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十二年(234),蜀漢大将魏延死于權力鬥争,三族皆滅,震動天下。
(楊)儀遣馬岱追斬之,緻首于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複能作惡不?”遂夷(魏)延三族。--《蜀書 魏延傳》
魏延案影響極大,其始末硍節直至今日也莫衷一是。關于魏延敗亡的具體原因,《蜀書》與《魏略》各執一詞,但大抵圍繞魏延與楊儀争權之事。
如果按陳壽的觀點,魏延覆敗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平日與諸将素不同”,即與同僚關系不睦;但“夷三族”的處理手段,又顯然離不開劉禅授意。可見魏延之死,乃是蜀漢君臣共同促成。
本文想圍繞魏延之死,論述其覆敗始末以及幕後邏輯,并梳理蜀漢君臣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共 5700 字,閱讀需 11 分鐘
群臣扮演的角色從時間上看,魏延覆敗得極為倉促。諸葛亮剛剛去世,餘部便爆發了血腥火并。
在内讧事件中,蔣琬、董允、費祎、楊儀、姜維、馬岱、王平等人,均站在了魏延的對立面,聯手将其置于死地。
其中楊儀的誣告,是魏延之死的導火索。
無論《蜀書》還是《魏略》,均把楊儀視作構陷魏延的領頭人物。楊儀平素便與魏延不睦,乃至“勢同水火”,因此這一記載自然是可信的。
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并坐争論,(魏)延或舉刃拟(楊)儀,儀泣涕橫集。--《蜀書 費祎傳》
唯楊儀不假借(魏)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蜀書 魏延傳》
魏延與楊儀勢同水火
不過站在魏延對立面者,顯然不止楊儀一人。費祎、姜維、馬岱、王平等人均在其中。
費祎奉楊儀之令,前往魏延處“揣摩意指”,之後又“馳馬而去”,歸附楊儀。
(諸葛)亮適卒,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祎往揣(魏)延意指……(費)祎出門馳馬而去,(魏)延尋悔。--《蜀書 魏延傳》
姜維負責“退軍節度”,之後無視魏延的阻撓,“諸營相次引軍還”,可見他也站在楊儀這一邊。
(諸葛)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殁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諸營相次引軍還。(魏)延大怒。--《蜀書 魏延傳》
馬岱、王平受命追斬魏延,導緻魏延“父子并死”,此二人立場也相當明顯。
(楊)儀等令何平(即王平)在前禦(魏)延……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蜀書 魏延傳》
《魏延傳》記載傳主覆敗時,用了“楊儀等(人)”的行文書法;可見彼時的魏延,确實處在衆叛親離的可悲境地。
(魏延)遣兵逆擊(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禦延。--《蜀書 魏延傳》
至于身在成都的蔣琬、董允,亦皆“疑魏延、保楊儀”,蔣琬甚至還親率成都禁軍“赴難北行”,直到得知魏延死訊,才班師回朝。
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裡,(魏)延死問至,乃旋。--《蜀書 魏延傳》
由此可知,誅殺魏延是蜀漢群臣的共識。即使魏延僥幸在前線擊敗楊儀,他也會遭到蔣琬的後續剿殺,百死無生。
其實從《蜀書》記載看,參與剿殺魏延的蜀漢群臣并非鐵闆一塊。比如與楊儀合作的費祎,後來便親手出賣了楊儀。
(楊儀)語(費)祎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甯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複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廢儀為民,徙漢嘉郡。--《蜀書 楊儀傳》
至于與費祎、姜維二人,後來也違戾不和;刺殺費祎的郭修,又曾是姜維舊部。其中始末晦暗難明,引來後世諸多猜想。
(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蜀書 姜維傳》
(郭)修字孝先,素有業行,著名西州。姜維劫之。--《魏氏春秋》
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修在坐。(費)祎歡飲沈醉,為修手刃所害。--《蜀書 費祎傳》
因此,這群各懷鬼胎的官僚士大夫,彼時(234)聯手構陷魏延,便有必然的理由。
魏延遭到蜀漢群臣的聯手剿殺,主要出于兩點原因。
其一是魏延性格剛戾,人緣較差。
諸葛亮在世時,魏延與同僚的關系就相當緊張,他幾乎不把武侯以外的人物放在眼中。蜀漢群臣當然不希望這樣的人物掌權。
(魏延)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蜀書 魏延傳》
其二是魏延威望較高,是輔政大臣的有力競争者。
無論是《蜀書》還是《魏略》,均視魏延為諸葛亮的潛在繼承人。陳壽認為魏延“冀時論必以代亮”,魚豢則幹脆把魏延描述為諸葛亮的欽定接班人。
(魏延)平日諸将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諸葛)亮。--《蜀書 魏延傳》
(諸葛亮)令(魏)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魏略》
魏延冀時論,必以代諸葛亮
在此背景下,魏延陷入了“實力強,人緣差”的怪圈,步了智伯瑤的後塵。昔者智伯瑤“以五賢陵人,以不仁行之”,結果遭到韓、趙、魏三家的聯合圍剿。可知古今同理。
(智伯瑤)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國語》
曆史的吊詭之處恰在于此。
如果魏延的實力沒有那麼強,他最多落到廖立、李嚴的下場,即流放禁锢;甚至像來敏那樣東山再起,也未嘗沒有可能。隻可惜魏延實力過強,因此非死不可。
劉禅的特殊處境魏延之死,蓋出于群臣構陷,前文論述甚明;但“夷三族”的下場,卻離不開劉禅的授意。
遂夷(魏)延三族。--《蜀書 魏延傳》
理由顯而易見。楊儀等人雖然可以擅殺魏延,卻沒有能力清洗魏延的家屬。按漢魏制度,大将出征,家屬一概留在都城為質,魏、蜀、吳均如是。因此“夷三族”的命令,一定是劉禅下達的。
魏制,凡遣将帥,皆留其家以為質任。--胡三省《資治通鑒注》
吳以草創之國,信不堅固,邊屯守将,皆質其妻子,名曰保質。--《搜神記》
(黃權)率将所領降于魏。有司執法,白(劉備)收(黃)權妻子。--《蜀書 黃權傳》
魏延既然已經伏誅,其家屬的處理方式,便關乎該事件的政治定性。換言之,劉禅夷滅魏延家族,必是出于多方面的考慮。
嚴格意義上看,劉禅是在“不得已”的背景下,做出夷滅魏延家族的決定。
這與劉禅的處境有關。
劉禅繼位之初(223),年僅十七,無力駕馭朝局;因此由諸葛亮代為攝政。
建興二年(即劉禅繼位第二年),丞相(諸葛)亮領益州牧……于坐上與書曰:“……朝廷(指劉禅)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愛德下士。”--《蜀書 杜微傳》
其實以兩漢三國時代而論,十七、八歲的青年完全可以親政,孫策、孫權都是在這個年齡發迹的。不過考慮到“益州疲弊”的特殊環境,“虛君實相”的政治架構,對劉禅也有好處。
然而由于戰亂頻繁,諸葛亮始終未能歸政。這就導緻直至劉禅二十八歲,仍未能親政。
彼時的朝中大權,盡歸于丞相幕府。《出師表》中的“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即在隐喻此事。
諸葛亮死後(234),相府長史蔣琬可以理所當然地出任大将軍、益州牧,錄尚書事,繼承武侯的政治遺産,亦為明證。
(諸葛)亮卒,(劉禅)以(蔣)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将軍,錄尚書事。--《蜀書 蔣琬傳》
諸葛亮卒,蔣琬領益州刺史,遷大将軍
事實上,諸葛亮在世時,對蜀漢朝政的幹預可謂無孔不入。其心腹董允甚至連“皇帝納妾”這種事情都要插手,導緻劉禅“嚴憚之”。
獻納之任,(董)允皆專之矣……後主常欲采擇以充後宮,(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後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終執不聽。後主益嚴憚之。--《蜀書 董允傳》
從陳祗的相關記載中,可以看到劉禅“追怨董允日深”,但他“怨之”卻不敢發作,其原因無外乎彼時的董允有諸葛亮撐腰。
自(陳)祗之有寵,後主追怨(董)允日深,謂為自輕。--《蜀書 董允傳-附傳》
當然,諸葛亮如此行事,全出于滿腔忠心,絕無惡意。不過這也側面造成君權不振。
魏延與楊儀争權,恰在諸葛亮新喪之時(234),彼時的劉禅其實仍處在“傀儡皇帝”的位置上,因此不得不反複權衡,使朝中的各方勢力滿意。
既然蔣琬、董允、費祎、楊儀、姜維等人都認為魏延該死,那無論魏延是不是該死,他都不得不死。
楊儀在前線殺了魏延父子,已是既成事實,那劉禅能做的便隻有夷滅魏延三族,安撫衆人情緒。
如果注意到魏延之死的具體細節,便可以發現,衆将殺害魏延,其實根本沒有經過劉禅的同意。
諸葛亮死後,魏延、楊儀相繼給劉禅上疏,彈劾對方叛亂,“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劉禅雖然就此咨詢了董允等人,但并未做出明确的處理意見。
(魏)延、(楊)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楊)儀疑(魏)延。--《蜀書 魏延傳》
楊儀等人發動火并時,并未提到皇帝的意見,而是以“諸葛公亡,身尚未寒”為由。可見讨伐魏延,根本沒有得到劉禅的正式批準,否則楊儀、王平等人一定會搬出禦旨,而不是以諸葛亮為辭。
(王)平叱(魏)延先登曰:“(諸葛)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蜀書 魏延傳》
諸葛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
更為離奇的是,前線内讧時,蔣琬這個留守成都的相府長史,居然能夠“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還“行至數十裡”。足見彼時的成都禁軍完全歸相府控制,劉禅所能做的,隻有垂拱而已。
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裡。--《蜀書 魏延傳》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劉禅聽聞魏延死訊之後,會做出“夷延三族”的決定。這實際是對群臣的安撫,也是對既成事實的無可奈何。
魏延死後,楊儀“率諸軍還成都”,蔣琬亦“旋軍”。
征西大将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争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斬延首,(楊)儀率諸軍還成都。--《蜀書 後主傳》
(魏)延死問至,(蔣琬)乃旋。--《蜀書 魏延傳》
當時成都城下,聚集着兩支兵馬。一支是楊儀率領的蜀漢野戰軍,另一支是蔣琬率領的蜀漢宿衛軍,即京師禁軍。
此時的局面,其實是群臣向劉禅逼宮,逼着劉禅承認魏延之死的既定事實,同時要求皇帝給此事定性。
劉禅不是傻瓜,當然清楚千鈞系于一發,于是将魏延在成都的家屬滿門抄斬,算是給群臣一個交代。
實際上蜀漢的政治鬥争強度,遠低于曹魏與孫吳。“夷三族”這種處理手段,魏延是唯一一例。可見此事存在極為特殊的曆史背景,即群臣兵谏,逼皇帝表态。
該年(234)劉禅大赦天下,這顯然不是針對諸葛亮之死,而是針對群臣逼宮。
此次政治風波過後,劉禅便派遣國舅吳壹都督漢中;同時明升暗降,奪了楊儀的權。這無疑是事後的補救措施。
(建興十二年)大赦。以左将軍吳壹為車騎将軍,假節督漢中。--《蜀書 後主傳》
(楊)儀至(成都),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從容而已。--《蜀書 楊儀傳》
由于劉禅的機智果決,潛在的動亂被平息消弭。當然,其代價就是魏延的全族性命。
魏延事件的特殊定性劉禅雖然在情勢所迫之下,殺了魏延全族,但通過《季漢輔臣贊》可以清楚看出,魏延并不被蜀漢官方視作純粹的叛臣。
《輔臣贊》是蜀射聲校尉楊戲所撰,對季漢群臣有褒貶贊語和事迹論述。魏延的贊語是“臨難受命,鎮保國境”,很明顯是正面評價。
文長(魏延字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沖外禦,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季漢輔臣贊》
魏延之死,則被稱之為“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其罪名僅僅是“言亂”而不是“謀反”。可見對魏延的實際過失,蜀漢官方是十分清楚的。
糜芳、士仁、郝普、潘濬四大叛将,均被楊戲歸入一卷,魏延卻不在其中。其背後隐喻,顯而易見。
古之奔臣,禮有來偪,怨興司官,不顧大德。靡有匡救,倍成奔北,自絕于人,作笑二國。贊糜芳、士仁、郝普、潘濬。--《季漢輔臣贊》
糜芳、士仁,自絕于人,作笑二國
或有謠言,稱魏延打算“北降曹魏”。這當然不符合實際情況,陳壽與魚豢對此均持反對意見,并加以辯駁。
陳壽認為魏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楊儀”,魚豢亦認為魏延“本無此心”。
原(魏)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楊)儀等。--《蜀書 魏延傳》
(楊儀)乃張言(魏)延欲與衆北附,遂率其衆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魏略》
這種觀點十分正确。因為魏延本就“冀時論以代諸葛亮”,他的真正目标,是進入下一屆輔政班子。從魏延“矜高”的性格來看,他大概還打算做首輔大臣。
(魏)延常謂(諸葛)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蜀書 魏延傳》
如果魏延北降曹魏,大概會得到一個秩階極高的虛職,類比而言,應該相當于黃權、孫壹降魏,夏侯霸降蜀。
黃權、孫壹與夏侯霸,投降後都在敵國做到了車騎将軍,待遇也算不錯;但對魏延而言,車騎将軍卻根本不值一提。
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黃)權遷車騎将軍、儀同三司。--《蜀書 黃權傳》
魏以(孫)壹為車騎将軍,以故主(曹)芳貴人邢氏妻之。--《吳書 孫奂傳》
後十八年,(姜維)複與車騎将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蜀書 姜維傳》
因為魏延做前軍師時,就敢痛罵車騎将軍劉琰,還把對方罵到“失志慌惚”。可見車騎将軍這類職務,對魏延根本沒有吸引力。
(劉琰)遷車騎将軍……建興十年,(劉琰)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諸葛)亮責讓之……(劉)琰失志慌惚。--《蜀書 劉琰傳》
何況彼時魏延全族都被質于成都,他更不可能頭腦發熱,北降曹魏。
諷刺的是,魏延雖然一心希望成為蜀漢的首輔大臣,最終卻被滿門抄斬,落得個南轅北轍的可悲下場。
小結魏延之死,可謂三國時代的巨案,魏、蜀對此均有詳細記載。雖然各家對始末因由莫衷一是,但側面反映出該事件的重要程度。
蔣琬、楊儀為代表的相府故吏,在該事件中居于主導地位;構陷并殺害魏延,完全是他們一手促成。
其中當然有魏延的性格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魏延的威望過高。
像魏延這種兼備“年資”和“實力”的政治強人,對蔣琬、費祎等人的威脅過大,因此不得不設計除之。群臣“疑延保儀”的政治态度,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蔣)琬、(董)允鹹保(楊)儀疑(魏)延。--《蜀書 魏延傳》
至于傀儡皇帝劉禅,由于長期無法親政,缺少實權,因此對楊儀等人的約束便十分有限。
前線的衆将,在沒有得到劉禅許可的情況下,便敢擅殺魏延,事後又率大軍返回成都,形同兵谏。不僅楊儀如此,連留守成都的蔣琬也參與了此事。
形勢所迫之下,劉禅隻得承認既成事實,并誅殺魏延三族以安撫衆将。從劉禅事後“大赦天下”的背景看,該事件的影響極端惡劣,無論《蜀書》怎樣遮掩,都無法掩蓋群臣逼宮的事實。
魏延死,楊儀還成都,是年劉禅大赦天下
從可見史料看,魏延從未萌生叛心——這倒并不是因為魏延有多麼赤膽忠心,實在是因為他自視過高,一心打算繼承武侯的地位與權勢。換言之,魏延在諸葛亮死後遭到群臣圍剿的下場,早已注定。
從《蜀書》的相關記載來看,參與此事的蔣琬、費祎、楊儀、姜維等人并非鐵闆一塊,他們在魏延死後,相互間不乏牴牾争鬥;不過在對抗魏延的問題上,卻心照不宣地走到一起,這顯然是時勢所迫。
從這個角度看,魏延、楊儀、蔣琬、劉禅等人,均秉承理性,各自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其中既有主動因素,也有被動因素。權力博弈之驚險,可謂事危累卵,發引千鈞。
相較之下,後世小說家所謂的“腦後反骨”之言,倒顯得落于俗套,頗為乏味了。
概而論之,對魏延之死的始末剖析,有助于豐滿蜀漢君臣的形象,并理解特殊曆史環境的政治态勢。
我是胖咪,頭條号曆史原創作者。漫談曆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鈎中的蛛絲馬迹、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