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寵物

 > 三隻大熊貓将野化放歸

三隻大熊貓将野化放歸

寵物 更新时间:2024-10-04 07:00:32

【生态聚焦】

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 周洪雙 李曉東 光明日報通訊員 龍婷婷

2022年6月底,在位于四川的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熊貓中心”)核桃坪基地,雌性大熊貓博斯順利誕下今年全球首對大熊貓雙胞胎,其中一隻已被納入最新一輪野化培訓計劃。這是它第四次産崽。早在2018年,博斯便以“母獸帶崽”的模式加入野化培訓,因此擁有豐富的野外育幼經驗和過硬的野外生存能力。

圈養大熊貓的野化放歸是熊貓中心首創的關鍵技術,主要分為培訓、放歸、監測三個階段。開展近20年來,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在他們的不斷創新和努力突破下,如今,我國已建立起完善的大熊貓野化培訓和放歸監測技術體系。

三隻大熊貓将野化放歸(探索野生大熊貓種群複壯之路)1

“追貓”間隙,隊員們支簡易帳篷休息。吳代福攝/光明圖片

開啟野外種群複壯之路

1997年,我國首次召開圈養大熊貓回歸野外的可行性研讨會,國内外一大批關注這項提議的專家齊聚成都。“放歸是複壯和重建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這對受威脅和瀕臨滅絕物種具有重大意義”“把圈養大熊貓放歸野外,能很好地補充野外種群數量,增加種群遺傳多樣性。因此,複壯野生大熊貓種群是大熊貓人工繁育的最終目标”……把野化放歸作為大熊貓保護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為與會專家的共識。

但是,在圈養大熊貓種群都難以自我維持的當時,野化放歸一度隻得停滞在方案設計的反複斟酌和打磨上。直到2000年,“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的世界性難題被熊貓中心科研團隊攻克後,圈養大熊貓的種群數量才有了顯著增長。2003年,熊貓中心率先在全球範圍内啟動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與放歸工作。

三隻大熊貓将野化放歸(探索野生大熊貓種群複壯之路)2

工作人員在運送大熊貓喬喬及其幼崽。李傳有攝/光明圖片

2歲的雄性亞成體圈養大熊貓祥祥經過了3年多的獨立野化培訓,專家評估後認為,可以擇機放歸野外栖息地,進入到補充野生種群的試驗中。由此,祥祥成為曆史上首隻放歸野外的圈養大熊貓。然而,放歸卧龍“五一棚”不到1年,負責追蹤祥祥動态的工作人員在雪地裡發現了它的屍體。經解剖研判,祥祥在冬季與野生大熊貓争奪領地和食物,應該是在打鬥時從高處摔落重傷緻死。

“作為全世界高度關注的動物明星,祥祥的意外離世一度讓這個項目中斷,但這畢竟是意義非凡的科學研究,失敗也不能阻擋我們探索前行的步伐。”野化放歸技術開創者張和民這樣鼓勵熊貓中心的科研團隊。

2008年汶川發生地震後,大熊貓的野化放歸工作一度被迫擱淺,但對“祥祥事件”的總結和複盤一直在進行中:可能缺乏合适的學習對象,導緻野外生存能力不足;可能不習慣野外采食;放歸地種群數量飽和,可能缺乏足夠的生存空間;野外成年雄性大熊貓對領地和配偶的争奪異常激烈、兇狠,可能缺乏打鬥經驗,放歸個體往往招架不住……

“母獸帶崽”,野化放歸升級了

2010年,随着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的穩定增長,大熊貓野化放歸迎來了最佳重啟時機。于是,張和民帶領團隊迅速啟動了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第二期項目。

熊貓中心專門在卧龍核桃坪建立了野化培訓基地,并提出“母獸帶崽”的新野化培訓方法——這一創新之舉恰恰成為野化放歸取得重大突破的關鍵性技術。“設立培訓圈,讓有野外和育幼經驗的母獸在自然環境下産崽,使放歸個體跟随母親成長、習得野外生存技能,整個過程減少人為幹預和影響,工作人員在接近幼崽時會穿戴塗有大熊貓尿液或糞便氣味的僞裝服,以保持幼崽的野性。待幼崽滿一周歲後,母幼會被轉移到面積更大、自然環境更複雜的野化圈舍環境中進行培訓,目的是讓野化個體能夠在野外艱苦的環境條件下存活下來。”談到“母獸帶崽”的創新思路,張和民介紹。

同年8月,雄性大熊貓淘淘在核桃坪基地野化培訓圈出生後,一直跟随母親草草學習生存本領。2012年10月,作為全球首隻在野化培訓場出生的大熊貓,淘淘被植入身份識别芯片,并攜帶GPS項圈等裝備奔向野外獨自求生。吸取之前祥祥的經驗與教訓,淘淘的放歸地選擇在種群密度極低的石棉縣栗子坪,而并非之前野生大熊貓種群密度較高的卧龍,以減小種内競争帶來的放歸壓力。

放歸後,淘淘成功地在野生種群栖息地獲得一席之地,兩次回捕體檢都顯示狀況良好,紅外攝像機拍攝的畫面也證實,它已成功地适應野外生存環境。淘淘的成功野化放歸具有裡程碑意義。由于圈養大熊貓的野化培訓尚處于探索階段,幾乎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熊貓中心通過改進GPS項圈功能和飼養管理模式,解決了野外監測、受訓個體飼養管理等一系列技術瓶頸。

考慮到雌性大熊貓是潛在的繁殖資源,更容易被野生種群接納,2013年至2015年,大熊貓張想、雪雪和華姣被陸續放歸,進一步為“母獸帶崽”這一野化培訓方法和放歸後的監測研究積累了經驗。2016年,我國首次同時放歸2隻雌性大熊貓——華妍和張夢奔赴栗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破解野生大熊貓小種群生存危機

盡管經過“熊貓人”的多年潛心研究和真情付出,我國大熊貓保護事業取得顯著成效,但大熊貓的野外生存境況仍不容樂觀。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影響的加劇,造成大熊貓栖息地萎縮和碎片化,将野生大熊貓割裂成33個孤立種群,其中種群數量小于30隻的有22個,還有小于10隻的局域種群18個。“基因交流阻斷和近親繁殖,會使野生種群的基因多樣性大大喪失,從而導緻滅絕風險,野生大熊貓面臨種群能否繁衍和存續的危機考驗。”熊貓中心野化放歸新一代學術帶頭人李德生指出。

三隻大熊貓将野化放歸(探索野生大熊貓種群複壯之路)3

工作人員給喬喬幼崽檢查身體。李傳有攝/光明圖片

2021年10月,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宣布,大熊貓國家公園等首批五個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的首要任務是解除野生大熊貓的生存危機,實現野外種群的穩定繁衍。

業界專家通過論證發現,複壯大熊貓野外種群的模式分為幾種:第一種是通過野化放歸補充野外個體,增加遺傳多樣性,避免出現近親繁殖的情況;第二種是修複小種群和大種群之間的栖息地,讓野外種群之間自然交流;第三種是在确認小種群無法繁育的情況下,通過人為幹預将小種群搬到大種群中去。顯然,就目前的經驗和調查結果來看,野化放歸最行之有效。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推動下,2017年,大熊貓八喜和映雪也加入栗子坪大家庭中。随着項目的開展,大熊貓野化放歸的關鍵技術體系逐漸形成,放歸工作從栗子坪所在的小相嶺山系擴大到岷山山系。2018年,大熊貓琴心和小核桃被放歸至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栗子坪一樣,這裡也是野生大熊貓種群密度小、滅絕風險高的地帶。此外,還綜合考慮了當地的适宜栖息地面積、主食竹生物量、放歸大熊貓遺傳背景等多方面因素。

來自熊貓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3年開展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工作以來,該中心先後成功野化并放歸包括淘淘在内的11隻圈養大熊貓,存活9隻,存活率達81.8%。其中,7隻大熊貓成功融入有滅絕風險的小相嶺山系野生種群,2隻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種群,為深入開展大熊貓野生局域小種群複壯奠定了基礎,對其他大型哺乳動物的野化放歸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該項目在2019年榮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第十屆梁希林業科技進步一等獎,并入選“2019年度中國生态環境十大科技進展”。

截至目前,在熊貓中心放歸的大熊貓中,有1雄4雌共5隻已滿5歲,處于可以繁殖的壯年階段。但要獲得野化放歸大熊貓有後代的明确證據,還需要耐心和運氣。“隻有當圈養大熊貓的基因真正融入野生種群,占有一席之地,不易丢失,能夠傳承下去,才能真正起到增加野生種群遺傳多樣性、提升野生種群生存能力的作用。”李德生強調。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4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寵物资讯推荐

热门寵物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