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和“振”皆從“辰”。要區别這兩個字的不同含義,我們就從“辰”談起。
“辰”為十二地支之一,古人用來表時。一年共十二個月分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分别稱為孟、仲、季月,每個月又有兩個節氣,共二十四個節氣,分别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辰代表一年當中的季春之月,節氣為清明、谷雨,辰正即為谷雨日。
一天共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小時,每個時辰兩個小時。這十二個時辰分别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或日昃)、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其中夜半在0時左右各一個小時,雞鳴在2時左右,平旦在4時左右,日出在6時左右,食時在8時左右,以此類推,人定在22時左右。辰亦代表食時,時間在8時左右,即7~9時之間,辰正即為8時整。
季春之月,萬物皆已出達,幾無内者,生氣正盛。《禮記·月令》雲:“是月(季春之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洩,句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内。”辰正為谷雨日,谷雨者,百谷草木得雨而生也。雨為百谷草木之食,辰時正是百谷草木需雨養壯之時,得雨則壯,壯則精力旺盛,陽氣發洩,能量釋放,天下萬物有所大動也。《易·說卦傳》曰:“震,動也。”“震”字從雨從辰,其本義就是季春之月,谷雨節氣,百谷草木得雨而時發,蓬勃而動之狀,引申而凡指能量的自然釋放。
中國古人一日兩餐,分别在上午食時和下午晡時。辰代表上午食時,時間在7~9時,辰正即為上午8時整,是古人吃早飯的時候。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又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人吃飽了飯,就有力氣,就有精神,就有奮發進取的沖動,就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幹。“振”字從手從辰,其本義就是上午食時吃飽了飯,渾身是力,正摩拳擦掌,準備撸起袖子加油幹,引申而泛指鼓足了幹勁的興奮狀态。
“震”和“振”在有些情況下是可以通用的,但是“振”從“手”,側重于描述人或動物,因為人或動物有四肢,有思維,會調動情緒,故有鼓足幹勁的興奮狀态;而“震”從“雨”,側重于描述植物或其它無生命、沒知覺的物體或現象,如地震。地震就不能寫作地振,振作就不能寫作震作。另外,震多為被動,而振多為主動。震者,動也;振者,奮也。另外,“震”還是八卦之一,符号為“☳”。作為八卦之一,“震”還代表很多現象和意義。所以在《周易》中,“震”和“振”有嚴格區分,是不能通用的。所以震和振還是有所區别地使用比較規範。
(本文由子夏故壇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