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稱号,更代表是一個人的名聲。曆代書家,包括當代,凡是能稱大家者,對簽名都極其講究。
行草書簽名,具有花押的性質。《康熙大字典》的解釋是:“押,說文,署也。”明代郎瑛《七修類稿》稱:“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因 “押”上的名字多以草書寫成,或畫成像花一樣的符号,故又稱花押、畫押。
行草書簽名,因其帶有花押的因素,所以,古代的許多簽名無法按照文字釋讀。
花押,起源于唐,興于宋,流行于元,故又稱“元押”。它是個人化的署名,當中會使用不同的筆迹及符号,使個人化的署名更美觀,在一定程度上還有防僞的功能。相當于我們現代人的“藝術簽名”。
唐玄宗李隆基的墨寶《鹡鸰頌》上的花押,也就是他的個性簽名:
唐玄宗李隆基的花押
李隆基的花押至今沒有确切釋讀,有人認為這個花押是“李隆基”三個字的合體字。
宋徽宗趙佶在他留下來的作品上,往往有這樣的簽名:
宋徽宗趙佶的花押被後人釋讀為“天下一人”,這種釋讀和猜謎語一樣難懂。
宋初大書法家李建中《貴宅帖》《同年帖》之花押
明代崇祯皇帝朱由檢的簽名很複雜,被認為是“由檢”二字的合體:
崇祯帝花押
最卓越、最有代表性的花押,不得不數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簽名”了。
既是“八大山人”,也是“哭之笑之”的花押
當然,大部分人不會故意的設計自己的花押,還是認認真真的寫自己的名字。像曆代書法家的簽名,那都是相當的漂亮。
首先我們來看看“書聖”王羲之的:
王羲之的簽名“羲”的筆順許多書法家都搞不懂,這也許含有防僞技術吧?
王羲之在簽名在字形上做到了随意安排,閱遍曆代書家,王羲之是把簽名做到如此多變,又如此和諧的第一人。這變化莫測的線條間,流淌的是藝術家的個人藝術追求和高尚情操。
上圖“羲之”的簽名中“之”字簡化成一條線,已經有擺脫文字字形,進入圖形設計的意味。
再來看看王獻之的的簽名。
獻之再拜
王獻之的簽名得到了王羲之的真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羲之
“羲之”的“之”還是有字形痕迹的曲線,“獻之”的之就發展成直線了;王獻之的簽名已經圖案化符号化處理了。如果我們在草書中把“之”字寫成一條直線,那是絕對不行的。有人把這種現象總結成一句話:行草書的字法要嚴格,不能随意簡省、改變字形,但在姓名書寫中,字形可以适當靈活。
米芾(字元章),簽名也有“米颠”怪異風格。
米黻,黻頓首
黻,黻
米芾初名為黻,看這個“黻”字寫的,幾千年來也就隻有他這樣寫了。
蘇轼的簽名,工整易識的,符号化處理的都有。
轼再拜,轼頓首,轼白,轼又上
張大千的簽名“大千張爰”,“爰”字就像一個符号。
落款簽名反映一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個性。行草書的字法要嚴格,不能随意簡省、改變字形,但在姓名書寫中,字形可以适當靈活,因此,行草書簽名變化多端,我們難以釋讀是常有的現象。
硬筆簽名設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