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你會想到什麼作品呢?是《伊豆的舞女》,還是《雪國》呢?
《雪國》是川端康成創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唯美主義代表之作。作品描繪的虛無之美、潔淨之美與悲哀之美達到極緻,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怅不已。
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亞洲第三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
想了解《雪國》這部小說,我們得從川端康成的經曆開始說起。
01 猶如野狗,感情乞丐縱觀川端康成的一生,離不開“痛苦”與“悲哀”等詞彙。他說自己猶如野狗,是個感情乞丐。
他二歲喪父,三歲喪母,七歲失去祖母,十歲失去姐姐,十五歲時又失去唯一的親人祖父,至此,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孤兒。
随着親人的相繼去世,孑然一身的孤兒經曆,讓川端康成形成了孤僻、内向和病态的性情。
祖父離世後,他寫下《十六歲的日記》,将祖父彌留之際的情況如實地記錄下來,寄托了對祖父的懷念與哀思。
淪為孤兒的“痛苦”,是川端康成最初創作小說最直接和最原始的目的和動因之一。
同時,川端康成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中,深受日本長篇小說《源氏物語》的影響。
他曾說:“《源氏物語》是深深地滲透到我的心底裡的。在《源氏物語》之後延續幾百年,日本的小說都是憧憬或悉心模仿這部名著的。和歌自不消說,甚至從工藝美術到造園藝術,無不都是深受《源氏物語》的影響,不斷從它那裡吸取美的精神食糧。”
他認為《源氏物語》是哀傷的,日本的流行歌帶有感傷的情調,相撲和舞妓是被扭曲了的美。似乎人間是無處不悲,無處不美的。
所以,他愛看失火的場面,愛逛窮街陋巷,愛看煙草女工下班的情景,認為這更富有抒情性。他甚至将美與戰亂、失敗和亡國聯系在一起考慮,而且認為這種美是最具感染力的。
這種尚“美”求“美”的癡情心态,導緻川端康成格外關注自己小說創作中的“物哀”,誠如他自己所說:“我寫小說是不能違背這種音調的。”《雪國》正是基于這種基調而創作的。
02 生命徒勞一場,也要努力綻放小說的主人公島村是一個有着妻室兒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遺産,無所事事,偶爾通過照片和文字資料研究、評論西洋舞蹈。
他在雪國的溫泉旅館,邂逅了駒子,被她的清麗和單純所吸引,後來又兩度到雪國和她相會。
第一次見面,島村從駒子身上感受到了一種類似友情的東西,而且過于潔淨,因此,島村不想和她求歡,而是想讓駒子幫忙找一個藝伎。不過,最後島村還是渡過了友情的淺灘。
第二次相會,駒子還記得他們第一次見面的時間,島村覺得這完全是一種徒勞,甚至生存本身都是徒勞的。
即便如此,對駒子而言,她并沒有把人生的追求和作為看作徒勞的觀念。相反,駒子所表現出來的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盼。
即使,在她的人生中,有過很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她曾被賣到東京,在那裡當舞妓被人贖身之後,她打算做日本舞師傅維持生計,但随着恩主與世長辭,這個想法也就擱淺了。
回到雪國後,駒子的三弦琴彈得很出色,原本應該更有作為,但師傅中風了,無法給她更多的指導。
即便如此,面對生活的種種困頓,駒子始終保持着一種樂觀和積極的态度。
她從十六歲開始,就把讀過的小說一一做了筆記,雜記本有十冊之多。雖然,離開了東京,但她依然保持着學習新知識的習慣,能憑記憶列出很多新作家的名字,和島村談論自己不曾看過的電影和戲劇。她沒有因為自己身處鄉村,就放棄了對城市的憧憬。
沒有師傅的指點,她就依靠樂譜勤奮地練習。她雖隻是在宴席上彈彈,但彈得簡直跟在舞台上一樣。
此外,為了賺錢給師傅的兒子行男治病,駒子做了藝妓。尤其是在對待島村時,她明知這是一段無望的感情,依然選擇義無反顧,一如飛蛾撲火。
其實,駒子所做的一切,對她自己來說,隻是想有尊嚴、有所追求的活下去。
她始終在與自己周圍的環境抗争着,即使抗争的結果是虛無,但她的抗争是實實在在的。即使,身處悲哀的命運中,駒子依然堅強樂觀地活着。
她的努力讓我們看到哪怕生命徒勞一場,也要肆意地綻放,這種真實感和鮮活感令人動容。
03 靈與肉的對峙,生活不在别處小說裡還有一個關鍵人物葉子,島村看到葉子的第一面,就被她身上那種無法形容的美吸引住了。葉子對島村來說,似乎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
如果說駒子是實感很強、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那麼葉子便是虛靈空明、奇特神異的形象。
與其說這是葉子的客觀形象,不如說是島村禅悟中的主觀心象。因為,島村是個虛無主義者,始終有一種“徒勞”情結。
而“徒勞”恰是佛徒心中的情結:既然萬事萬物皆空,那人生的一切追求、一切作為都不過是徒勞一場。
在故事的最後 ,葉子在大火中焚滅了。而這個晚上,島村看到了滿天星鬥和無邊銀河。
而星鬥和銀河都是無限宇宙的象征,也是至高無上的佛性的象征。因此,在面對無垠的星空、無邊的銀河時,島村漂泊無寄的心靈終于找到了寄托。
其實,葉子就是銀河,銀河就是葉子,二者都是至真的佛性象征。當葉子魂歸西天的時候,她是融入了銀河,回歸了佛天樂土。當島村與銀河融為一體的時候,他的靈魂從堕落中得到了拯救。
結 語《雪國》隻有短短的八萬字,但還是把虛無之美、潔淨之美與悲哀之美描寫到極緻,把女性的受難和歸宿,生的悲哀和死的大同展現得淋漓盡緻。
正如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所言:“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帶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語言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文/紫竹淩:多平台簽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