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鬥門區未來發展如何

鬥門區未來發展如何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7-01 05:44:06

在珠海西部,東至黃楊河、西至黃茅海的珠峰大道兩側,分布着十餘個工業園區和數個市民公園、濕地公園。充滿活力的産業平台和綠意盎然的公園,交織在這條科技創新走廊上,成為鬥門區城市化進程的生動寫照。

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化已經走過了單一城市聚集的階段,進入到城市群、都市圈協同發展的新階段。而坐擁四大産業園區的鬥門,也呈現出“全域城市化的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變革。

産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是産業發展的載體,城市與産業是相伴而生共同發展的“伴侶”。未來,珠海鬥門将充分把握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的戰略機遇,保持生态本底,依托産業集聚的開發區向四周有序拓展,凝心聚力打造成環境一流、宜居宜業、産城融合的國際化生态城市。

鬥門區未來發展如何(前瞻大鬥門城市活力背後的)1

尖峰山南,崛起中的鬥門中央商務區。

生态城市引入創新産業載體

源自雲貴高原的西江從莽莽群山奔流而下,流至廣東佛山又蜿蜒而下,其中一隻流經中山、珠海,最後化身鬥門區的母親河——黃楊河,奔流入海。

而在比西江更加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一路南下的不僅是滔滔江水,還有敢于争先拼搏勁頭,催生着兩岸城市的崛起。

上世紀80年代,西江流經的順德、南海、中山,因經濟發展迅猛,同被列為“廣東四小虎”。而彼時的鬥門,也在時代的浪潮中奮勇前行,開啟發展工業的城市化建設進程。

現如今,順德坐擁“中國家電之都”“中國燃氣具之都”“中國塗料之鄉”等28個國家級品牌,南海發展出汽車制造、金屬制品、有色金屬加工等11個産值超200億元的制造業集群,中山小榄五金、古鎮燈飾也走出中國享譽海内外。

與這些“龍騰虎躍”的城市“同飲一江水”的鬥門也在不斷發力實體經濟,挺起産業脊梁。

近年來,鬥門聚力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着力打造珠峰大道科技創新走廊、黃楊河現代服務業産業帶,重點建設富山工業園、新青科技工業園、鬥門生态農業園、鬥門智能制造産業園等四大現代化園區,做大做強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物流、現代農業五大産業集群,着力打造和引進一批産業鍊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在産業發展中補短闆、強根基。

新青科技工業園裡,本土成長起來的“明星企業”冠宇電池,在數月前順利“闖關”上交所,即将登陸科創闆。過去一年,這家企業生産的筆記本電腦及平闆電腦锂離子電池合計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二,智能手機锂離子電池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五。

日益壯大的産業園區,不斷為鬥門注入增強産業發展的新動能,支撐起鬥門城市發展的脊骨。鬥門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鬥門區将不斷增強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功能,打造高水平創新基礎設施,争取在鬥門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平台,推動珠海加快建設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沿線重要節點城市。”

鬥門區未來發展如何(前瞻大鬥門城市活力背後的)2

鬥門城市新風貌。

産城融合催生多個城市生長級

上世紀八十年代,整個珠海西部地區都是一望無際的蔗林。鬥門水網密布,雨量充沛,擁有甘蔗生長的良好土壤。

鬥門糖業最鼎盛時期,一度擁有5家糖廠、15個蔗區,平均年産白砂糖10萬噸。甘蔗産業支撐起鬥門幾代人的“甜蜜”生活,昔日的鬥門縣也因此被國家糖辦授予“全國最甜縣”的稱号。

随後,蔗糖事業衰敗,鬥門地區的糖廠也紛紛倒閉。2013年3月,在黃楊河畔矗立了50多年的百米煙囪轟然倒下,宣告那段“甜蜜歲月”永遠成為曆史的注腳。

然而,“甜蜜”的故事并未就此結束。一片片挺拔青翠地甘蔗林,化作一座座産業生态新城,繼續承載鬥門人的甜蜜生活。

作為珠海西部的老城區,城市形态一度是鬥門最大的短闆,對于這座興于産業、成于産業的城市而言,城市功能與服務品質的不足,是鬥門邁向更高質量發展亟待破解的難題。

“城不城、鄉不鄉”的路徑如何突破?落腳點在産業。沒有先進制造業的城市沒有未來,沒有現代服務業的城市隻能淪為空城。

位于珠海最西端的富山工業園近年來的騰飛,印證了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結合的發展路徑。

此前的衆多老工業區,均存在基礎設施配套比較薄弱、産業結構落後等短闆。而富山工業園堅決不走老路,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在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逐步實現産城融合。

如今的富山工業園起步區、制造小鎮兩大配套服務區已高樓林立,産業服務中心、科創中心、鄰裡中心、體育公園、陽光公寓等産城配套設施已初具規模,一座産城融合的藍圖已漸次成形。

“一座城市要真正實現産業與城市的融合,最終體現在對人的重視。而為了避免缺乏人氣的問題,城市必須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内,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才能最終回歸人的城鎮化,而這正是生态新城建設的依歸。”珠海市鬥門區相關負責人說。

富山工業園配套城市的建設隻是鬥門推動産城融合工作的一個縮影。按照“規劃引領、業态升級、空間集中”的思路,鬥門區充分發揮各鎮(街道)主觀能動性,引導鎮街主動謀劃組團産業發展、城市建設和改革創新,構築起“四組團(白藤、白蕉、尖峰南、井岸)”區域發展新格局。

其中,白藤組團以白藤湖為核心,以打造高端商務小鎮為目标,推動白藤湖周邊環境整治,建成生态宜居示範區;白蕉組團加快推進市政配套工程,完善道路交通、教育配套設施,重點打造新城核心區;尖峰南組團重點推動珠峰科創中心建成使用,打造鬥門新商業中心和優質生活名片;井岸組團以城市更新改造為重點,全面優化舊城區商貿服務和居民生活環境,美化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品味。

鬥門區未來發展如何(前瞻大鬥門城市活力背後的)3

以生态理念建設的湖心路兩側高樓林立。

城市“留白”積蓄綠色發展動能

“每個城市最大的特色,是這座城市的山水。” 被譽為新加坡“規劃之父”的國際著名城市規劃大師劉太格有這樣的觀點。

産業與生态和諧“共舞”,綠色生态成為城市建設的“底色”。綠色宜居環境背後,折射出珠海鬥門正在全力塑造的生态友好型發展環境。

一條黃楊河,北起鳘魚沙,南連雞啼門水道,将城市區分為東西兩邊。這條河不僅滋養着鬥門人民,也見證着鬥門的發展印記。

進入新世紀後,鬥門社會經濟發展進入“黃金期”,老城區亟需通過騰挪與擴張來換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面對勢不可擋的城市化進程,鬥門啟動了黃楊河邊企業搬遷行動,不僅解決了困擾城區居民多年的廢水、廢氣、噪音問題,也為日後的“一河兩岸”綜合開發打下基礎。

近年來,鬥門區依托黃楊河水軸,利用“母親河”形成城市景觀功能與發展軸線,推動“一河兩岸”北拓南擴,加快城市更新,聚力打造城市新品質。

“黃楊河‘一河兩岸’綜合開發項目河岸兩側岸線總長約24.4公裡,對珠海鬥門形成高标準的市民文化中心、高品質的商務商貿中心、高品位的生活休閑中心有着重要意義,也是打造生态新城、建設美麗鬥門的重要民生工程。”珠海市鬥門區“一河兩岸”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曆經歲月洗禮,黃楊河已成為珠海西區重要的城市景觀之一。加速推進的黃楊河"一河兩岸"十裡濱水長廊項目,将讓這裡成為高标準的市民文化中心、高品質的商務商貿中心、高品位的生活休閑中心。

據統計,珠海鬥門圍繞“一河兩岸”綜合開發,共完工各類項目87個,已累計完成投資約11.42億元;建成景觀公園17個,綠化面積約36.6萬平方米。“一河兩岸”俨然成為鬥門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新名片。

為綠色空間“留白”的鬥門,不僅成為珠海西部地區的“顔值擔當”,更串起了人們的宜居宜業夢想。

在珠海最北部的“生态之心”鬥門蓮洲,曠野田園、河網縱橫,首批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創建項目之一的嶺南大地田園綜合體正式對外開放;在奔騰不息的磨刀門水道西側,鬥門智能制造産業園正在加速崛起,為鬥門“架起”一條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鬥門城市形象提升形成的綠色發展磁場,不斷吸引人才、資本、項目集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一座創新活力迸發、産業基礎穩固、全域環境優美、人民安居樂業的濱江田園生态新城正在悄然崛起。

【記者】王韶江

【作者】 王韶江;關銘榮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