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說話一定要注視别人的眼睛,這是最起碼的禮貌,也是對一個人的尊重。
通過眼睛,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自信,還能辨别出他是否說謊。
但是不知從何時起,我們身邊很多人不敢與人對視,無論面對親朋好友,父母子女,似乎眼神總是躲躲閃閃,這是為什麼呢?
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有很多事不願意跟父母說,轉而代之的便是朋友,因此對父母的依賴慢慢變少。
在嬰兒時期,我們沒有自理能力,認為父母說的都是對的。無論我們遇到什麼問題,他們都能輕而易舉地解決,這讓我們覺得父母非常厲害。因此我們真誠地看着父母,崇拜他們。
進入學校之後,我們有了自己的朋友,想法和言語都在改變。在求學之路,我們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得到父母滿意的回答,而與同齡人的交流充滿默契,直到我們步入青春期,與父母的矛盾也就越來越多了。
青春期有些悸動,讓他們覺得難以啟齒,選擇默默承受,希望憑一己之力解決。在接近成熟的過渡階段,因為不能擺脫煩惱,導緻心事重重,他們的心理治愈能力要比成年人低。
在這一階段,青春期的少年,以目光遊離的方式自我保護,他們害怕被别人洞察到自己的脆弱,窺視内心。更害怕别人會拿自己的煩惱,開玩笑。
當他們面對很喜歡的異性時,眼神閃躲的更加強烈,這是出于害羞的緣故。
這種情況,他們即便是以後參加了工作,與陌生人交流增多,依然無法與人對視。他們由于種種因素,對人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對自己缺乏的是自信。
我有個朋友,她生活在單親家庭中,性格有些内向。
她曾對我說,因為自卑,15歲前,路上偶遇親戚,都低着頭走過去,或者趁着沒被發現,原路返回,換另一條路走。她不知道該怎麼主動與人打招呼,也不知道打招呼後,說什麼。
時隔十年,她雖然變得開朗很多,眼神裡還是有些不自信。說話的時候,從來不敢與人對視太久,她怕被看穿。有時候去親戚家走動,雖然可以談笑風生,卻還是有些拘謹,不自在。領導組織的聚餐,她最擔心的就是敬酒,看着有些同事敬酒詞,一套一套的。她手心裡都是汗,這些詞就算聽再多遍,也無法從自己嘴裡說出來。
實際上就是不夠自信,内心自卑。
它不是單純的小感冒,吃點藥就能好。這是日積月累的,也可能是因為某件事造成的心理創傷。有人說可以通過心理輔導,這隻是疏導心理,卻不能改變他原生态的生活,治标不治本。
重要的是要自己首先變強大,自己從心裡想克服才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