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經》中有一個詞反複出現、頻率特别高,就是“使四鳥、虎豹熊罴”。而通常的解釋是鳥通獸,“使四鳥虎豹熊罴”就是可以驅使四種野獸。對于這個解釋我是實在不敢苟同。
在《山海經》中介紹國家的時候,用詞十分簡煉。如《大荒北經》有叔歜國、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罴。有毛民之國、依姓、使四鳥。有儋耳之國、任姓、禺号子、食谷……它就是短短幾個字,把這個國家的基本情況,介紹的明明白白!
而你要說使四鳥是驅使猛獸的這種說法,我感覺就好像介紹一個國家的時候,突然加一句“這個國家有馬戲團”一樣十分突兀。如果說能驅使猛獸國家十分稀少,在介紹的時候提一句還有情可原!可實際是能驅使猛獸的國家不僅不少,還十分的多!那麼我就覺得這種說法比較牽強。
那麼“使四鳥虎豹熊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覺得答案就在一個“使”字上,在甲骨文沒有“使”字,在金文中“使”“史”“吏”是通用的!并且“使”的最初本義也不是驅使\使用的意思,而是手拿旌旗傳達命令的人。也可以理解成使者或者官員。這就是為什麼“使”與“吏”通用的原因。
而在上古時期,古人對鳥有着特殊感情。因為鳥是最接近天空的生靈,而天空又是天神居住的地方,所以鳥就被附予天神使者的神性。所以使四鳥就是表明這個國家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官吏出使四方管理地方。而虎豹熊罴呢?在古文中往往引申代指猛士、軍隊。所以虎豹熊罴應該指這個國家有專職的軍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