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察今?《我與<黃帝内經>》征文分享作者:福壽康寜,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讀古察今?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我與<黃帝内經>》征文分享。作者:福壽康寜
洞見意識底層,诠釋上古時期的生命哲學,最新鮮的中國文化節目《國學堂》,梁冬和您一起重新發現,中醫太美。“是的,重新發現,中醫太美。大家好,歡迎收聽今天晚上的《國學堂》,我是梁冬梁某人,對面的依然是厚樸中醫學堂堂主徐文兵老師,徐老師好。”“梁冬好,聽衆朋友們大家好。”
多麼熟悉的聲音,多麼熟悉的開場白,不知不覺,無數次陪伴我們的《國學堂》節目已經播出十年了。有點遺憾,我不是第一批聽衆,但是我慶幸,最終我還是遇見了《國學堂》,遇見了《黃帝内經》。
大概四年前,開始關注健康,發現電視裡面不管哪個頻道,哪個節目,隻要是養生專家開口閉口都會提到《黃帝内經》如何如何,但似乎專家的結論又不太一樣,衆說紛纭。我這種人,不是牆頭草,不想随風倒,但孰是孰非真是難于分辨。為了不被人忽悠,也為了能忽悠别人,于是想自己去看看這本“神書”到底寫的啥,就買了一本。翻開一看,發現不光是本“神書”,還是本“天書”,我隻能呵呵了,基本看不懂。對于一個沒有多少中醫基礎和很好古文基礎的人來說,能看懂的地方實在有限。于是,有個結論,《黃帝内經》隻适合專業人士學習,普通老百姓隻适合膜拜,放在枕邊或者案頭,早晚摸一摸就好。
就在這個時候,梁冬和徐老師随着音樂,兩個人一起騎着一匹白馬,高低起伏的出現了。面容莊重,神色威嚴。那神情仿佛在說:“哥們兒講的可是《黃帝内經》。”然後,一瞬間,突然和藹可親的朝你吆喝:“看這裡,看這裡,看這裡。”
那簡直了,就好比是陰曆三十或初一的晴朗夜空突然出現了滿月。想象一下那場景,鬥轉星移,刷的一下,滿天的繁星全部消失,任憑衆星星再怎麼對你抛媚眼,你理都不想理,因為你有主心骨了,因為你知道啥是對啥是錯了,因為你能分辨是非了。這麼說可能不對,但這就是我當時的感覺。弱水三千,我就取這一瓢飲了。
雖然徐老師在節目裡隻講了《黃帝内經》之中的五篇,但是已經讓我受益匪淺了。最大的感受是,徐老師講的《黃帝内經》,不再生澀,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充滿知識性趣味性,讓你懂得該如何善待自己的身體。徐老師使《黃帝内經》褪去神秘,走近尋常百姓。最關鍵的是,你拿來指導生活,立馬管用,或者你拿徐師的理論分析一下過去疑惑的生活經曆,立馬知道孰是孰非,疑惑立消。相信徐老師的思想好多人已經浸透到骨髓裡了吧,其實已經難于用語言來表達了,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杆秤,我也不必再多言。此刻,我隻能說:“徐師,我對您的膜拜,就像對《黃帝内經》一樣。希望也能放在枕邊和案頭,每天都摸一摸,哈哈。”
聽過《黃帝内經》的朋友們都知道徐師喜歡“咬文嚼字”,這也是我最愛聽的部分。身體、健康、富貴、肌肉、皮膚、運動、根本、基礎、消化、饑餓、休息、補益、元首、疼痛、疾病、咳嗽、解釋、心意、視察、偷竊、憂慮、衣服、佩服、恐懼、朋友、名字、規矩、智慧……,本來看似熟悉的一兩個字,徐師往往能講上很久,以獨特的視角,讓你重新認識,透徹見底,令人信服,而且你經常會在這裡面感覺到大智慧,上升到哲學層面的東西。每次聽完這種精彩的講解,我都會在心裡想“徐老師,您怎麼可以知道的這麼多,您肚子裡究竟裝了多少好東西啊!”
徐師常說:“現代人,認字不識字,天天用,但是一問啥意思,就不知道了。其實好多問題,你把字識了,就有答案了。”順着這個思路,我這老小孩又開始“識”字了。
徐老師有幾次在講解文字字義的時候提到了甲骨文,比如“丈”“宵”“悲”“志”“争”等等,都是從甲骨文的角度去審視和分析文字的本意,追尋最原始的力量來指導今天的工作和生活。原本一直認為甲骨文是距離我很遙遠的東西,對現實生活也沒什麼實際意義,所以從未涉足。受徐師影響,開始關注中國傳統文化,自己也試了試,當遇到問題時也試着從甲骨文和金文的角度去尋求答案,發現有的時候還真是豁然開朗,一下子就能擊中要害。沒想到幾千年前的甲骨文還能指導我今天的生活,而且學習甲骨文居然很有意思。當然我這個層次談不上什麼甲骨文研究,也就是沒事的時候查幾個字消遣一下,偶爾有機會體會一下幾千年前老祖宗當時的所思所想。接觸了一段時間之後,越來越發現甲骨文真是很有意思,消遣解悶兒真是無敵了,還能增長很多知識。
既然說到這兒了,簡單試舉一例。聊幾句道法術器的“法”。想過沒有,為什麼“氵”加“去”就代表“法”了呢?當年我想過,首先想到的是“一碗水端平”,可能“氵”代表公平,解釋成公平的去處理,這就是“法”嗎?又想起一句話“水往低處流”,是不是講控制水由高流向低去運動的力量就是法呢?是這樣嗎,總覺得自己考慮的膚淺。後來聽徐師講了繁體字和簡化字的差異之後,想到又是簡化字埋的雷吧?類似的慘案可不少。查了一下,這次好像還真是有點冤枉簡化字了,因為篆文和隸書中就已經有“法”的字形了。
法的繁體字“灋”,由三部分構成,“氵”、“廌”[zhì]、“去”。甲骨文也一樣,隻是字形更原始,而且三者還可以移形換位。先說“去”,在西周金文的形象是一對弓矢,弓矢相離即為去。“廌”也稱解廌、解豸、獬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山海經》記載其生活于東北荒。簡單點說,就是獨角獸,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着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一角。和如今西方馬身獨角的形象還是有很大區别的。廌有一種神奇的本領,大概相當于今天讀取腦電波或者測謊儀的能力,他能分辨曲直,辨别是非,對于無理或不正當行為的人,立刻沖上去,用角抵觸,以示懲戒。因此,它獲得了天下人們的承認,認為它是最公正無私的神獸。傳說曾經輔佐堯舜禹三帝的神州第一任大法官“臯陶”就豢養了一隻獬廌,依靠獬廌的幫助,對一切案件都能立即處置,一點不出差錯。法官們于是就送它一個名字叫“法獸”。如今“華夏司法博物館”門前的兩尊石獸就是獬廌。
據說,法的起源與解廌也有密切關系。最初,蒼颉造字時把法字寫作“廌”左邊是水,意思是如水般平正,象征法律的公正;右邊是“廌”和“去”,表示法獸解廌秉性公正,能辨是非、明曲直,敢于伸張正義,去除邪惡陰謀。所以它是法的象征,法律的産生也就和解廌的存在連為一體了。《說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從甲骨文字形看,這種解釋我是中意的。意思很直接,就是要公平,廌去而罰之。從這裡看,古代刑和法,兩個字是有些同義表意的,刑既是法,法既是刑,不像如今刑和法區分的那麼明确。
還有的解釋說:“法字來源于動物遷徙,比如現在母藏鈴羊每年五六月份都會去卓乃湖産仔,為什麼必須如此呢?是天命所歸、是種族傳承、是自然規律?反正千萬年都如此,而不如此則将消亡。古人認為類似這樣大規摸自發形成規律的行動就是法,所以法是去水邊産仔的母鹿,由去、水、鹿三字合成為法。”水,造字本義是從山岩或峭壁上飛濺而下的山泉。在甲骨文中,動态的流水一般寫作縱向的滴水狀,靜止或漫流的水通常寫作橫向的波浪狀。在造字時代,古人的思維還是很嚴謹的,水流的源頭叫“泉”;石壁上飛濺的山泉叫“水”;由山泉彙成的水叫“澗”;山澗在地面彙成的清流叫“溪” ;衆多小溪彙成的水流叫“川” ;衆多川流彙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的叫“江”。從這個角度看,上面的說法就有點問題了,法字中的水并不是平靜湖水的寫法。而且,廌和鹿還是有很大區别的,既然用的是廌字,必然另有深意吧。
還有的認為,水是代表一種神判,表示将罪者沿水放逐,或者浸入水中,由神明判其對錯生死,“廌”表示神明的力量,“去”的弓矢代表一種刑罰……。其實古人對“法”的理解很深刻,現代學者對“法”的解讀也不少,網上相關資料很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裡隻是想追尋一下古人造字之初文字的本義,隻是想說開始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看問題多了一個角度,得到了很多啟示,使得我今天的生活少了一些困惑。而非想論述孰是孰非。這世界,本沒有對錯。
其實,我很感歎,國學文化這麼美,這麼實用,這麼大智慧,為什麼一個從小受教育十幾年的人,要到三十幾歲才接觸到國學文化!?我慶幸,碰見徐師,徐師的世界,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但至少,指給了我一個正确的方向,就好像你永遠不可能觸碰到太陽,但是你可以一直向着他奔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