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傑由于拍電影曾多次到香港,途經深圳時,被特區當時那熱火朝天的建設所激動,所感染,決心離開繁榮的首都,參加南國邊陲新城開拓者的行列,用汗水和智慧開拓新的事業。
場面話是這麼說,其實主要原因在北京體委體制内,即使貴為《少林寺》男一号,片酬依舊是每天1塊錢。
但一同合作的香港演員,就算演屍體,跑龍套,一天下來也能拿到幾十塊片酬。另外《少林寺》上映後,在香港狂攬1600萬港币票房,在内地更是以1毛錢的票價,創下1.6億的票房紀錄。
在這麼大的成績面前,肯定有一點覺得不甘心,不平衡。
經過一番曲折之後,于一九八四年國慶節前夕,李連傑終于如願以償,調到深圳市體委工作。
為了發展特區的武術事業,增進特區人民的健康,促進中外武壇藝術交流,李連傑又與《少林小子》醫務監督、原北京體育學院負責人李永昌、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編輯霍鳳崗等同志籌辦了一個三十多人的”中華武術國際發展公司“,李連傑出任董事長,翟鳳崗任總經理,李永昌為經理。
中華武術國際發展公司已由深圳市政府下文批準,下屬的”中華武術醫療研究所“也在市衛生局注冊備案,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已發給營業執照,且已開張營業四個多月了、武術出版、武術影視、武術旅遊、武術交流。
很多人說,搞武術的人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一介武夫,隻會打打殺殺。李連傑從小就逼迫自己一直在想東西,思考問題,努力讓自己成為有思想有文化的人。
在深圳的時候,為了适應特區經濟的需要,李連傑感到知識不足,又報名了深圳大學。深圳大學經過認真考核,接受他為該校一名正式學員,發給學生證和書本。
但由于李連傑太多事情要忙了,不可能全天候留在學校學習;隻能利用業餘時間自學,老師定期登門輔導,他會定期參加考試。
李連傑會利用點滴的業餘時間自學企業管理學和文藝理論,赴港養傷(拍《南北少林》時受了傷)期間,他邊養傷邊讀書。
很多人把李連傑的成功歸功于“幸運”、長得好,其實這兩個因素肯定是有的,但不能由此抹殺他的努力,這兩條并不是他成功的關鍵所在,他成功的關鍵在于善于思考。
李連傑懂得在适當的時候收手,并且毫不留戀的轉型。武術冠軍連得5年,一般人都覺得十六七歲是他正壯的年齡,是應該多拿冠軍的時候,這個年紀也正是血氣方剛對名氣榮耀特别看重的時候,可李連傑卻毅然選擇放棄運動員的身份,去拍戲。
這無疑是個命運的重要轉折點,他很聰明,知道自己拿了5連冠,已經足夠證明自己實力,既然工資已經到頂,那再比下去也毫無意義。
說不定哪天就讓人給淘汰下來了丢臉,與其這樣,還不如在自己正當紅的時候主動撤離,事實上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因為《少林寺》一票走紅。
在拍了《南北少林》以後,由于還是少林風格,沒有新的突破,觀衆不買賬,于是李連傑決定自己做導演。
1986年李連傑首次擔任導演,自導自演了動作電影《中華英雄》,并在片中飾演個性倔強、永不服輸的小傑;這一年,李連傑才24歲。
隻可惜影片在1988年上映後,電影票房隻有1100 萬,排在年度票房榜第 38 位,被稱“李連傑輸得最慘的一次”。
在這一部電影後,李連傑明白自己不是做導演的料,不像成龍、洪金寶那樣導演、監制、武術指導等什麼都做。
李連傑拍完覺遠和尚後接連幾次相同系列風格的失敗,使他明白演戲不能光靠功夫光靠動作,那樣隻不過是部殺人機器而已,沒有深刻内涵的體現。
所以他馬上要轉型,并且在劇中不斷挑戰新高度,鍛煉自己的演技,使他以後的表演中不再隻是武打動作的演繹,還有更深入的體現。
所以我們看到李連傑的經典電影總覺得背後有什麼更深刻的含義,并不隻是局限于他那種可以刺激腎上腺素的各種經典武打動作。
不管什麼樣的電影,它要有故事,有内涵,有靈魂才會精彩,才會讓人喜歡,尤其在武打電影中,如果隻是一味地打打殺殺,那樣毫無意義。
電影《英雄》中講:劍的最高境界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是以大胸懷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殺,便是和平!
正是因為李連傑懂得将電影中的角色注入靈魂,才有了觀衆對電影的深刻理解、思考、讨論,這樣電影才不會顯得空洞,觀衆也更能理解李連傑想要表達什麼。
從演員對電影角色诠釋的深度,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内心是否成熟,如果NO,他表現不出來這麼深遠的東西。
李連傑曾經在節目中說過,他從十幾歲就不再完全聽信大人的話了,因為他發現大人是心口不一的,說的與做的不一定高度統一,所以他從小就開始思考自己的将來,他不再聽大人給自己做的安排,而是一心要掌握自己的命運。
這是一個決定性的東西,如果他選擇正确了,就會成功,反之,則會失敗,而李連傑在這點上可以用幸運來形容,他走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所以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這一切可以說是離不開運氣,當然也是聰明的決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