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華
每次到中國各地的博物館,總能看到各個時期各種樣式的青銅器,他們形制不同,大小不同。在欣賞古人巧奪天工的制造工藝的同時,俯下身認真研讀介紹銘牌,發現這些青銅器不少都是酒器,但是當目光移到器皿名稱上時,不由得悲從中來:觯、斝、盉、觚……這些都是什麼字?怎麼讀?面對這些生字感覺自己仿佛一個文盲,趕緊拿出手機,開始查讀音,查含義。
首先青銅酒器按照形制可大緻分為:
三足器(或四足):爵(jué)、角(jiǎo)、斝(jiǎ)、盉(hé)。
圈足敞口器:觚(gū)、觯(zhì)、尊(zūn)。
圈足斂口器:罍(léi)、卣(yǒu)、壺(hú)。
其他:彜(yí)、勺(sháo)、觥(gōng),及鳥獸形器。
今天簡單介紹幾種飲酒器和盛酒器。
飲酒器:
爵(jué)
商朝 饕餮紋爵 國家博物館藏
“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爵,可以說是最早的酒器。下面有三條長腿,可升火溫酒。同時在古代,爵作為貴族才能使用的酒器在很多的古裝影視劇中為觀衆們所熟悉。
角(jué)
角,從爵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酒器,大量出現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際,在當時是下級官吏及平民使用的飲酒器。整體形狀與爵相似,與爵相比,角沒有“柱”和“流”,取而代之的是兩條尖尖的“尾”。由于“角”作為普通用具,很少在墓葬中出土,所以在博物館中較為少見,相對“爵”并不為人們所熟悉。
觚(gū)
商代晚期 龍紋觚
歌曲《送别》中有一句歌詞:“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别夢寒。”這邊的所提到的“觚”就是一種酒杯。觚:中國古代飲酒器和禮器,作用相當于酒杯。初見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多為青銅制,形狀細長,口部和底部都呈喇叭狀。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飲,也有與斝成組合其形制為圓柱形。
斝(jiǎ)
商朝 鳥斝 上海博物館藏
斝,古書中也稱為“散”,容量大于上面提到的幾種。它的形狀像爵但比爵大,有把手,圓口雙柱平底之下有三個尖足也有侈口、下腹扁圓,三足中空或呈棱形或呈圓柱形的還有四尖足、帶蓋、呈方形。它是用于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後,定斝為禦用的酒杯,諸侯則用角。
《紅樓夢》中曾有記載““二人歸坐,先是款酌慢飲,漸次談至興濃,不覺飛觥獻斝起來。”其中“飛觥獻斝”就是形容酒席上相互敬酒,推杯換盞的飲酒景象。
觯(zhì)
觯,飲酒用的器皿,形似尊而小,或有蓋。《禮記·禮器》有記載:尊者舉觯,卑者舉角。說明觯并不是平民百姓可以使用的酒器。商朝時,觯為小瓶形狀,大多有蓋子,圓腹,侈口,圈足。西周時,出現方柱形的觯。 春秋時,觯演變成長身,形狀像觚。
盛酒器:
尊(zūn)
商朝 四方羊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尊,古代的大型盛酒器、溫酒器,商周時期大量出現,在春秋及之後也偶有出現。基本形制多為侈口,鼓腹圜底,圈足,形似觚但中部又比觚肥碩,口部亦比觚大形狀似壺但有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尊上常飾有動物形象,這類就被人們成為“犧尊”。除了最為著名的四羊方尊,還有象尊、年尊、虎尊等等衆多形象,既是實用器皿,又是藝術價值極高的工藝品。
彜(yí)
青銅方彜,西周中期
彜,大型盛酒器,器身多為方形,平底有蓋,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彜通常作為禮器以其顯赫的地位和精美的造型著稱,常用語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為酒器中所謂的“廟堂之器”,與鼎合稱“鼎彜”。
補充知識,這邊所提到的“鼎”,在古代是一種貴重的炊具,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和彜放在一起,一個盛酒,一個放肉。
罍(léi)
掐絲琺琅獸面出戟帶蓋罍 清晚期
罍是中國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于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顯示了周人逐漸擺脫殷商神秘繁缛的美術傳統,形成莊重素雅的自身風格的曆史階段。從器型上來看,從瘦高形漸變為矮粗,肩部豐滿,同時通過加寬沿部和圈足,使全器達到了一個比商罍更加穩定的造型。從裝飾上看器型上繁缛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卣(yǒu)
圉卣 西周早期 首都博物館藏
卣,常見于商朝和西周時期,通常商朝的卣多橢圓形,西周則多圓形。平時人們可不會輕易用卣,因為這是特定的祭祀用的器具。古代的人們在祭祀典禮結束之後,拎着卣上面的提梁,把卣裡的酒灑在地上,以供鬼神享用,可不是給活人用的。
責任編輯:李淑平
校對:栾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