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場所是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最佳課堂
近年來,自然教育在中國受到廣泛關注,自然教育實踐在各地蓬勃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的全新業态。但是,對自然教育的學術研究仍十分缺乏,其理論方法體系的模糊和不完善也對推動自然教育的實踐形成了一定的方法、規範上的制約。本文試圖分析和探讨自然教育的起源和當今發展特點,剖析自然教育的概念與内涵,回顧自然教育的發展曆程和研究進展,以期為推動行業健康規範發展提供指引。
自然教育起源自然教育,因尚未形成明确的學科和專業體系,并沒有任何清晰、系統的資料、文獻可以證明其理論和方法的曆史淵源。但是,我們可以從很多相關理論方法體系中找到自然教育緣起的痕迹,它們雖然在發展中并沒有最終導入到自然教育這一概念和行業形态的具體形成,但從理論内涵和實踐方法上,都對今日自然教育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和借鑒價值。
自然主義教育是西方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理論,代表人物包括誇美紐斯、盧梭、裴斯泰洛齊、赫爾巴特、第斯多惠、福祿培爾、杜威、蒙台梭利等。其中盧梭對後世教育理念的影響最為深遠,他在《愛彌兒》中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為自然人,并号召兒童教育回歸自然、認識自然、感受自然。中國古代先哲認為一切源于自然,自然是萬有之源。“自然”一詞最早始于老子,莊子沿用,後經王充、王弼之發展,到郭象鼎盛,一直延續至今。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智者先賢都強調教育應遵循“自然之道”。西方更側重以人作為主體,順應人的自然天性;而東方更秉持将自然作為主體,從自然的規則中領悟經世緻用的方法。這些樸素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念,強調了教育的“人性化”本源和道法自然的客觀路徑,在今天的自然教育中依然是很重要的基本原則和行業特點。
博物學教育為當代自然教育的興起奠定了重要的科學和社會基礎。博物學是建立在人類對自然好奇的基礎上,主動去探究自然、認識自然、理解自然而形成的學科。它對當下自然教育行業發展的影響不同于自然主義教育的理念,并不過多強調自然抽象的概念、意義和價值,而更多專注于用科學的方法去認識和理解自然,也因此為今天的自然教育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學基礎,是自然教育之所以能稱其為“教育”非常重要的理論和方法基礎。
環境教育以其強烈的解決現實環境問題為導向的學科特點,為當下自然教育的發展注入了重要的價值導向和方法引領。環境教育具有鮮明的行動和問題導向,并強調從價值觀層面對人的深層影響,對豐富和完善當下自然教育行業的内涵和形式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更多從業者能夠在感性的情感角度、理性的科學角度之外進一步去思考和踐行自然教育如何通過社會化和公衆參與的路徑真正為自然環境的保護、改善及未來的持續發展做些什麼。
自然主義教育、博物學和環境教育分别從基本原則、形式和方法,以及價值導向和路徑引領上為當下自然教育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也為我們進一步梳理和總結自然教育的概念與内涵提供了啟發。
小學員們在作自然筆記
自然教育概念辨析要理解什麼是自然教育,首先必須理解“自然”二字的含義。古今中外,不同學者對自然教育中“自然”的含義有諸多不同解讀,如亞裡士多德認為自然是“運動和變化的本原”,高爾吉亞主張自然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物及其秩序”,海德格爾将“自然”定義為“生長、湧現,帶着一種強烈的生命力”。西方自然主義教育家大體上将“自然”看作是人的天性。就目前自然教育實踐中的“自然”而言,主要包含2層含義:一是自然的客觀屬性,即自然生态系統或自然界(外在自然);二是自然的主觀屬性,即人的天性以及人對萬事萬物的理解和行為(内在自然)。
通過深入挖掘自然教育的起源和深化對“自然”含義的分析可以發現,自然教育的興起和發展與我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有着極大關系。然而,對“自然教育”的概念,目前尚未有統一的界定。我們從目前對自然教育的廣泛讨論中可以發現,自然教育具有以下特征:注重自然體驗,即自然教育不是坐而論道,不是課堂搬家,一定要走出戶外、走進自然,親自體驗、親身感受;強調向自然學習,汲取自然智慧,教育的方式是引導的、啟發的、生成性的,不是灌輸的、設計的、替代性的;開展自然教育旨在改善人與自然關系,激發尊重自然并保護自然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
綜合前文對自然教育淵源的追溯和分析,結合中國當下自然教育行業的現狀,本文認為自然教育的定義可以概括為: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以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為核心,以參與體驗為主要方式,引導人們認知和欣賞自然、理解和認同自然、尊重并保護自然,最終達到實現人的自我發展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目的的教育。
自然教育與科普教育的區别在實踐中,許多人把自然教育當成是關于自然科學方面的科普教育(以下簡稱“自然科普”)。實際上,二者之間存在着明顯差異。
從主要目的來看,自然科普目的是提升公衆科學素養,因而也往往被看作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而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實現人的自我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從組織機構來看,自然科普一般由專業的、經授權的機構來組織實施,包括政府部門、科技館、博物館、科普基地等,活動經費一般由政府撥款或企業、基金會、社會組織等捐贈;而自然教育是新興事物,政府尚未設置專門的行政管理和工作機構,除少量自然保護地、自然公園、城市公園外,大部分自然教育活動目前還是由企業或民間組織來開展實施,活動經費以自籌或捐贈為主,較少有财政撥款。
從實施過程上來看,自然科普往往是将自然環境相關的科學知識從傳播者導入接受者的單向傳播過程,主體、客體和受衆有着明顯的角色區别;自然教育則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大自然就是老師,天地曠野就是課堂,“老師”的自我定位是教育活動中的引導者和看護者,他們與學生一起感受、一起成長,共同實現自我,教師、學生乃至自然萬物和諧一體、彼此相融。
從知識需求來看,自然科普需要以大量的科學知識為載體,使公衆形成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自然教育則不需要以特别深奧的專業知識為背景,從業者更強調要儲備相關領域基礎類知識,一次農耕體驗、一場自然遊戲、一次森林之旅,都是一次自然教育的過程。
自然導師正在給學員講解
自然教育的内涵在分析自然教育的定義及其與其他相近概念比較的基礎上,可以從4個角度進一步挖掘自然教育的内涵:
第一,自然教育的終極目标。自然教育是人們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理解自然的有效方法,是建設生态文明、踐行生态文明的基礎,也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就現實目标而言,自然教育是為了讓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走進自然、學習自然,站在自然與人類共同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而就人的自我發展而言,人性需要在自然的召喚和建構中展開,唯有在自然中人才是天地間真正的生命體。自然教育以人的生命的自然為起點,旨在揭開被書本禁锢、被課堂幽閉的層層“帷幔”,重新激發人尤其是青少年對自然與世界的熱情與好奇心。按照盧梭的說法,它的最終目标并不是培養純粹的自然人,也不是把自然人培養成社會人,而是從自然人走向更高階段的自然人。
第二,自然教育的核心原則。當前生态環境的不斷惡化、自然資源的日益匮乏、全球氣候的加速變暖,其根本原因在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為此,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建立人與自然的聯結。自然教育關注的核心在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就是創造一種和諧的、互利共生的、能永續發展的相互關系,這種關系既包括人對自然界的各種客觀規律的尊重、學習、領悟和應用,也包括在自然教育的方法上對人自身的認知、學習方法、相處、社交方式等天性的順勢引導。在這樣的原則指導下,自然教育應該基于自然環境而非人為構造,隻有堅持這樣的原則,才可能通過具體的形式和方法實現其最終的目标。
第三,自然教育的主要形式。自然教育是基于各種自然科學知識或博物學的知識和認知方法,通過具備體驗性、參與性的主動學習方式來開展的一種教育。自然教育涉及科學、藝術、數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學科視角和方法,融合自然觀察、自然體驗、自然筆記、自然遊戲等多種形式,強調學習者的自主思維、參與式學習和包括調查、研究、團隊合作、思辨、設計等各種形式的學習實踐。這種參與和體驗,不是把自然當作一幅幅賞心悅目的幻燈風景,不是把身體當成消極的器官性存在,不是讓“看”和“聽”淪為一種旁觀,而是要充分調動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打開與世界之間的全部通道,讓我們的手、腳、眼睛、耳朵、鼻子,整個身體都與自然相交融。帶着體驗的目的去開展自然教育,人與自然之間沒有關于知識的阻隔,我們對自然更多的是源自生命的“感受”,而非“知識”的儲藏。
第四,自然教育的價值導向。自然教育既着重對人的情感的引導和認知的提升,更強調對學習者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影響。自然教育希望重建人與自然的聯結,引導人們重新關注自然、欣賞自然、理解自然,更重要的是意圖在價值觀層面真正影響人的觀念,并且激發其行動意願。這種意願可以是從自身的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可以發生改變的小事情做起,也可以借助社會提供的公衆可參與的公益和自然保護活動平台,以志願者的身份,通過公民科學家、公衆宣傳、保護實踐等形式,參與到自然保護的具體工作中來。自然教育在價值導向和路徑上将改善人與自然關系作為其方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使得自然教育區别于單純的自然體驗、觀察等活動形式,真正體現出其對于個人的人和對于整體的社會,甚至對于所處的時代多個維度上的綜合而全面的意義。
四川省綿陽市開展自然教育活動
自然教育的相關實踐自然教育相關實踐在英國、德國、北美、日本等國家起步較早,發展已相對成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管理、人才培養、項目設計和運營體系。
美國各州現已有3000個戶外自然教育中心,全國幾乎所有的博物館、國家公園、森林、濕地等場所都承擔着對中小學生的自然教育任務,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源于19世紀30年代的露營教育、強調關注自然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保育教育、美國農業部發起的鄉村教育、鼓勵實踐中學習的“做中學”哲學、強調思考人地關系的資源管理教育等。英國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利用自然和曆史資源的田野學習、基于自然的學習共同體森林學校。荷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兒童農場。丹麥最有代表性的是森林幼兒園。日本目前大約有3700多個自然教育機構,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以體驗為主的自然學校、以教學為主的修學旅行、以環保為主的社區教育中心等。澳大利亞比較有代表性的如以培養環境實踐能力為目标的可持續學校。韓國比較有代表性的如以療養、福祉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休養、森林療養。
中國香港特别行政區、台灣省從20世紀90年代起依托自然公園、郊野公園等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管理運營體系。而在中國其他地區,自然教育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21世紀初,一些公益組織和社會機構,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開始探索開展自然教育。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自然之友、阿裡巴巴公益基金會、根與芽、地球村等組織在各地開展了大量各具特色的自然教育項目,越來越受到行業内外關注。與此同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相關項目和案例也陸續被引入中國,“自然教育”“自然學校”等概念開始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個部委頒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基地要有針對性地開發自然類等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2019年4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了《關于充分發揮各類自然保護地社會功能 大力開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着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自然教育體系,這也是第一個國家政府機構部署全國自然教育的文件。如今,中國自然教育呈現蓬勃發展的局面,從事自然教育的機構快速增長,旅遊、教育、戶外拓展、健身、營地等行業紛紛湧入,期望借助自然教育蓬勃發展的态勢,為這些傳統行業轉型發展注入新活力。
自然教育的未來展望從理論研究方面來看,相比于歐美、日韓等國家長期的自然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中國的自然教育整體還處于初創發展階段,自然教育的理論研究嚴重不足。盡管近年來不少學者開始探讨自然教育的源流、概念和内涵,但學界并沒有對自然教育概念形成一緻的共識,也沒有厘清自然教育與自然主義教育、環境教育的區别,甚至部分學者認為自然教育就是環境教育的一種,一定程度影響了自然教育事業的發展。自然教育未來勢必會發展成為一個涉及教育、心理、健康、藝術、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跨行業的新興交叉學科,這要求理論界必須加強專業知識儲備和理論基礎研究,及時總結自然教育實踐中的經驗方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教育理論體系。特别是進一步加強自然教育的發展規律、關鍵領域和重大問題研究,明确行業發展的戰略框架、發展目标、核心策略、功能定位和重點領域,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自然教育實踐的健康發展。
從行業實踐上看,從民間發起、自民間開始繁榮是中國自然教育行業發展的獨特性,而如何實現行業從繁榮起步到規範穩定,推動我國自然教育行業走向理性、規範發展之路,則是當前自然教育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目前,中國自然教育發展快而不穩,存在缺乏立法與規範、專業機構規模小、專業人才不足等現實問題。尤其是在人才建設方面,高端研究型專業人才極度缺乏,一般從業人員也大都缺乏專業基礎和教育背景,部分自然教育機構探索建立自己的人才培訓體系,但不成規模。為此,必須加強規範制定的頂層設計,大力推進自然教育行業标準、指南、規範等制定,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布局,完善教育培訓體系。同時,積極鼓勵多元化的社會參與,充分調動各有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的積極性,形成政府支持、社會廣泛參與、行業自律規範、資源共享的自然教育發展新格局。(作者 林昆侖 雍怡 編輯 王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