,我們可以追問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為什麼科技發展會制造出大量“非生産”乃至“反生産”的工作崗位?這個趨勢是必然的,還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是必然的,人類應該怎麼應對?

由此也就進入了這個問題分析的第四層。

02

前面的文章中,我用“守株待兔”做比喻,表達一個觀點:化石能源的廣泛應用,也就是工業革命,有可能隻是“守株待兔”裡面的那隻兔子。指望着會再次發生工業革命,也就是會源源不斷有兔子撞上來,很可能是個妄想。

科技發展從最初的增加生産性工作崗位,到後來,生産性工作崗位越來越少,非生産性、非體力勞動的工作崗位越來越多,甚至成為大多數,這其中的原因,正在于此。

工業革命的最大特點,就是人類發明和推廣了各種各樣的機器。所有的機器,歸根到底,所做的都是“轉化”,也就是把化石能源轉化為人們需要的種種動能。汽車把化石能源轉化為機械能。發電機把化石能源轉化為電能。各種電器再把電能轉化為人們所需的種種“能”。

因此,在工業革命的“落實”階段,也就是前半期,人們發明制造出各種“轉化”設備,越來越廣泛地開發利用化石能源。這個階段,技術發展制造出來的新工作崗位,基本都是生産性的,很多還需要人們的體力勞動。

過上一段時間——這個時間從幾十年到兩三百年不等,各種“轉化”技術逐漸開發完成。外在标志是制造業的利潤普遍下降,甚至趨于零。化石能源這個天賜的财富,通過工業革命,在人類社會的“變現”過程快結束了。

“變現”過程線束了,意味着财富的增量也就結束了。但是,外表上看,還是有種種技術創新,可是,這些技術創新,不再是把化石能源“轉化”為所需的“能”,也就是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财富創造,而是在“财富再分配”,也就是大家開始互相争奪财富。

這個分界線,對應着趙汀陽劃的那條線。在那條線之前的技術發明:輪船、火車、飛機、電燈、電話、青黴素、X光、疫苗等等。那之後的技術發明,從整體上來時,不再是生産性的,而是為了“财富再分配”了。

03

上面那麼說有些抽象,我舉個現實中的例子來解釋。

我們每個人的手機中都有一批APP。這些APP幫助我們做很多事,很有用。但是,大家可能發現了,APP有個規律:剛推出時,往往不完善,随後會有重要的更新,把使用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逐漸解決。這個過程是良性的。

但接下來,APP的更新就會越來越無用甚至有害。之所以說後來的更新無用甚至有害,是因為這些更新不但沒有優化用戶體驗,反而是在劣化用戶體驗——加入越來越多的廣告,增加越來越多沒必要的功能,APP因此變得越來越臃腫,手機運行速度都被拖慢……

看,同樣是技術更新,前期是有益的,是良性的。到了後期,就變成無益的,惡性的。

為什麼會如此呢?

這是因為,開發一個APP,需要的人員數量,要遠遠多于日常維護所需。本來,開發完成以後,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優化和修改,APP就應該相對穩定下來。大部分開發人員——碼農——都沒必要保留,隻留下少數維護人員即可。

但這在現實中是行不通的。公司很難或者完全不可能大量解雇“碼農”。公司必須繼續維護龐大的員工隊伍。那麼,怎麼養活這些人呢?就隻能靠在APP中不斷增加各種可能盈利的功能。

到了這個階段,APP不僅要為用戶服務,還要為公司養活人員服務。用戶的體驗因此降低,這實際上是用戶的“财富”——用經濟學術語來說是消費者剩餘——要拿出一部分,分給那些公司養活的人。外在表現就是APP越來越臃腫,越來越不好使。

04

現代社會,充斥了大量這種看上去是在生産,實際上是在分配财富的工作崗位。其底層原因就在于,開發利用化石能源帶來的财富增量已經殆盡,但社會還要繼續維持,大家的日子還得過下去,這時,除了對财富進行再分配,别無他法。

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已經越過了這條線。現實中的表現就是制造業衰落、體力勞動的生産性工作崗位越來越少,服務行業越來越密集、越來越發達。國家産業格局“脫實向虛”。雖然新工作崗位層出不窮,并且數量整體上是在增加,但這些新增加的工作崗位,不能真正創造新财富,而隻是通過各種巧妙的方式對财富進行再分配。

經濟學倒果為因,把“脫實向虛”、服務業取代制造業看作是富裕發達的原因,其實,那是富裕發達的結果,并且是不太好的結果。可是,雖然不太好,卻無法避免。

可見,雖然都是科技發展,都是新技術,都是研發出新設備新機器,但其實有本質不同。前半期是創造财富,後半期是分配财富。趙汀陽劃出的那條線,意義也正在于此。

這個整體上的大趨勢,應該是證明了“守株待兔”的現實。如果不是“守株待兔”,科技的發展本應持續創造出勞動性、生産性的工作崗位。但現實并非如此。兔子隻有一隻。以為兔子會源源不斷撞上來,是一廂情願的錯覺。

看上去,這是一個不太讓人愉快的觀點。不過,雖然不太讓人愉快,但這個觀點很重要,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曆史,并對未來做出更好更主動的準備。

這是什麼意思呢?下篇文章繼續說。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衆号“李子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