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三月三的風俗特點

三月三的風俗特點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04:05:32

農曆三月初三日是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又稱‘修锲節’)”。關于黎族“三月三”的來曆,各個地方也是衆說紛纭,但一樣的都是以各種方式紀念始祖的美滿婚姻和繁衍黎族的功績。

三月三的風俗特點(三月三要做些什麼特色習俗)1

圖片來源于網絡

農曆三月初三日是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又稱‘修锲節’)”。關于黎族“三月三”的來曆,據說遠古時代,人類遭受大洪災,一對男女躲進葫蘆瓜裡,随洪水漂流到寥無人煙的海南島。為了繁衍人類,在三月三日那一天,倆人對歌表衷情結成夫妻,繁衍了黎族的後代。黎族後人每逢三月三日都以各種方式紀念始祖的美滿婚姻和繁衍黎族的功績。

也有傳說,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後始定為農曆三月三日。南朝宋範晔在《後漢書·禮儀志》上載:“星月上巳,官民皆潔與東流水上,曰洗滌拔除、去宿垢痰,為大潔。”說的是古代人們在這天要在清水河邊洗滌,目的在于衛生與保健,後來便演變為在水邊飲宴,郊外春遊的節日。宋代吳自牧在《猛梁錄·三月》中載:“賜宴曲江,傾都楔飲、踏青”。現在,我國漢族及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傳承着“三月三”這個傳統節日。隻是原來“洗滌祛除”的内容與意義已經淡化。如今,三月三節日已變成了一個舉行盛大廟會、春遊、休閑、遊樂、開展集市貿易活動的綜合性節日。

三月三的風俗特點(三月三要做些什麼特色習俗)2

江南地區的漢族,特别是洞庭湖區的人民還保留着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地菜又稱芥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據說,吃了地菜煮的雞蛋有去風濕,強身健體之功效。難怪在七仙湖區一帶至今還流傳着“三月三,荠菜當靈丹。”、“吃了地菜煮雞蛋,鵝卵石頭踩得爛”的說法。他們除了用地菜煮雞蛋、煎水當茶飲外,還把地菜用開水燙過之後當菜肴呢。春天正是采食地菜的季節。春食地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荠”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荠菜花”的詩句。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在中藥裡,荠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祖國醫學認為:荠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藥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荠菜來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每到三月三這天,荠菜便長莖開花,婦女都會采摘來插在發際。因荠菜的諧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于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借助祖先的神靈和财氣,人們會将新鮮荠菜洗淨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财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古時候,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人們還要到河邊去野餐。有的将酒杯投入緩水中,讓酒杯随流而下,下遊不遠處等候的人則将酒杯從水中拾起,然後一飲而盡,這叫“曲水流觞”;有的将煮熟的禽蛋,投入水中,像酒杯那樣在水中順流而下,等候在下遊的人們則将禽蛋從水中取出,然後剝而食之,這叫“曲水浮素卵”;有的則将紅棗投入水池中,然後照禽蛋的方式那樣将紅棗拾食,這叫“曲水浮绛棗”。

農曆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關于歌圩節的來曆,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緻哀。

二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财主們的罪惡,财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财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這些傳說現已難于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并出現了抛繡球的遊戲。女子将繡球抛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後,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歌圩節的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衆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裡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巴馬的盤剛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都是曆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抛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抛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繡球抛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

台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台灣府志》)。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将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衆擡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侗族,多于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布依族,于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幹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并将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後雲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畲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