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小明 文字編輯排版:崔貫利
最近在網上看到這類心理學論調,說什麼“你之所以極度缺乏自信,是因為童年階段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心理學不是這樣玩兒的,小明給大家教點兒真正靠譜的心理學常識吧。
一個人不自信,和一個人人格不獨立,這兩個都是屬于一種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也就是說相當于一個人流鼻涕,一個人咳嗽。
我們不能說流鼻涕,是因為咳嗽。
事實上,不管是不自信,還是一個人人格不獨立,都是由一個孩子心理發育過程中的各種因素造成的。
而不自信和人格不獨立之所以産生的原因,則是完全不同的。
美國心理學家L.M.特曼研究了 643個天資聰穎的兒童,發現在美國名人堂(Hall of fame)中有四分之一的名人與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天資聰穎的兒童是親屬關系。所以,他說,“天才是遺傳的”。并認為不僅優秀兒童的心理發展是來自遺傳,而且低能與瘋狂多半也是來自遺傳。
有一部2018年上映的紀錄片《孿生陌生人》,建議大家可以看看。這是一部令人脊背發涼的紀錄片。原因就在于,你可以親眼看到在很多三胞胎、雙胞胎身上所呈現出來的,來自先天遺傳作用的強大力量。
作為真實故事主角的三胞胎,一出生就被刻意的人為分開放置在經濟拮據、中等收入、富裕的三種典型家庭環境中,互不知曉地獨自成長,成為三個完全陌生的人。一直到偶然相遇。
你會發現,即使後天教育、成長環境不同,但他們的一切都是那麼的一緻,甚至連個性喜好,姿勢習慣的一些細節都近乎一樣。三兄弟都喜歡中國菜,都曾經是摔跤運動員,都喜歡抽同一個牌子的香煙,都喜歡同樣的顔色,都喜歡同樣類型的女性。
為什麼三胞胎要被這樣安排分離19年?原來這是一場30年前秘密展開的大規模心理學研究實驗,類似這樣一出生就被彼此隔離成長的雙胞胎、多胞胎還有很多很多。根據已經顯露出的情況,這場試驗很可能是用來研究遺傳因素與後天養育環境的關系的。
因為是秘密進行的研究,這部紀錄片的制作團隊并沒有拿到更确切的實驗數據,詳細資料都被封存在耶魯大學,直到2065年才有可能公開。
實驗結果究竟如何?決定一個人的究竟是先天因素還是後天因素?
當年主導研究的心理學家已過世,據曾參與實驗的小助理說:“我們被人們無意識的行為震撼,這讓人不安,人們并不喜歡這種發現,他們喜歡說‘我具備自由意志,我決定我的生活’。所以,我覺得令人沮喪的是,人們實際上并沒有對主導自己的生活産生多大影響。”
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來自家庭的作用會比較大,但随着進入幼兒園,進入學校,社會作用對孩子産生影響就會越來越大。
一個孩子的自信來源有兩大方面。
一個成人的自信來源于四大方面。
很多心理網紅的文章都把孩子的自信源泉完全歸結于父母家庭因素,這是錯誤的。
孩子的自信源泉裡面,來自家庭以外的因素,比如學校和同伴造成的不自信原因,要遠遠大于家庭帶來的不自信。
舉個例子講,就算你在家庭裡給你的小孩最大的信心,但如果還是在學校裡面不能得到同學和老師給予的足夠關注。甚至在學校裡面是被邊緣化的孩子。那你的孩子也絕不可能是一個自信的孩子。
學校和同伴給孩子自信帶來的打擊和影響要遠遠超過來自家庭的影響,這是鐵律,大家牢牢記住。
中國的兒童教育界的培訓也好,網紅文章也好,都同時犯了一個通識性的錯誤。那就是過度誇大了家庭的因素,而完全忽視了社會因素對孩子人格的影響。
~~小明講靠譜心理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