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着一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面對種種尴尬,該如何解放“屏幕奴隸”,戒掉指尖上的“毒瘾”?
記者湯錦瑤通訊員左天普劉珊珊邱洪新
面對面時應該是相互交流的好時機,很多人卻身陷微博、微信,習慣用手機打招呼;由于長期用手機打字,得了漢字“失寫症”;“深夜手機黨”們睡前玩手機,刷微博、上微信、玩遊戲,導緻睡眠不好,引起内分泌紊亂……面對這些尴尬,該如何戒掉指尖上的“毒瘾”呢?
學校:出招把手機“請”出課堂
學生上課玩手機,不僅影響學習,還會擾亂課堂風氣。為此,各學校采取了不同的高招,幫同學們戒除“手機瘾”。
“自從成立了手機保管站,将手機‘請’出教室後,學生手中的手機變成了書本和筆。”德州職業技術學院一位老師說,他們準備的分格防潮收納袋,将手機放在裡面後由班幹部統一保管,課間換教室時由班幹部帶着轉場,直到上午課程全部結束,同學們再統一取回手機。“手機收納袋在不斷改進中,考慮到轉場攜帶手機的安全,同學們正在制作松緊帶,在分格裡将每個手機進行固定,确保手機不被碰壞碰花。”在配合“無手機課堂”舉措中,老師們想盡一切辦法,來改進手機的保管及安全問題。
“我們一般不建議學生帶手機上學,如果确實有必要的話,也不允許将手機帶入課堂。”馮老師是德州五中九年級班主任,他說,“每早上課前,我會讓學生把手機交上來鎖入保險櫃内,放學後再還給學生。這樣既防範學生上課沒有自控力想玩手機,又能保證學生在放學後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
在學校辦公室内,記者看見馮老師辦公桌上放着一部手機,“你瞧,我自己的手機放在辦公桌抽屜從來不鎖,可學生們的手機我卻必須鎖入櫥中。每天早課前,願意上交的同學自己把手機交給我,我統一放入保險櫃中,放學時再發給他們。”班裡學生告訴記者,自從老師保管手機以後,課堂紀律也好了許多。
醫生:黑暗中看手機眼睛很受傷
現在,睡前玩手機成了“深夜手機黨”們的一種習慣,特别是在年輕人當中,躺在床上拿着手機玩遊戲、聊天、刷朋友圈……德州市中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眼二科主任張叢林介紹,眼睛是接觸手機最頻繁的器官之一,不少年輕人因為長時間玩手機,出現視力下降的情況。
25歲的于先生睡覺前習慣拿着手機看看微博,再刷刷朋友圈,點個贊或者發表幾條評論,他把自己這種行為稱為“強迫症”:“睡前不玩會兒手機,就睡不着,總覺得有什麼事情沒做一樣。”最近一段時間,于先生的眼睛總是酸脹,還有充血現象,到醫院一查發現是由于視疲勞引發了幹眼症。
張叢林表示,近年來手機使用頻率提高帶來的眼病也在上升,未成年人近視增加,成年人視力疲勞、幹眼病、眼充血、眼部肌肉痙攣等病例大增。18歲以下的孩子眼睛處于發育期,長期使用手機會影響視神經發育,導緻近視加劇。成人除了視疲勞之外,如果有青光眼體質的人群,可能誘發疾病。
另外,習慣睡前關燈看手機的更容易引發視疲勞。張叢林表示,關燈看手機,和關燈看電視是一個道理,在背景光和屏幕光反差極大的情況下,會對眼睛傷害更大。這是因為長時間盯着手機屏幕,會使眼睛眨眼動作變少,頻率變慢,很容易造成視力疲勞,導緻幹眼病、眼充血、眼部肌肉痙攣等疾病。
他建議,人們每次看手機時間應在30分鐘以内。此外,看手機的姿勢最好保持坐位,眼睛與手機的距離在一尺以上,不宜離得太近,更不要躺在床上或趴在被窩裡看。另外,針對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的人,需要定期補充維生素A、B族維生素、玉米黃質、葉黃素等;在食補方面,以黑色食品(海帶、黑豆、紫菜、黑米、黑芝麻等)和黃色食材(黃豆、玉米、小米、胡蘿蔔、地瓜、南瓜)為主。“當然,如果症狀比較明顯,還是建議到醫院找醫生進行診治。”張叢林說。
警方:手機雖是寶,安全最重要
過馬路玩手機忘記看紅綠燈、開車忍不住看微信,充電時玩手機……這些平時看似很小的事情,往往會釀成大錯誤。“經常在路口會發現一些車輛綠燈了就是不着急走,非等着後邊車輛冒着鳴笛被罰款的風險提示,才開始往前移動。”市民王先生說,他騎電動車等紅燈時,時常看到等信号燈的第一輛車車主看手機,導緻後面的車無法前行。
司機加入“低頭族”,無疑會增加交通事故發生的機率。2014年11月,一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建議,将開車時“玩手機或其他手持終端的行為”入刑,按照危險駕駛、危害公共安全處理。此事一經報送,立即就引起了熱議。“在駕車過程中,從事上述交通違法行為,直接導緻了駕駛人精力不集中,極易引發交通事故。”位于東方紅路中心城區某路段一線交警告訴記者,駕駛人在燈控路口等信号時玩手機,也同樣會導緻車輛起步遲緩,從而影響道路通行能力,也容易引發該違法駕駛人與其後續車輛駕駛人的糾紛,“如果發現有此現象,我們會及時給予警告,另外,各路口的攝像頭也會對違規行為進行不定期抓拍。”
心理專家:莫讓手機疏遠了你我
今年上高一的小常最近迷戀在手機上看小說,不但晚上回家看,甚至将手機拿到課堂上看。為此,老師将他的手機沒收後交給家長。一周後,小常在與家長軟磨硬泡後又将手機要回,依然在課堂上偷偷看手機,被老師發現後,便讓其回家反省。小常開始試着擺脫手機的束縛,可不到20分鐘就覺得心煩意亂,不知道做什麼。在父母的帶領下,小常找到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趙鳳敏咨詢。
趙鳳敏說,“手機依賴症”是一種新型心理疾病,多發于青年白領和學生中。沒有手機就魂不守舍,坐卧不甯。根據小常描述的情況,趙鳳敏分析,因為小常學習成績一直處于下遊,老師講課聽不進去,隻好通過從手機裡看小說麻痹自己,“一般生活沒有目标,性格比較孤僻、自卑、相對缺乏自信的人容易‘中招’。”她建議,如果學習中出現了問題,就應該及時跟老師溝通,将落下的功課補上,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自我放棄。
趙鳳敏指出,手機作為通訊工具本來是為人類服務,可是人們卻被其“奴役”了,“朋友們在一起,全都低頭不語,手機成精神寄托,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就這樣疏遠了。”趙鳳敏表示,感情是需要通過眼神、聲音、動作等特有的方式來表達的,要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盡可能多放下手機,享受身邊的“風景”,别讓手機阻礙了彼此交流的溫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