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綜藝節目需要幾個導演

綜藝節目需要幾個導演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3 11:22:38

綜藝節目需要幾個導演(導演和綜藝誰更需要誰)1

文丨吳怼怼,作者丨耳東陳

《導演請指教》公布陣容時,看到畢志飛,捏了一把汗。

播第一期,畢導翻拍《小城之春》,李誠儒用手掩面,又一個如鲠在喉誕生了。

綜藝節目需要幾個導演(導演和綜藝誰更需要誰)2

看群儒炮轟畢導,他那個要解釋又無從解釋的樣子甚至有一絲絲搞笑。

很快畢導住在了熱搜上。

第一期過于辣眼,第二期曾贈翻拍《大話西遊》來洗眼。

自然而然就聯想到去年《演員請就位》,當時的衍生片也叫《導演請指教》,講的是幾位導演在短時間内跟演員磨合,好讓他們以最佳狀态入戲。

那會兒導演在節目中扮演的是「掌權者」,他們手中的SABC級卡片就是演員分級的命運。

這回變了,導演們拿着愛的号碼牌在制片人席前接受檢驗。

看着看着又歎息,說什麼幕後真相扶持新人,本質也沒變。節目來來回回,玩的還是挑挑揀揀中造懸念搞沖突那一套。

影視圈上中下遊環環套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看副盛名的演員到了導演面前被挑揀,看已有代表作的導演在制片人面前陪笑臉。

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借此出名,聲名狼藉的人在這裡打翻身仗或被公開處刑。

說白了這是一出有關權力的好戲。大衆能透過節目看到社會、利益、人情世故,卻難看到「電影」。

01、嘉賓願者上鈎

郝蕾出現在了制片人席位上,介紹裡她的title比其他幾位制片人都少,就是演員。

挺令人驚訝的,不過轉念一想,也合情合理。

女演員的後續發展,無非就那麼幾種。跟她差不多同期,都以實力著稱的這些女演員,大一點的周迅、小一點的章子怡大衆知名度和獎項加持下,地位都高出一籌,又有同行大咖位的朋友或者家人扶持。

周韻嫁了姜文自己當制片人,姚晨跟曹郁合開了壞兔子影業。

更大一點的陳紅也是婚後當了陳凱歌的制片人。

相比單一的演員身份,制片人身份不僅讓她們選擇靈活,而且在遇不到好角色的時候,依舊保持着與這個行業的近距離。

綜藝節目需要幾個導演(導演和綜藝誰更需要誰)3

郝蕾的焦慮感是能理解的,一方面,頗有天分又愛電影的女演員對能接到什麼角色話語權不夠大,好角色也可遇不可求。另一方面,嫁了圈外人又離了婚,勢單力薄時,更要主動争取一些新機會。

如果沒有疫情,電影行業發展還正常,那麼焦慮不前置,她或許用不着參加後來的《我就是演員》《導演請指教》。

因為即便沒有出彩的角色,商業片裡能露臉的機會,郝蕾不缺。翻看她的履曆,會發現2015年後郝蕾玩票性質的在商業片中出現的次數并不少。

疫情打亂了節奏,電影市場整個亂了。

許多沒有準确答案的問題擺上台面——

劇組究竟能拍多久,拍完能否等來上映,疫情會否影響影院關門。那麼,還拍嗎?票房有保證嗎?下一部戲什麼時候開拍?還能接到戲嗎?

從前視頻平台隻是電影從影院下映後的一個播放渠道,疫情以後,許多與電影有關的事情,在醞釀變化。

當線下渠道不再穩定,線上就成了不得不考慮轉向的賽道。

以往視頻平台自制内容,劇和綜藝都好做,電影偏向網大,主控主投電影一直難入局(就算入局也沒做出好戲),畢竟大熒幕對導演演員都依賴,而網生處在鄙視鍊下遊。

視頻平台伸橄榄枝,大腕接不接是一回事,大腕接下後,商業藝術工期廣告平衡是另一回事。

疫情以後,一些鄙視鍊在無聲消弭。

時勢一變,陣地也要變,眼見着線下大熒幕頹勢盡顯,縱然還有片子拍,該鋪的網生路,也不能停下。

傳統影視公司如今扮演的角色很尴尬了,即便做到頭部,也常常靠賣版權給互聯網大廠打工。典型例子,作為《山河令》制片方的慈文傳媒,劇火之後,2021Q1财報依舊難看,版權和後續開發賣給優酷,任你内容多好,都是阿裡嫁衣。

知名度高的導演演員,用不着跟影視公司打組合拳了,一步到位跟制播方打好關系更明智。

嘉賓有名氣,平台給舞台,嘉賓有意借台子攢新人脈,平台有意與嘉賓交好。

這點上,陳凱歌看開得更早。他要捧人,自家孩子優勢在哪自己最是清楚,大熒幕上青春電影露露臉激不起水花,不如把年輕人放進年輕人喜愛的市場。傳統影視公司近年捧人力量越來越微弱,倒是視頻平台,跟年輕人互動有一套。

跟互聯網公司資源置換,比傳統影視公司要靠譜。

陳凱歌去給《演員請就位》站台,陳飛宇轉身拿下《皓衣行》。

綜藝節目需要幾個導演(導演和綜藝誰更需要誰)4

至于香港演藝界大舉入局網綜,也是時移勢易的靈活變通。大灣區哥哥嫂嫂擁抱芒果,王晶爾冬升關錦鵬借愛騰優之地,用名氣換多點資源。

張元王中軍把孩子送進來也同理。

今日表現隻是果,能被利用咂摸的是嘉賓成為嘉賓的那個因。

演員導演紛紛下場搞綜藝,表面看是資本萬能的例證,實際也在悄悄說:

行業勢頭好的時候,還有挑揀的餘地,等整體進入頹勢,認清形勢轉變思路,才不至于路越走越窄。

視頻平台搞導演競技綜藝,擱幾年前聽,仿若笑話。

放到現在,即便參與者明知所謂「扶持」是價值旗号,也依舊抱有幻想。

02、給選手畫餅

但綜藝畢竟是綜藝,救不了表演,也救不了導演。

從《演員的誕生》系列到《演員請就位》系列,再到《演技派》等各類演員競技類節目,隻見模仿,不見原創。

經典劇目珠玉在前,模仿者大多落個東施效颦。

選手是被公開處刑了,節目組喜聞樂見。

時隔幾年,觀衆估計早都記不得《演員的誕生》第一季冠軍是誰,但歐陽娜娜「螞蟻競走」黃聖依「海娃死了」變成表情包,定格腦海。

《演員請就位》嘉賓面目模糊,李誠儒「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針氈」言猶在耳。

爾冬升炮轟的小愛豆名叫什麼早已忘記,但他「替觀衆說出心裡話」的那份爽記憶猶新。

綜藝節目需要幾個導演(導演和綜藝誰更需要誰)5

更别提郭敬明和李誠儒,放一起随時能啄上一個熱搜。

節目披着透視行業的皮,淺嘗辄止給觀衆科普了點行業常識,打開大衆知名度的,不是所謂内幕,而是節目沖突。

當時能有轟動效果,與節目設置關系巨大。

專業技能過硬的演員、導演,表面是在批評沒有演技的流量派,實際則是借現象罵整體亂象。表演者糟糕的表現是沖突前提,一針見血的點評說出了觀衆心裡的話,這對行業是有積極意義的。

刨除流量因素,專業技能上強弱對比有戲劇張力,資深實力派對新生無能派的批判,多少有警醒作用。

《導演請指教》沿襲這個套路。

但從分組開始,處處透露着讨巧想搏眼球的不公正。

第一期梁龍和相國強都拍實驗電影,卻被拆到兩組。包貝爾和畢志飛都是爛片代表,但因各有流量而被分至兩組。

第二期「最沒電影感」的王暘和「最有電影感」的曾贈放到一組。

把不同維度的作品放到同維對比,把高下立見的人拉來同台競技,本就是一種隐藏的「挑事」方法。

給兩天時間制作20分鐘的短片,表面看是給導演設置這種工期難題,往下想,耗時越久花銷越大。

我大學時期拍期末作業,15分鐘的短片也要拍5-7天才完成,還不包括做後期,2天做完20分鐘,意味着不給導演現場試錯機會,不給演員導演磨合時間,從搭台子到唱戲,整個都是完任務。

更荒謬的是,這短片還不是原創,是IP翻拍。

連最基本的原創力都不講,用最難搞的翻拍考導演,試問成片能看清導演的技能特色對内容市場受衆的把握嗎?

一個合理推測是,節目組先集合導演選翻拍IP拍成片,再根據片子成色把能造話題的兩兩分組,呈給制片人和現場觀衆,點評期間造成沖突懸念。

IP本身是一層話題,新導演翻拍又是新話題,被制片人評審點評評到現場吵起來更是話題。

當電影變成話題工具,綜藝要的節目氛圍拉滿了,導演想的新人扶持是參加節目時畫下的一張餅。

03、陪跑前途不光明

至于透析行業改變現狀,那就更是美好又飄渺的願望了。

一個事實是,腰尾部從業者靠競賽大紅大紫的故事在這種舞台上壓根不會出現。

你看倪虹潔在《演員請就位2》裡實力被認可,今年到了《突如其來的假期》和《星辰大海》裡,演的依舊是戲份不重的媽媽。

一些報道評論說實力派演員演不同的媽有不同的樣。讓人想起她跟溫峥嵘當初在《演員》的舞台上說過,到了一定年齡,人家找你演戲,隻讓你演媽。

綜藝節目需要幾個導演(導演和綜藝誰更需要誰)6

境況變了嗎?其實并沒有。

不止倪虹潔,溫峥嵘也是,《八角亭迷霧》裡她演想要孩子的大姐。

依舊是配角,角色談不上出彩,隻是因為上過節目,大衆知名度相對打開了一些,所以關注度比之前高了,讨論聲也随之起了。

翻看這種上過演技綜藝的演員履曆,會發現近年來他們在影視劇裡打過的醬油并不少,區别隻在于有沒有人議論。

定發展的是一路積累過來的咖位,而不是一朝被認可的演技。

事實是跟倪虹潔同歲的劉濤在《星辰大海》演女兒,要說長相身材演技,誰比誰差了?

很多東西日積月累才定到那裡,哪是靠一個綜藝就撼動的呢?

除了早期參加《演員的誕生》出圈資源變好的藍盈瑩周一圍等少數幾人,更多人台上當完陪跑客,重回原本的軌道。

議論帶不來角色選擇權上的變化,對職業發展而言,相當于說了個寂寞。

演員尚能通過綜藝舞台上那短短幾分鐘告訴觀衆導演制片人,自己能演什麼戲。

不同賽道的導演參加競技,在20分鐘命題作文裡被打分,那就太扯了。

綜藝節目需要幾個導演(導演和綜藝誰更需要誰)7

對于表演,大衆還有直觀感受。

但對于電影,真的是不同觀衆口味千差萬别,好片的定義是什麼?商業片和藝術片中,大衆觀影團、專業影評人和制片人投票的各自權重怎麼算?

受衆口味不清晰已經夠糟糕,導演這路要怎麼走,還很依賴個人喜好跟性格。

放在電影市場裡,就是商業片比藝術片更受青睐,好懂的故事比晦澀的故事更吸引人。

偏好商業片又能在商業片裡加點個人趣味的導演會更受市場青睐,看中自我表達又含義隐晦的導演就是相對吃虧。

别說梁龍相國強,今天請畢贛來,氣氛指不定還更尴尬。

節目說扶持扶持,最終選出最佳導演,但不同範疇的人怎麼比?

針對商業片導演的扶持是什麼?針對藝術片導演的扶持又是什麼?

一個考創造力的舞台不講原創講改編IP,拉攏一衆參賽選手,嘩衆取寵。

最終選手都是陪跑客,赢家是平台自己。

把影視行業放進綜藝裡挖掘内容,行業能算座金礦。

搞完演員搞導演,搞完導演搞編劇,搞完編劇燈光老師美術老師搞一搞,還有服裝化妝,你不知道的幕後太多了。

颠撲不破的是,觀衆永遠會願意窺探所謂幕後。

但要警惕,如法炮制提供同類型情緒,新意沒了,金礦也就資源枯竭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