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植物園“鎮園植寶”千歲蘭的短視頻,自發布以來,已有近4.8萬的播放量,評論、點贊等數據還在持續增長中。
可關注中國花卉報今日頭條官方賬号觀看完整視頻
許多讀者在留言區發表了他們更為關注的問題,如外形特點、是否能人工繁育、科研進展、科普形式等。看來視頻的内容還不足以滿足大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麼本文就為大家繼續講述這株千歲蘭更多的故事。
為什麼叫千歲蘭?
據相關資料記載,千歲蘭僅生長在非洲西南沿海納米比亞及安哥拉的沙漠中,1859年由奧地利探險家Friedrich Welwitsch首次在納米布沙漠中發現。
千歲蘭原産地是極為幹旱的多石沙漠、枯竭的河床或沿着西非海岸的荒漠上,年均降水量少于100毫米。研究表明,千歲蘭是遠古時代留下來的植物活化石,因為生長緩慢,分布範圍窄小,所以極為珍貴。
北植科研溫室内的千歲蘭(雌株)
千歲蘭具有極長而粗壯、深達地下水位的主根,但成年莖卻十分短粗,直徑有1米左右,高出地面僅20至30厘米。在莖的頂部邊緣分别向兩側生出兩片巨大的葉片,葉長達2至3米。
幼年千歲蘭有四片葉子,兩片為子葉,2至3年後會凋謝,另外兩片為真葉,這兩片葉一經長出後,就與整個植株終生相伴。千歲蘭是雌雄異株植物,分别産生雌球花和雄球花。
千歲蘭的雌球花
它們的壽命很長,據科學家用碳14測定,最長壽的植株已活了2000年,因此稱其為千歲蘭或千歲葉。
她們相互陪伴了20年
據北京植物園溫室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成雅京介紹,北植從2000年就開始引種千歲蘭,在科研溫室進行了養護栽培試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經過多次與國内外同仁的交流和溝通,在2003年成功将這株千歲蘭引入。
展覽活動中的千歲蘭
成雅京從1998年參加工作,就一直在北植的溫室中心從事仙人掌及多漿植物的引種、栽培、展示、研究工作,完成了多項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的科研任務,在《中國植物園》《生命世界》發表科研、科普文章,并多次前往南非考察多肉植物原産地的情況。
她在北植的這段時間裡,與這株千歲蘭相互陪伴了近20年。
北京植物園是以收集、展示和保存植物資源為主,集科學研究、科學普及、遊覽休憩、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和新優植物開發為一體的綜合性植物園,收集和栽培珍稀瀕危植物是植物園的重要功能之一。
“植物園以植物多樣性為靈魂,植物園是保護植物的方舟,成功引種栽培世界三大珍稀瀕危旗艦植物之一的千歲蘭,标志着北植引種栽培技術的成熟,更标志着北植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所做的貢獻。”成雅京說。
強化科研科普
千歲蘭作為世界三大珍稀瀕危旗艦植物之一,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中在冊的瀕危植物,是世界各大植物園競相收集的種類,更是科研科普的重要資源。
成雅京告訴《中國花卉報》記者,國内較早引種栽培千歲蘭的是南京中山植物園,之後還有辰山植物園,深圳仙湖植物園,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園等,這些植物園在栽培工作中都取得了不少成績。
千歲蘭的引種工作已初見成效。接下來,成雅京團隊将在其栽培、繁殖方面做更深入的工作,解決擴繁問題,并深入研究其生理和傳粉機制,希望有機會做千歲蘭的野外回歸。
除了科研方面,多年來,北植格外注重科普工作。據了解,這株千歲蘭曾多次在重要時期、重要展覽中對公衆進行科普展示。
2018年,為迎接中非論壇召開,千歲蘭作為明星植物,在植物園舉辦的“非洲植物精品展”中展出;2019年,這株千歲蘭在北京世園會的中國館進行展示,吸引了大量國内外遊客駐足欣賞。世園會結束後,國慶期間千歲蘭又在北植特别舉辦的“世界奇珍——中國特色及世界珍稀植物展”上對外展出,并受到廣泛關注。
此外,通過電視、報刊及各類網絡平台,北植不斷加強對千歲蘭的科普知識以及繁育研究成果的宣傳,以進一步提高公衆認知度。
“對4萬多的播放量感到既驚喜又意外,這在很大程度上宣傳了千歲蘭,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和平台。”成雅京感歎。
她還表示,國家已經把科學普及提高到與科技創新同樣重要的地位,相信“鎮園植寶”用視頻的形式進行科普宣傳,一定能為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提供幫助。如今刷短視頻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現在需要大量優質的科普短視頻内容,助推科普和科研工作的發展。
本文圖片由北京植物園提供,目前科研溫室暫不面向公衆開放,舉辦重要展覽活動時将對外展示千歲蘭。
“鎮園植寶”活動為植物園文化公益推廣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歡迎更多植物園(公園等)共同參與,如有參與意向可将所屬植物園及聯系方式寫在留言區,活動負責人将與您聯系。
(本報記者郭馨怡撰稿)
聲明:本文版權歸屬《中國花卉報》社,未經許可不得随意轉載、篡改,違者追究法律責任。若需轉載,請提前與本号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