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研究倡導“用數據資料說話”。實證研究的論文由于其學術質量較高, 能夠為研究者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推動學科領域的深入發展, 為各級教育咨詢與決策提供可信依據, 因而備受研究者、管理者和決策者的重視。華東師範大學于2017年1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實證研究聯席會議一緻通過了“加強教育實證研究, 促進研究範式轉型”的行動宣言, 再次凸顯出新時代教育實證研究的重要價值。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成果發表的媒介、平台和陣地, 曆來重視有價值的實證研究成果。期刊編輯作為學術成果審閱的除作者之外的第一人、學術成果最終發表的重要“守門人”之一, 也肩負着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如果從編輯的視角來審視教育實證研究論文, 能否梳理出實證研究論文的類型和特征?這是否有助于教育實證研究在寫作和分析上的規範?筆者将從期刊編輯的角度, 來審視教育實證研究的類型和特征, 以期為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借鑒。
一、概念界定與樣本選取
雖然學術界對實證研究的讨論較多, 但都沒有給出達成一緻的實證研究的概念。塗元玲 (2007) 曾歸納出人們對教育實證研究的幾種錯誤認識:“教育實證研究是一種研究方法”“教育實證研究等同于關于教育的經驗研究或實驗研究”“通過訪談、觀察、問卷調查、民族志研究等開展的教育研究或質的教育研究是教育實證研究”“教育實證研究不需要運用文獻資料和思辨或理論研究”等。從某一方面看, 這幾種認識都符合教育實證研究的表象特征, 但卻經不起考驗和檢驗, 因為方法并不是檢驗是否實證的唯一标準, 量化 (quantitative) 和質化 (qualitative) 方法是任何研究都可以采用的。還有學者對實證研究進行了哲學思辨式的讨論。例如, 袁振國 (2017) 認為實證研究是精神、規則和方法的有機結合, 是教育學走向科學的必要途徑。程建坤 (2016) 在反思教育研究實證情懷的基礎上, 指出教育研究要摒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 走出唯“實證研究”是從的窠臼, 秉承诠釋與實證相結合, 堅持曆史與邏輯相統一。有鑒于此, 在秉承實證研究自身内涵的同時, 筆者結合以往學者對實證研究的認識, 從期刊編輯審稿和可操作的視角出發, 提出一項實證研究應該滿足如下四個特征 (劉選, 2017) :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實證的研究方法、合理的數據分析過程、經得起考驗的诠釋。換言之, 從操作框架來看, 一項實證研究是由“真實問題-方法運用-數據分析-結論诠釋”構成的統一體。如此, 判定一項教育研究是否為實證研究就有了可依之據。
需要說明的是, 上述操作框架中方法運用和數據分析兩個環節是密不可分的。兩者之間既有區别, 又有聯系。方法運用首先要服務于真實問題的解決, 其包含兩層含義, 一是方法論上的指導, 即蘊含了方法背後的理論基礎、規範流程、規約限度等, 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對研究結論的诠釋;二是具體方法的操作, 即強調方法實施的具體流程, 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數據分析的具體方法。數據分析則包含數據搜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 對數據複雜性的理解和客觀性的分析是對研究者功力的考驗。筆者在操作層面将方法運用和數據分析作為兩個環節進行處理, 但在具體分析中則将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具體分析。
本研究總體上運用基于經驗論的歸納和演繹的思想和方法。研究流程包括:借鑒已有研究制定判斷實證研究論文的可操作概念框架, 依據該框架對論文樣本進行甄别和統計, 借鑒已有研究成果歸納遠程教育實證研究論文的類型, 結合論文樣本歸納遠程教育實證研究論文的特征, 并在此基礎上對不同類型實證研究進行應用案例分析。在對實證研究論文樣本進行甄别和統計過程中, 主要借助EXCEL和SPSS兩種工具進行數據的錄入、統計和分析。為确保研究的信度, 由其中兩位研究者按照“真實問題-方法運用-數據分析-結論诠釋”的框架分别對每一篇文章進行分析, 對于有争議的文章, 與第三位研究者進行協商, 最終做出綜合裁斷。對每一類實證研究論文的特征主要針對其方法論意涵、研究流程和分析模式進行歸納和分析。
表1《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2017年欄目與發文數及實證文章發文數統計
(注:未加陰影列為該年度對應欄目總發文數, 加陰影列為對應欄目、對應年度的實證論文發文數。)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作為教育技術和遠程教育領域一本重要的學術刊物, 學術質量和期刊影響力近些年不斷提升。自2010年刊物更換封面、首次進入CSSCI至今,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刊風格和特色, CNKI發布的期刊影響因子也逐年上升, 2017年的影響因子更是達到5.205。《現代遠程教育研究》的成長在一定程度上見證了我國教育技術和遠程教育的發展, 因而其刊發的文章相對這一學科來說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筆者以《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2017年的全部文章為樣本, 依據上述實證研究的判定依據來篩選實證研究的有效樣本文獻, 最終有195篇文章符合本文界定的實證研究概念的要求 (見表1) 。
從表1可知, 8年來《現代遠程教育研究》年平均發文量為81篇, 實證研究文章所占平均比例為30%。這一比例高于朱書強等 (2008) 調查的教育技術學5本期刊2005-2007年實證研究文章占各期刊3年刊發全部文章的平均比例。若從年代分布來看, 2010-2017年每年實證研究文章所占當年發文量的比例分别為20%、37%、28%、30%、27%、26%、33%、41%, 呈現出N型變化趨勢, 從一定程度上也說明近幾年實證研究類文章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二、遠程教育實證研究論文的主要類型
國内華南師範大學焦建利教授最早将美國佐治亞大學 (University of Georgia) 托馬斯·C.李維斯 (Thomas C.Reeves) 對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分類框架引入 (焦建利, 2003) 。該分類框架分别從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兩個獨立的維度進行劃分 (Reeves, 1995) , 最具有教育技術學的研究特色, 詳見表2和表3。從谷歌學術的引用情況來看, 截至2018年5月25日該文已被引用154次, 一定程度上說明這一分類框架在學界受到較高認可。雖然李維斯的分類框架是從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兩個獨立的維度進行劃分, 但是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應該聯系起來讨論, 隻有立足于研究問題和目标, 才能選擇适合的方法, 離開目标來談方法也有違研究系統性的宗旨。而且我們從表2和表3中也能明顯地尋找到兩者之間的聯系。這裡選擇該分類主要基于兩點:一是該分類有利于指導研究者較好把握已有的教育技術研究的主題和目标, 便于快速聚焦某一研究目标;二是該分類揭示出研究方法相對研究目标應置于從屬地位, 即某一研究目标可以選擇多種研究方法。這種分類思想與本研究所界定的實證研究的操作框架具有某種一緻性和契合性。
表2 Thomas C.Reeves基于研究目标對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分類 (焦建利, 2003)
表3 Thomas C.Reeves基于研究方法對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分類 (焦建利, 2003)
因此, 本研究以李維斯提出的分類框架為參考, 從中抽取與實證研究類論文相關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類型, 并據此提煉出遠程教育實證研究論文主要包括7種類型, 分别是文獻研究、建構研究、案例研究、實驗研究、調查研究、文本研究、關系研究和其他 (見表4) 。
表4 遠程教育實證研究論文的主要類型
上述分類主要立足于從實證研究論文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論和具體方法的角度來進行的分類, 同時兼顧教育技術研究的特色, 力圖做到使得每種分類重點明确, 分析模式清晰, 與其他研究類型交叉較少。有如下四個問題需要說明:
一是實證研究論者認為實證研究是關于第一手資料的研究, 因而針對某一主題的文獻研究不是實證研究 (Wallen et al., 2001) , 但筆者認為這僅是強調資料收集的手段。随着各種數據庫技術的發展和文獻分析工具功能的不斷增強, 借助各種電子數據庫開展的系統性文獻研究也符合實證研究的特征, 因而也符合本文所界定的實證研究的判斷依據。
二是文本本質上也是一種文獻,筆者将兩者分開主要有兩點考慮:其一是兩者的來源和用于研究的目的具有明顯差異:文獻研究主要針對存儲于專業數據庫中的學術文獻, 主要包括期刊文章、碩博士學位論文、報紙、會議論文等, 用于歸納、提煉和可視化呈現某一主題的研究概況;而文本主要是指一些發布于網絡及平台中的政策文件、訪談文本、論壇讨論數據、個人訪問網絡的軌迹數據等非學術文獻, 用于了解現狀或佐證某些研究結論。其二是兩者的研究範式不同:文獻研究主要體現為一種量化研究範式, 而文本研究主要體現為一種量化或質化研究範式。
三是關系研究表面上屬于實驗研究的範疇, 因為通常情況下實驗研究的分析方法就是通過控制變量法來檢驗一個或多個變量的變化對不同群體所産生的效應。但是, 從實證研究論文的内容來看, 實驗研究和關系研究也有明顯的差異:實驗研究有明确的研究目标, 非常強調前期實驗設計, 實驗過程中對課堂現場的控制、觀察和記錄, 實驗後的數據分析, 而且通常是小樣本的。而關系研究則非常強調對調查回收數據的分析過程, 既可以是不同變量之間複雜的關系分析, 還可以是要素或因素之間的關系分析, 而且通常樣本數量較大。
四是從寬泛的意義來理解, 任何研究都離不開調查, 文獻調查、案例調查、文本調查、實驗調查, 但這僅是強調數據資料獲取的方式。若将調查研究作為一類實證研究, 則它與其他類型的實證研究也具有明顯的差異。總體而言, 調查研究具有明确的調查目的, 一般以現狀研究為主, 通過調查問卷和 (或) 訪談獲取一定範圍的資料, 随後對回收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并對統計結果進行合理的解釋和分析, 同時提出對應的對策建議。
三、遠程教育實證研究論文的典型特征
文獻研究通常依據“确定主題→設計框架→搜集數據→統計數據→分析數據→未來展望”的流程, 其中設計框架通常運用内容分析法或歸納演繹法, 數據搜集通常借助國内外各種學術文獻數據庫 (如中國知網、萬方、維普、Spring、WOS等) , 數據統計主要借助EXCEL、SPSS、SAS等工具軟件, 數據分析項目通常包括文獻數量随年代變化情況、主要作者群體、發文機構、出版期刊, 以及通過題目、關鍵詞、摘要、論文結構等信息歸納該類文獻的研究重點和發展脈絡。分析過程中通常會通過可視化的圖和表來呈現, 随着Citespace等可視化分析軟件的應用普及, 呈現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和精确化。總體而言, 文獻研究類論文體現出“描述→歸納→展望”的分析模式, 以描述和歸納為主, 展望的内容相對較少也較弱。描述基本都按照年代、作者、發文機構、出版期刊、基金項目、題目、摘要、關鍵詞等進行統計和呈現。歸納是在描述的基礎上先整體把握某一類研究在某一時間段内的發展變化, 然後将其置于社會背景下進行整體讨論, 挖掘推動研究發展的動力和關鍵事件, 然後再在文獻世界中反複比較、不斷回溯, 直至将該類研究的脈絡、重點、難點、多樣性都較好地歸納和展示出來。展望是在歸納基礎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建議, 隻有歸納到位, 展望才能既有針對性, 又有借鑒性和特色。
建構研究遵循從猜想到設計再到驗證、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邏輯演進路徑, 可進一步細分為數學建模、量表編制、模式與模型建構三類。
數學建模主要是通過純數學公式來分析因變量随自變量變化的情況。數據通常來自國家層面的統計數據、各省市的年報年鑒數據、各級學校的基礎數據、各研究院所的數據庫數據, 以及各種報告中發布的開放數據等, 數據樣本量較大, 分析過程都緊緊圍繞數學模型進行, 力圖揭示深藏于現象背後的規律。
量表編制主要是根據研究的需要, 在相關理論指導下自編量表, 或者在已有相關量表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其研究思路通常是“确定量表框架維度→維度細化→項目編制→信效度檢驗→量表應用”, 前兩個環節非常重視參考借鑒的依據, 以增強其信度;項目編制環節主要是依據量表編制要求進行準确的語言表述, 以免産生歧義;信效度是決定量表能否推廣應用的關鍵和依據, 通常包括兩輪檢驗, 即對初試量表的小範圍檢驗和成型量表的較大範圍檢驗, 隻有達到一定的信效度, 才能認為是一份合理的量表。
模式與模型建構研究主要是指在一定教學理論或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 (何克抗等, 2009) 。結構框架重在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的内部關系和功能, 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該類研究的思路通常是“依據某一理論或技術提出一種新的模式雛形→确定該模式涉及的主要要素→确立理論或技術支持下的要素之間的活動關系→應用或檢驗模式”。
案例研究不僅适用于對一些既有現象的形成和運行情況進行解釋和分析, 而且也适合于對現象進行縱深描述 (羅伯特·K.殷, 2010) 。案例研究的大緻流程是“根據研究目的選取案例→對案例進行縱深描述→證明由案例支撐的結論”。根據研究目的的不同, 案例可以有兩種類型:案例本身和以案例為依托。案例在研究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對其進行縱深描述的程度也不同, 若以案例本身為研究對象, 則對其描述程度最高, 也最具有典型性, 該類研究通常以單個案例為主, 主要運用“描述→分析”的分析模式。以案例為依托的案例通常是項目或機構中的多個案例, 既可以是同質案例, 也可以是異質案例, 通常因研究目的的需要對其某一或某些方面進行描述和比較, 該類案例研究一般通過量化比較或質化分析, 以達到對研究目的的解釋和支撐, 該類論文通常運用“建構/設計→描述/比較→解釋/支撐”的分析模式。
實驗研究是一種受控制的研究, 通過一個或多個變量的變化來評估它對一個或多個變量産生的效應。實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通常的做法是研究者預先提出一種因果關系假設, 然後通過實驗操作來檢驗該假設是否成立 (袁荃, 2015) 。在實證研究論文中, 實驗研究遵循“提出假設→實驗控制→結果檢驗”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模式。該類研究主要體現出兩種類型:一是針對傳統課堂教學開展的實驗, 二是借助現代腦科學和心理學的工具和手段來開展的精細化實驗, 兩類研究都體現了實驗研究的思想, 尤其是後者更體現出實驗研究在教育技術中的應用潛力。
調查研究是指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 有計劃、有目的地獲取數據, 并對所獲數據進行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的加工, 以期獲得對某一問題客觀、深度的認識。調查研究中調查的途徑和手段可以有多種, 但主要以問卷和訪談為主。調查研究的流程通常是“根據研究目的設定調查問題→編制調查問卷→實施調查→對調查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提出改進對策和建議”。調查問卷編制不同于專業的量表編制, 其嚴謹性要求相對較低, 隻為特定的研究目的服務, 但在問卷主體部分最好也能體現出一些相關理論和已有研究的支撐。調查實施主要考慮調查的對象是否具有全面性和典型性。數據處理一般選用基本的統計分析方法, 并以圖表形式呈現。對策和建議主要是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文本研究不同于文獻研究的典型特征是, 文本資料主要來自訪談文本、論壇文本和政策文本等非學術文獻。其中基于政策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量化分析的模式, 即依據“搜集文件→整理文件→統計分析→結論與借鑒”的流程進行分析。而基于訪談和論壇的文本研究則主要采用質化分析的模式, 即通過對訪談或論壇文本進行多級編碼, 結合相關理論進行不斷闡釋, 直到獲得研究者認為可行的概念範疇和結論。随着在線學習和混合學習的日益普及, 以及各種文本挖掘工具和可視化工具的發展成熟, 基于文本的研究也将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實證研究類型。
關系研究的典型特征是強調對調查數據的過程分析, 聚焦于不同變量或要素之間關系或結構的分析, 樣本量較大。關系研究相較于調查研究, 更加強調過程的複雜分析和呈現;相較于實驗研究, 不僅樣本量較大, 而且研究範圍并不局限于實驗課堂和學生, 可以是任何條件和對象。實證研究論文中, 關系研究主要體現為不同變量間的關系分析、要素或因素間的關系分析兩種類型。其中, 不同變量間的關系分析主要使用相關分析、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等方法, 呈現出“描述→歸納”或“描述→改進”的分析模式;要素或因素間的關系分析主要使用探索性分析、驗證性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等方法, 呈現出“描述→探索”或“探索→驗證”的分析模式。
四、不同類型實證研究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案例 (1)
為了深入考察遠程教育領域不同類型實證研究的應用模式, 筆者将在上述實證研究類型及特征分析的基礎上, 以《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2017年刊發的實證研究論文為支撐, 運用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2017年間共刊發36篇文獻研究類實證論文, 若按主題範圍大小進行細分, 可分為針對學科領域、學科理論、某一特定主題、某一研究方法應用等四種類型 (見表5) 。以領域研究為例,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研究團隊以“遠程教育”為研究領域, 利用不同的文獻數據庫 (如WOS、ERIC、ISI Proceeding、CAJD) , 采用知識圖譜和Citespace等量化分析方法, 較為全面地展現了國際遠程教育的研究現狀和趨勢 (姜霖等, 2011;李煜等, 2012) 。以研究主題為例, 王佑鎂等 (2013) 基于中西方對比的視角對我國近二十年移動學習研究現狀進行了文獻研究, 許亞峰等 (2015) 對學習空間的概念内涵、研究現狀與實踐進展進行深入的文獻研究, 馬志強等 (2016) 對國内外混合式學習研究熱點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文獻研究。這幾項研究雖然都遵循了文獻研究的一般分析流程, 但他們在描述基礎上的歸納和分析都非常深刻, 不僅讓讀者看到資料的豐富性, 更讓讀者體會到内容的深刻性, 體現出研究者對該主題的深刻認識。這應是文獻類實證研究追求的目标。
表5 文獻研究的特征及應用模式
2. 建構類實證研究應用案例
在建構類實證研究中, 針對數學建模、量表編制、模式與模型建構三種類型,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2017年間分别刊發的文章數量為15篇、6篇和37篇 (見表6) 。例如, 魏順平等 (2011) 在《電大高等教育學生數量變化特點與預測研究》一文中, 就是根據全國電大學生數量的變化特點, 建構了年代與學生數量之間的數學模型, 以此來預測未來電大生源的情況。吳峰等 (2015) 編制的“非約束條件下成人在線學習動機量表”就是在借鑒已有理論的基礎上, 以大量調查數據為依據, 通過8次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信效度檢驗而最終确定的。模式與模型雖然對應的英文單詞都是“Model”, 但兩者還是有着一定的區别:模式主要針對教學、學習和課堂而言, 是一個教育學語境中的術語, 強調的是一種結構或操作流程;而模型則主要針對學習者、資源、信息、課程、社區、質量而言的, 更像一個計算機語境中的術語, 強調的是将模型中的各種要素通過各種技術和計算加以實現。例如, 馬紅亮等 (2015) 基于MOOC構建了中外教師合作的混合教學新模式, 并通過課程案例闡釋了該模式的應用流程和效果。姜玉蓮等 (2017) 利用ESEM構建了高階思維結構測量模型并對其有效性進行了驗證。總之, 建構類研究尤其是模式與模型建構類研究是教育技術和遠程教育領域中非常典型和常用的實證研究類型。
表6 建構研究的特征及應用模式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2017年間共刊發了案例研究類論文24篇, 其中基于案例本身的研究和以案例為依托的研究各有12篇 (見表7) 。黃龍翔 (2012) 在研究非正式學習環境下的移動語言學習時就是立足于新加坡學生校外成語學習項目本身而開展的, 任友群等 (2015) 在探讨MOOC對個性化學習的影響時就是以10門國内外MOOC資源的個性化設計為案例基礎的。這兩項研究對案例的說明和比較占據了重要篇幅。而在以案例為依托的研究中, 案例更多起到印證和支撐研究設想的作用。如楊剛 (2013) 在研究虛拟學習環境下的教師協作學習問題時, 就截取了兩個案例來佐證其研究假設, 梁妙等 (2014) 在探究教師指導與協作學習的效果時, 也是選取了幾個典型案例來驗證其有效性。
表7 案例研究的特征及應用模式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2017年間共刊發了案例研究類論文11篇, 其中針對傳統課堂教學開展的實驗研究有7篇, 借助現代工具和手段來開展的精細化實驗研究有4篇 (見表8) 。前者如通過檢驗某種教學模式在不同班級的應用情況來證明該模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牟宜武等, 2013) ;後者如利用腦波儀和眼動儀來監測不同學生在學習某知識點過程中的腦和眼睛的活動情況, 以此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解讀學習發生的過程 (賴文華等, 2014;趙鑫碩等, 2017) 。這兩類研究都體現了實驗研究的思想, 尤其是後者更體現出了實驗研究在教育技術中的應用潛力。
表8 實驗研究的特征及應用模式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2017年間共刊發了26篇調查研究類論文 (見表9) 。調查研究涉及的主題和内容非常豐富, 該類論文總體上體現出“描述→歸納→改進”的分析模式。例如, 何光全 (2013) 針對成人學習是一個涉及心理、教育、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的複雜問題, 對我國成人學習的學習需求和影響因素開展了詳盡的調查, 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王錦 (2014) 針對幹部教育網絡培訓存在的突出問題, 重點從人口學特征、支持性特征、動力特征和需求特征四個方面對幹部教育學習者的特征進行了詳細調查。孫治國等 (2017) 圍繞學習動機對維持學習活動具有重要意義這一問題, 對我國遠程開放教育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展開調查, 并結合人口學特征數據進行了多重交叉分析, 以期揭示人口學特征對學習動機的影響。這些調查類實證研究的都是圍繞明确的研究問題而展開, 在問卷關鍵維度的設計上都有前人研究的支撐, 數據分析較為深入, 研究結果較為客觀, 研究建議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可借鑒性。
表9 調查研究的特征及應用模式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2017年間共刊發了文本研究類論文14篇, 其中基于政策文本的有8篇, 基于訪談和論壇文本的有6篇 (見表10) 。前者如馬曉玲等 (2012) 以美國《教育媒體與技術年鑒》和AECT網站提供的文本信息為依據, 對美國教育技術學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的狀況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後者如李豔等 (2015) 對參加慕課和翻轉課堂學習的學生在線學習日志進行編碼分析, 以期深入了解高校學生的慕課學習體驗, 并尋求課堂教學改革的方法;胡立如等 (2017) 以一所重點大學教育技術本科專業的興衰為研究問題, 通過訪談方式獲取文本資料, 運用質性分析工具對該校教育技術本科專業的興衰進行了深入且富有見解的剖析。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多采用量化分析方法, 而基于訪談和論壇文本的研究多采用質化分析方法。随着在線學習的發展和成熟, 潛藏于網絡平台中的文本越來越值得去關注, 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也越來越值得去深入挖掘。
表10文本研究的特征及應用模式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2017年間共刊發了關系研究類論文20篇, 其中變量關系研究有12篇, 要素關系研究有8篇 (見表11) 。前者如許競等 (2016) 針對我國老年教育供給與中高齡人群學習需求匹配問題開展的調查, 以及歐陽忠明等 (2016) 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心理資本與自我導向學習的關系研究。後者如胡勇 (2014) 開展的在線協作學習對感知學習的影響研究, 以及李豔等 (2017) 針對大學生微信成瘾問題開展的影響因素調查研究。此類實證研究文章最顯著的特征是圍繞明确的問題 (如A對B或A與B的關系、要素關系) 展開, 但在運用量化分析方法時體現出一定區别, 關系分析通常用到相關分析、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等方法, 而要素分析通常運用探索性分析、驗證性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等方法。該類研究是遠程教育實踐領域可以不斷深入開展的實證研究。
表11 關系研究的特征及應用模式
五、研究總結
鑒于實證研究的重要價值, 人們對教育實證研究的關注越來越多。學術期刊作為承載教育實證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 若從編輯審稿的視角來歸納實證研究論文呈現的類型和特征, 則有助于教育實證研究在寫作和分析上的規範。筆者以教育技術和遠程教育領域中學術影響力較高的《現代遠程教育研究》為例, 通過對其2010-2017年刊發的195篇實證研究論文, 從方法論角度進行描述、分類和分析, 最終将實證研究論文歸納為7類, 分别是文獻研究、建構研究、案例研究、實驗研究、調查研究、文本研究和關系研究。每一種實證研究類型都體現出各自的方法論意蘊, 以及不同的研究流程和分析模式。總體而言, 我國遠程教育實證研究論文體現出愈加規範和深入的趨勢, 不僅表現在數量和形式上, 更體現在質量和内容上。建構研究是我國教育技術和遠程教育實證研究的特色。随着技術的發展, 文獻研究、精細化實驗研究、文本研究和關系研究将體現出更多的技術支持特色。
本研究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如僅以《現代遠程教育研究》刊發文章為例, 樣本的代表性相對較低;實證研究論文依據所運用的方法論進行分類時, 确也存在某種糾葛, 如文獻研究與文本研究、實驗研究與關系研究, 以及很多實證研究也體現出混合研究方法論的趨勢, 但是筆者在對論文進行精讀和詳細分類的基礎上, 确實認為這些研究之間體現出了不同的研究側重。
⚪來源于:《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四期。作者:劉選,田黨瑞,汪燕。轉自學術資源大全、不發表就出局。轉載本文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源
⚪社科學術圈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