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長恨歌》千古名句寫盡了款款深情故事,令人感動不已。連理樹又喚作相思樹、夫妻樹、生死樹,象征着忠貞不渝,是我國傳統愛情觀的具象化體現。
在廣州南沙黃閣著名的古村蓮溪村,
也有這樣神奇的連理樹:
昔日曾各自安好、彼此獨立,
卻因為大自然的微妙機緣,
最終變得枝葉交纏、不離不棄,
并形成了一個小小的龍門。
兩百多年過去了,
這兩棵樹見證過凄美的愛情故事、
滄海桑田的變遷、民俗文化的傳承。
如今,舊時的荒野之地
變成喧嚣的村落中心。
村中主幹道繞樹而過,
小心地守護着這方水土的安甯,
也表達着淳樸村民對愛情的緻敬。
歲月流轉,紅顔白首,
不滅的是人們對美好情感的向往。
古樹名片
細葉榕
别名:正榕,山榕,雀屎榕及千根樹。
類型:三級古樹,估測樹齡270年,樹高15米,胸圍900厘米,平均冠幅25米,東西冠幅26米,南北冠幅24米。樹木奇特性狀:兩樹主幹相依,呈龍門洞形态。
位于南沙區黃閣鎮蓮溪村村委會機械廠前。
枝合葉交遮纏出龍門洞
“堂前好雙樹,枝合葉交遮。”
沿着麒龍西路,再轉入丹桂路,
行至黃閣鎮蓮溪村機械廠前,
便能看到道路中間
突然閃現一棵碩大的細葉榕,
樹葉郁郁蔥蔥,如同一把大傘——
這便是黃閣遠近聞名的連理樹了。
連理樹由兩棵細葉榕枝幹
交錯地攀附在一起生長而成。
在兩米左右的高度,
兩樹的主枝幹連為一體,
如同兩個人伸開雙手互相擁抱,
難離難舍,相依為命。
在枝幹下,一個碩大的龍門洞形成,
可以輕松并排通過兩名成年人。
“這棵樹已有273年曆史了。”據黃閣鎮建設辦麥浩鈞介紹,兩樹原本相距兩米,枝錯于上,互擁互抱,非常親密,最終形成了一個龍門洞。
連理樹又叫作相思樹、夫妻樹、生死樹,是在特殊條件下才長成的,在自然界比較罕見。相鄰的兩棵樹一直在不斷地生長,在風力的作用下,枝杈會不時相交,摩擦。經過較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樹皮被磨破而露出形成層。風停後,相交之處的形成層産生新細胞,愈合漸漸長在一起,就成了連理枝。同時,相鄰樹木的根并行生長,由于直徑逐漸加粗而相互擠壓,最後根的表皮破裂,愈合,長在一起就形成了連理根。
樹下一段古相思無盡處
連理樹的故事始見于《搜神記》。戰國時宋康王奪了韓憑的妻子,韓憑夫婦殉情。康王大怒,禁止韓憑夫妻合葬,故意使兩墳隔一段距離,彼此相望。結果,“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兩墳之間長出一棵繁茂的大梓樹将其連為一體。墳不能合,遂以樹合,人們便稱此種合抱連理樹為“相思樹”,比喻夫妻之間堅貞不屈的純潔愛情。
蓮溪村這棵連理樹有什麼故事呢?
村中老人查閱村委資料
也無法查找到該樹的資料,
隻知此樹很久以前就存在于此。
在村民的口口相傳中,
連理樹也見證過一段
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
“我80年前親眼目睹過故事記載。80年歲月轉瞬即逝,這個故事脈絡卻越來越清晰。今天我第一次把它完整地講下來,希望這段故事流傳下去。”91歲的秋叔麥耀秋是村裡唯一清楚連理樹故事的長者,雖然已經腿腳不靈便了,但他依然喜歡不時到古樹旁的天後廟轉一轉。
80年前,連理樹所處之地非常荒僻,附近唯一的建築是一座天後廟,往外就是延綿的稻田果園。于是,這裡便成了兒童放牛的好去處。
秋叔自小就在村頭放牛。有一天,他無意間在連理樹附近的荔枝林發現了一塊破碎倒地的石碑,“石碑雕刻于乾隆年間,碎成了三五塊,上書‘連理樹之故事’。當時我年紀小,很多字看不懂。随着年齡的增長,到了十幾歲,認識的字越來越多,終于讓我拼湊起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秋叔講道,原來,在兩百多年前,連理樹還是兩棵單獨的大榕樹,相隔兩米。旁邊的天後古廟是當時的廣東四大名廟之一,香火鼎盛。據《黃閣天後廟傳奇》記錄,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三是天後誕,民間會做大戲、舉辦賀誕來紀念。附近村民紛紛來趕廟會,大榕樹下攤檔林立,小吃、工藝品琳琅滿目,男女老少圍觀雜耍賣藝,現場人山人海。
這一年,附近村落一名妙齡少女來趕廟會。她的容貌姣好動人,一露面就被流氓地痞盯上了。趁着夜色,地痞将少女拉到旁邊的荔枝林欲行不軌,少女大聲呼救。就在緊急關頭,武術世家弟子張少俠留意到倆人拉扯,尾随而至,見狀立即上前,将地痞三拳兩腳打翻在地,解救了少女。地痞看無法得逞,離開前憤憤然留下一句:“走着瞧!”
由于天色昏暗、場面混亂,少女沒看清恩人的容貌,也忘記問恩人的姓名,隻記得恩人耳邊有顆拇指頭大小的痣。
一年時間匆匆而過。這一年間,少女在尋覓恩人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将芳心寄托在了恩人身上。
第二年天後誕,少女早早來到天後古廟前尋覓,卻遍尋不得。正黯然神傷時,她突然見到了熟悉的“耳邊痣”,一時忘記了少女的矜持,上前拉住張少俠的手說:“恩人恩人,多謝你去年救我。我終于找到你了。我好難忘記你,如蒙不棄,我願意将餘生托付!”兩人來到大榕樹前互訴衷腸,漸漸兩廂有意。
沒想到,地痞也在尋找青年,打算報複。見兩人相談甚歡,不由得怒從心起。他悄悄拿了一塊石頭靠近青年,狠狠拍下去。青年當場倒地不起。少女大驚失色,放聲呼救。附近村民紛紛趕來,報官的報官,請大夫的請大夫。但青年最終不治身亡,地痞也趁亂逃走,不知所終。少女見如此變故,一時想不開,趁夜深來到青年倒地的大榕樹下,也跟着去了。
“最初這兩棵樹并沒有長在一起,相隔不遠不近,各自安好。但在少女去世後,僅僅過去了兩三年,這兩棵樹就枝葉交纏,生長在一起,成了連理樹。”
伴随着秋叔的講述,
一陣微風吹過,
樹葉沙沙作響,
如同情侶低聲細語、互訴衷腸。
樹前趕廟會 聽戲看雜耍
秋叔記得,小時候天後古廟舊址很熱鬧,每日村民絡繹不絕,而連理樹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感情的向往:“經常看到新婚夫婦在天後古廟祈福完之後,會到連理樹前走一走,祈禱感情美滿幸福。”
後來,原來的天後古廟被拆除,直到上世紀90年代重建,期間連理樹和另一棵月桂樹成了村民的寄托:“大家喜歡這兩棵樹,于是會經常到這裡來走一走,為家人祈福,期待平安。”
秋叔說,從前男女婚戀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極少自由戀愛:“不然,舊時連理樹上一定挂滿了祈福許願的彩帶吧。”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開始有少數外出遊學、打工的青年男女在樹上挂彩帶祈求愛情。秋叔說:“或許等這個故事流傳開來的時候,樹上也會彩帶飄飄的。”
讓秋叔記憶最深刻的還數小時候參加天後誕看大戲的情景。“天後廟前、月桂樹旁搭起大戲棚,連唱五天四夜粵劇。來的都是廣東名班:龍鳳大劇團、日月星、飛凡響大劇團……這些劇團的名角都來這裡唱過戲。”像《黃飛虎反五關》這樣的戲最為朗朗上口,演出次數多,往往台上一開嗓,下面也跟着咿咿呀呀唱起來:“長征老父未歸旋,身是女兒不能随征戰!”
以前,男女是分開看戲的。大戲棚的座位分成三種,兩側是男棚和女棚,免費觀看。中間的座位則是“對号座”,需要捐資捐物來購買。名流鄉紳早早會将中心位置預訂下來。一張床那麼大的位置能擺四個座位,需要50斤谷物。“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可以磨35斤大米,是一個人一個多月的口糧了!”當時秋叔十四五歲,已經在一個糧油店打工了。有一年因為幹活賣力,還被老闆請去坐“對号座”。他說:“特别開心”。
連理樹前的雜耍、小食攤,也是秋叔喜歡流連的地方。看雜耍的人太多,裡三層外三層,有些為了看得清楚,還爬到樹上。
這份繁華一直傳承至今。現在,連理樹所處的位置依然是蓮溪村最熱鬧的一片區域。一個永久大戲台替代了過去臨時搭建的戲棚;幾十年前破敗的石碑早已不知所終;以前的荔枝園變成了蓮溪小學和重建後的天後廟。采訪時,正值放學、下班的時間,兒童嬉笑聲、電動車轟鳴聲不時傳來,結束勞作的村民坐在附近大榕樹石凳上歇腳聊天。連理樹旁熙熙攘攘,一派熱鬧景象。
村民修路 繞樹而過
在黃閣鎮蓮溪村,
愛護古樹已蔚然成風。
記者看到,
連理樹位于道路中間。
一條道路延伸至連理樹前,
馬上一分為二,
将連理樹包圍在中心。
“這是道路為連理樹拐彎,繞樹而過。現在一側道路所占位置曾是村裡的自留菜地,村民自發讓出菜田來修路,以便讓古樹繼續在原地生長。”村民麥澤文告訴記者,2004年丹桂路拓寬,當時施工方提出,按照線路規劃需要将樹移走。沒想到,這一提議立即遭到了村委及全體村民的反對,并紛紛提出解決辦法:“我們可以騰出自留地。”
“現在,為确保古樹健康,巡查、養護、專家會診等措施會多舉并行。”黃閣鎮建設辦麥浩鈞告訴記者,目前黃閣鎮有107棵古樹,連理樹是其中一棵。所有古樹都會定期進行村、鎮、區、市四級巡查,市民也會自發巡查,發現問題立即反饋。每棵古樹都會定期進行健康檢測,建立台賬,巡查時會對照上次記錄進行比對,同時每年兩次對古樹進行定期養護。一旦發現古樹出現生長異常或病蟲害,有關部門也會及時邀請專家進行會診。“目前連理樹生長狀況良好,每年都會萌發很多新葉子,越長越茂盛。”
記者手記
擎天枝丫指引回家路
在黃閣,古樹随時可見,随便走走便可見一株參天古木,立在房前屋後,不算是什麼稀罕物。就在記者采訪時,村民就指着一棵月桂樹說:村裡古樹很多,看,那棵也是。
古往今來,村裡的人多了,路寬了,樓高了,但一棵棵古樹還是原來的樣子,灑落綠茵,見證着時代的變遷,述說着村莊的故事。村民也發自内心地熱愛古樹,甚至願意将種好的菜田讓出來,給古樹留下一片栖息之地。
古樹參天,成了村裡的地标,擎天的枝丫指引着回家的路——往往,歸來的遊子看見古樹,就知道快到家了。在村民心中,古樹就是根與魂,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思念。留下古樹,就是留住了鄉愁。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耿旭靜、董業衡 通訊員:湯東君、史欣、南宣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傑 實習生:潘若帆
來源: 廣州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