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林黛玉具絕世姿容、柳絮之才,雖然她與賈寶玉青梅竹馬,亦被賈寶玉放在心尖兒上,但是很遺憾,“木石前盟”最後還是被“金玉良緣”所打敗。即便第八十回後原稿遺失,我們仍能從許多伏筆清晰地知道,帶着“金玉良緣”而來的薛家,經過一番苦心積慮後,得償所願了。
不過,在她們最得意的那一刻,也是薛寶钗開始步入絕望的開始。
薛寶钗的婚後生活,并不幸福,确切來說,是非常凄苦的。這在許多細節中我們都可以看到:
太虛幻境裡,預示着薛寶钗命運的曲子《終身誤》,寫道:
都道是金玉良緣,俺隻念木石前盟。空對着,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歎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這是用賈寶玉的視角預示了他的婚後生活,林妹妹已仙逝,雖然妻子薛寶钗就在眼前,可是他隻想着隻念着林妹妹,雖然他和薛寶钗兩人算是尊敬對方,但卻心有不甘。這一開始,薛寶钗就被賈寶玉視為了空氣。
這還算是好的,因為最糟糕的還在後面,在第二十二回,薛寶钗所作的燈謎裡寫道:
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複年年。
這首燈謎的謎底是更香,該詩寫的是一個深閨怨婦的苦悶與煎熬,預示将來薛寶钗終年獨身一人,守着燈兒苦等丈夫回來,可是年複一年,丈夫還是沒有回來。
薛寶钗的怨婦結局,作者同樣透過她的丫頭莺兒之名作為暗示,古詩《春怨》中有一句“打起黃莺兒,莫教枝上啼。”這首詩寫的是苦悶的怨婦在夢中與遠方的丈夫相會,卻被屋外的黃莺叫聲吵醒,因此惱怒将其趕走。
所以,薛寶钗婚後确确實實成為了一名怨婦,終日苦盼着丈夫賈寶玉回家。
那麼,賈寶玉婚後去哪兒了?出家當和尚去了。
賈寶玉出家,這是書中幾番伏線的,僅僅他自己,就曾說過将來“我當和尚去”,而《紅樓夢》這本書亦曾被稱為《情僧錄》,這情僧自然是男主角賈寶玉。
然而,身為一個養尊處優的貴族子弟,家中還有嬌妻美妾,賈寶玉為何要棄她們而去呢?你看看這寶姑娘,按書中寫的,端的是天人之姿,與林黛玉那是軒轾難分,此外又飽讀詩書,博聞多識,其行事大方穩妥,亦曾被賈府上下稱道,怎麼賈寶玉狠心抛卻她了呢?
顯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日隻想着鑽在女兒堆裡的賈寶玉,能放下富貴溫柔,放下親情婚姻,步入空門,絕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在許多因素的交集碰撞下,所作的決定。這些原因具體來說有幾點:
第一,源于天性賈寶玉一出生,就和别人不一樣,他不僅含着玉來到這世上,令人詫異非常,就連他後來的成長過程,也處處充滿了“驚喜”。
他周歲追周,竟然爬向了女兒才愛的胭脂钗環之物,搞得賈政非常沒面子,當衆恨罵他将來是個酒鬼色鬼。
他自幼就愛和姐妹們厮混,說出的“男人是泥做的,女兒是水做的”曾風靡京城,一度成為圈子裡的談資。
這還不算太糟糕,因為長大後,他特别厭惡讀書,特别憎恨經濟仕途,他臭罵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為“祿蠹”,嘲笑他們的狼狽與猥瑣。他對當時的禮教和等級觀念嗤之以鼻,而是推崇自由,推崇放飛自我,解放自我,所以他偷偷和林黛玉自由戀愛,他最欣賞敢說敢做、性情潑辣的丫頭晴雯。
然而,賈寶玉所推崇和渴求的這些東西,是不為當時社會所容的,在賈家這種權貴高門更不可能被容納。
這樣一來,就決定了賈寶玉打小就得和他所厭惡的東西作鬥争,而且最後結局一定是他輸。
譬如他爹賈政,夢想就是讓賈寶玉讀書通過科舉入仕,每每賈雨村等權貴官宦前來,他會馬上叫賈寶玉出去相會,以學習經濟仕途之道。然而賈寶玉卻隻愛讀些野史外傳,結交的也是柳湘蓮、蔣玉菡這樣不入流的人物。每每把賈政氣得倒仰便挨了闆子,有一次賈政氣極之下,差點失手将其打死。
他幻想中的美好,是在一個潔淨的世界,和一群潔淨的女兒厮守終生,然而事實是,整一個賈府,除了大觀園,其他地方都是污濁不堪的,他的兄弟們終日醉生夢死,“髒的臭的都往屋裡拉”,一些女兒因為他們的糟蹋失去了性命,如秦可卿,如尤氏姐妹。
他試圖要保護身邊的女兒,保護那份美好,可是在這些女兒被輕易地摧殘時,他卻無能為力,他珍愛的晴雯,喜歡的芳官,以及四兒、司棋等丫頭最後被一一攆走,有些人因此失去了性命,而劊子手卻是他最親近的人。
他曾幻想和姐妹們永遠在一起,在大觀園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不被外界紛擾,然而待姐妹們長大,終究還是一個個嫁的嫁,死的死。
他的夢想一個個破滅,他所擁有的被一點點被摧毀,他空有理想卻毫無解決的辦法,當這種悲劇上演到巅峰時,他隻想逃離。
第二,家族傾覆,明白人間無常煊赫百年的賈府,最終将被抄。這對于賈府中人而言,絕對是驚濤駭浪,無論是财富上,還是權力上,賈家都遭到巨大的創傷,再加上一衆家族男子被問罪的問罪,問責的問責,流放的流放,關押的關押……
很長一段時間裡,所有人都會如驚弓之鳥,終日惶惶不安。
當日紅飛翠舞、衆星捧月,今日門前冷落、受盡白眼,那種落差猶如天上墜入山谷,恍如隔世,賈寶玉也将在這種急劇的轉變中感受到了世事無常,這世間的富貴貧窮、熱鬧凄涼轉眼即逝,轉眼即來,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有什麼好留戀?有什麼好執着?
第三,薛寶钗的刻薄本來,賈寶玉極懂憐愛女兒,即便他經曆巨大家族變故,即便這世間很多事情與他期望的背道而馳,可畢竟還有賢妻美婢不是?賈寶玉怎麼就不憐愛憐愛薛寶钗這位妻子呢?
很不幸,正是因為薛寶钗,才讓他更堅定的走上了做和尚的路。
前文講過,賈寶玉極度反感追名逐利,極度抗拒經濟學說,然而薛寶钗卻恰恰相反,她非常熱衷名利場,她的夢想是“上青雲”,古代女子無法在外頭遊走,她想要“上青雲”,便隻能借助丈夫高視闊步。
如此薛寶钗,自然無法接受賈寶玉的“自甘堕落”、“不思進取”。所以早年她就勸過賈寶玉用心讀書,不過卻被賈寶玉視為惡臭,毫不客氣下了逐客令。那時候的薛寶钗,估計還是大姐心态,覺得賈寶玉無非年紀小,貪玩點無可厚非,将來大了總要變成熟的,那時候再調教調教,必然成功。
所以在婚後,遭遇一系列打擊後的賈寶玉,又聽到了薛寶钗的勸谏,而且其勸谏的力度還加大了,變成了“諷谏”,在第二十一回,脂硯齋如此批道: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見後卅回,猶不見此之妙。此曰“嬌嗔箴寶玉”……後曰“薛寶钗借詞含諷谏”。然今日之襲人、之寶玉,亦他日之襲人、他日之寶玉也……何今日之玉猶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箴與谏無異也,而襲人安在哉?
當日花襲人勸谏賈寶玉,那時候賈寶玉正在爛漫年紀,非常懂得照顧女兒們的面子,雖然心裡是拒絕的,但嘴上好歹假裝應承了。
然而婚後,薛寶钗再像花襲人一樣勸谏賈寶玉時,得到的卻是寂寞,賈寶玉很抗拒,連面子都懶得顧了。為什麼?花襲人當年用的是“嬌嗔”,而薛寶钗用的卻是“諷谏”。
諷,挖苦,嘲諷,激将法,在賈寶玉極度崩潰、極度懷疑人生、已經看破世事無常時,這樣的刻薄隻會讓他更想逃離。
最後提一句,很多人認為賈寶玉出家,是因為林黛玉去世,不可否認也有這一方面原因,但是占比非常的少,因為賈寶玉和林黛玉的人生觀裡,死并不意味着離開,隻是換了一種方式活着,隻要心中有她,即便不在她墳前,無論在哪裡燒一炷香、舀一瓢水,便是祭奠了。所以賈寶玉不會僅僅因為林黛玉去世便出家。
說到底,賈寶玉出家,是因為自小的夢想一個個被摧毀,又找不到新的理想去代替,同時面對殘酷現實的無力感,而選擇了逃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