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23:40:51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喝杯紅茶暖暖胃)1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很喜歡秋天的涼爽。

過去的文人,寫到這段時間的晨昏,偏愛用“嫩涼”來形容。

“嫩涼新霁。明月光如洗。”

“嫩涼清曉,淡秋容、橫寫鲛绡十幅。山水光中參意味,不管人間榮辱。”

又到了季節更叠之時,天氣微涼。

南方的天氣,暑熱的餘氣盡退,氣溫不冷不熱。

常言道,天涼好個秋。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喝杯紅茶暖暖胃)2

仲秋已至,氣溫正式轉涼。

降溫再遇上秋燥,宜多喝茶潤燥。

而在衆多的茶葉裡,提到秋季适宜飲用的選擇,性味溫和的紅茶絕對榜上有名。

不過,在秋冬季節喝紅茶時,該要怎麼沖泡才好呢?

之前有茶友提到自己的擔心,他新買了一罐正山小種紅茶,但不知道能不能用沸水沖泡。

聽人說,紅茶用沸水沖泡,會将泡出“酸湯”,有沒有這回事?

最适合用于沖泡紅茶的水溫,到底是用溫水,還是用沸水啊?

下邊,就來正式進入正題,手把手的進行紅茶沖泡教程。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喝杯紅茶暖暖胃)3

《2》

第一步,将茶具準備妥當

以正山小種為例,沖泡紅茶的準備工作,并不複雜。

按喝功夫茶式的做法,沖泡紅茶,主泡茶具建議選白瓷蓋碗,而非其它。

蓋碗泡紅茶,好處諸多。

能呈現每一沖蓋香的變化;

方便直觀感受紅茶的花果香,松煙香,蜜香,甜花香等多變茶香層次;

能做到快速徹底的倒出茶湯,并徹底瀝盡;

每一沖不同的沖泡次數下,能完整泡出紅茶的香氣滋味;

白瓷材質,質地緊密,不存在任何吸收茶香的可能;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喝杯紅茶暖暖胃)4

蓋子的開口可以靈活調整,可以快速利落的傾倒茶湯;

可以實現内外徹底清洗,不易殘留茶垢;

……

總之,對于發酵程度較高的紅茶而言,用蓋碗沖泡的方式,顯然要比各式的茶壺,來得性價比更好。

别的不說,光是在泡茶後,清洗茶壺底部以及壺嘴内部的茶垢和茶漬,就已經讓人頭疼不已了。

相比下,蓋碗泡紅茶,能實現又快又省心的效果。

沖泡紅茶,建議選标準容量的蓋碗,注水量在100-110毫升之間。

蓋碗的器型标準,大小适中。

另外,再準備上公道杯一個,茶杯若幹。

往桌面上鋪上一塊素色的茶席,将茶具擺放上去,燒沸一壺水,便可以開始沖泡了。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喝杯紅茶暖暖胃)5

《3》

第二步,燙壺溫杯

用蓋碗沖泡紅茶前,有一道“燙壺溫杯”的必經步驟。

過去,廈門又稱為“鹭島”,那兒的島上有許多美麗的白鹭。

基于此,閩南人在泡功夫茶時,會将燙壺溫杯形象的稱之為“白鹭沐浴”。

泡茶前先進行燙壺溫杯,最主要的是為了健康飲茶,以及發散茶香。

将一壺燒得滾沸的開水,沖入蓋碗、公道杯、茶杯等相應的茶具内。

借用茶夾,将杯子們夾起,讓沸水遍及内壁,随後再倒入茶盂裡。

滾沸的熱水,能夠起到一定的殺菌效果。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喝杯紅茶暖暖胃)6

出門在外喝茶,茶桌上的這道燙壺溫杯操作能讓喝茶這件事,顯得更雅緻、衛生和講究。

另外,燙壺溫杯過後,可以發散蓋碗和相應茶具内壁保留的生水味。

取而代之的是留有餘溫,停駐在茶具内。

借助燙壺溫杯後的餘熱,投入幹茶,被熱氣一烘後。

正山小種,工夫紅茶的條索們,像是進入了桑拿房那樣,毛孔張開,茶香吐露。

西方人有一句說法,咖啡倒進熱的杯子裡更香。

而一款品質出色的紅茶,放在留有溫熱的蓋碗内,才能更好的激發茶香,喚醒茶味。

從而能起到泡茶熱身作用,讓接下來的茶香和茶味更好的釋放!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喝杯紅茶暖暖胃)7

《4》

第三步,稱茶,投茶

為避免将紅茶的茶味,泡得過濃,或是過淡。

在用蓋碗泡茶時,要留意茶水比例的搭配。

使用白瓷蓋碗沖泡紅茶,茶水的配比建議是5克幹茶,注水100-110毫升。

采用标準蓋碗沖泡時,注水線的位置,大概是将近碗沿的地方。

最多以注水完畢後,合蓋沒有湯水溢出為宜。

而在投茶量上,如果你買到手的紅茶,本身采用的就是單獨泡袋裝。

那麼,可以按一泡5克茶的搭配,進行沖泡。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喝杯紅茶暖暖胃)8

而如果買入手的是密封袋裝、罐裝,或是其它散裝的紅茶。

那麼在泡茶前,最好是準備上克秤,進行稱重。

将标準蓋碗洗淨,并燙壺溫杯後,将底部擦拭幹淨後,放在克秤的面闆上。

開啟,稱重,去皮, 當克數顯示為零時。

打開紅茶的包裝,取出适量的茶葉,進行稱重。

等到克重的數值顯示為“5/g"時,稱茶完成。

随後,趁着蓋碗保留的餘熱,聞一聞幹茶香。

聞過幹茶香後,再注水沖泡。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喝杯紅茶暖暖胃)9

《5》

第四步,好茶不需洗茶

将壺内的水燒沸後,環壁均勻注入蓋碗内,随後合蓋快速出湯。

從泡茶的經驗看,不論是正山小種,還是坦洋工夫,或是其它紅茶等。

它們在制茶過程中,經曆了揉撚/揉切,部分茶味物質析出,附着在幹茶條索表面。

所以,第一沖泡茶時,淺層的茶味物質們,最先釋放并浸出到湯水内。

得到的第一沖茶湯,湯水清透,茶味清甜,滋味爽口。

不過,就這紅茶的頭道茶湯能不能直接喝,是否需要洗茶的話題,茶界内有不少争議。

在村姑陳看來,好茶沒有洗茶的必要。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喝杯紅茶暖暖胃)10

因為産區優秀,加工細緻的優質紅茶,它們本身就沒有任何雜質,雜味的存在。

本是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不論品質高低,将紅茶泡出來的第一道茶湯直接倒掉不喝,當做洗茶。

這樣的一刀切做法,實在太浪費。

更何況,遇上品質不堪的劣質茶,按這樣快速沖洗的方式,難以達到洗淨、洗徹底的目的。

畢竟,不少劣質茶身上沾染的雜質,不溶于水。

倒掉第一沖茶湯的做法,除了心理安慰外,沒有太大意義。

在紅茶到底要不要洗茶這件事上,不建議過多糾結。

牢記一點,好茶不用洗,完全足夠。

與其糾結沖泡紅茶到底要不要洗茶,不如多花心思放在買好茶這件事上!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喝杯紅茶暖暖胃)11

《6》

第五步,沸水沖泡

沖泡紅茶,好茶除了不需洗茶,還可以放心用沸水沖泡。

當燒水壺裡的熱水燒至滾沸,水蒸氣不斷上湧時。

便可以提起水壺,往下沖入滾沸的熱水。

沖泡紅茶的适宜水溫,從來不是七、八十℃的溫水,而是沸水沖泡。

高溫度的沸水,能更高效率的釋放出紅茶内部的香氣、滋味。

就茶香而言,優質紅茶内藏有的芳香物質豐富。

在這些多種芳香物質當中,它們的釋放沸點,有高也有低。

沸水泡茶,能激發出高沸點的香氣,讓沖出了的紅茶茶香更高揚有魅力,花果香濃郁清晰。

而伴随着水溫的一路下降,中低沸點的香氣,也能釋放,擁有一番自我表現的空間。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喝杯紅茶暖暖胃)12

如果一開始沖泡,用的是八十度的溫水。

那麼紅茶内部的充裕茶香,得不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茶味的浸出規律,與此同理。

用物理學上的說法來解釋,溫度越高,分子的熱運動越快。

沸水泡茶更能激發紅茶的内在茶味,讓泡出來的茶湯滋味更醇厚飽滿。

換成溫水泡,肯定達不到沸水沖泡的香氣和滋味。

至于說,紅茶用沸水沖泡會燙壞,泡出酸味的說法,完全是謠傳。

品質過硬的紅茶,本身沒有絲毫的酸味。

無緣無故的,被沸水沖泡後顯示出了酸味,隻能說明這樣的紅茶本身品質欠佳。

不能将這口黑鍋,無端端的扣在沸水沖泡上!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喝杯紅茶暖暖胃)13

《7》

第六步,泡茶出湯時間

蓋碗沖泡紅茶,環壁注入沸水,達到均勻浸潤幹茶的目的後。

迅速的合上蓋,倒出茶湯。

平時泡茶時,可以用一手拿水壺,另一手持蓋子靠在一旁。

迅速環壁注水完畢,立馬合上蓋,快速倒出茶湯。

從沸水注水開始計時,等到蓋碗内的茶湯大部分倒出并瀝幹,茶葉和沸水的接觸時間以不超過7-8秒為宜。

特别是前幾沖剛開始泡茶時,按這樣的快注水,快出湯的操作,能避免茶葉因悶泡時間過長,從而浸出過量的茶味物質。

導緻整杯茶從原先濃淡适中的狀态,變得異常苦澀濃重。

出湯時間不及時,茶葉浸泡太久,會浸出過量的茶多酚、咖啡堿等物質,将茶湯泡濃。

而衆所周知,喝多了悶濃的茶湯,對健康沒好處。

所以在用蓋碗泡紅茶時,建議選快出水,而舍悶泡。

除非泡到後幾沖,内部的滋味數量減少時,才需要适當延緩幾秒出湯時間。

否則,快出水沖泡,就是泡好一款紅茶的關鍵要義!

7個小細節教你泡好一杯紅茶(喝杯紅茶暖暖胃)14

《8》

之前,有北方的茶友說過。

秋分到了,北京的秋天幹燥,現在已經開始有些寒意了。

因為平時工作上的需要,說話的次數比較頻繁。

每天一到晚上,就感覺喉嚨幹得難受,嗓子不舒服。

所以,在閑下來的時間裡,她很樂意多泡幾回茶。

喝武夷紅茶裡的正山小種,金駿眉,泡出來的茶湯像是帶着花蜜香那樣,特别清爽清潤。

坐在書房裡,獨自喝一泡紅茶。

喝茶過後,會感覺喉嚨舒服不少。

可見這秋冬之際,适合喝紅茶,喝好茶潤燥。

泡茶時,用标準的蓋碗沖泡,燒水,燙壺溫杯, 稱茶,注水,沖泡,出湯。

這幾個簡單的步驟,一氣呵成下,很快就能輕松的泡出紅茶的好滋味。

在學泡茶這件事上,真的一點都不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