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七夕,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節日,被人們視作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來自于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兩者都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
在這個屬于愛情與非遺的日子裡,我們聚焦一批關注南昌非遺實踐的傳承人夫妻,他們中有飛線穿針的刺繡高手,有手繪瓷闆畫的畫家,也有傳承古老糖畫糖人技藝的青年,他們不僅擇一事終老,也愛一人白頭,讓古老非遺在當代社會獲得了新的活力。深度融入生活的非遺,讓我們感到“習以為常”的同時,也時刻帶來曆久彌新的感動。(南昌日報記者 徐蕾 劉文君 盧夢夢 萬敏 林潇)
一針一線 織就幸福畫卷
一家人共同創作
在南昌滕王閣仿古街,有一家遠近聞名的“江南繡業”,老闆是一對“刺繡夫妻”,家中傳承四代,并培養了近萬名學生。
纖細的繡花針在織網上穿梭,兩朵鮮豔的牡丹呼之欲出。記者走進“江南繡業”,看到陶衛華正在繡制一幅2米長的刺繡作品,陶衛華的丈夫周建華向記者介紹:“這種是贛繡創新的‘攝影繡’,繡出來的作品像照片一樣逼真,卻又比照片絢爛。”
陶衛華和周建華祖籍江西省蓮花縣,兩家祖祖輩輩都從事刺繡行業。“蓮花縣就那麼大,從事刺繡的人就那麼多,所以我們從小就認識。”陶衛華說。“當時就覺得衛華刺繡的樣子,真好看!”周建華有點羞澀地說道。
時間一長,愛情的萌芽悄悄生長,之後他們順利成了家。
2000年,由于不甘家裡絕活失傳,夫妻倆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要創業,把祖傳的刺繡傳承和發揚下去。”2001年,帶着希望和夢想,陶衛華夫婦倆從家鄉來到南昌,在榕門路開了家刺繡專賣店,一邊經營一邊潛心研究。2008年,在中國手工藝精品大賽中,他們選送的素描肖像作品獲得了國家級金獎;2010年,他們的作品成功入選上海世博會,夫婦倆也兩次應邀進入世博園為中外賓朋表演贛繡技藝;2013年作品《水韻江南》又再次獲深圳文博會銅獎。
“在技法上,我們自創了‘攝影繡’‘打子潑墨繡’‘飛白篆刻繡’。”周建華表示,“攝影繡”對光影關系、色彩過渡要求很高。“飛白篆刻繡”要運用多種針法結合,有直針、接針、虛實針、撚針、交叉針等。通過深淺變化的色系,粗細不一的絲線,篆刻的破殘、金石紋的肌理感及用力的大小,呈現出圖紋的虛實變化,藝術美感強烈。
為深入推進贛繡這一非遺項目的發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陶衛華夫妻在老年大學、高校、社區等地開設了贛繡興趣班。此外,每周六下午3時至5時,陶衛華夫妻還會在店裡開設公益課,對傳統手工藝(女紅)的曆史、特點和發展傳承情況進行講解,手把手帶領市民體驗贛繡的手法和技巧。“女兒大學畢業後,也在學刺繡,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陶衛華說,“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贛繡,實現贛繡藝術的新突破。”
由木生情 用愛雕刻時光
徐忠華與妻子萬秋英
他,是從小學習雕刻,來南昌拜師學藝的木雕藝人;她,是木雕技藝的愛好者。兩人邂逅在美麗的英雄城,由木生情,因雕結緣,演繹了一段甜蜜而動人的愛情故事。
徐忠華是上饒市廣豐人,高中畢業後一直在老家學習木雕工藝品雕刻,他好學且有上進心,僅用了兩年的學習時間就掌握了木雕技藝,雕刻作品在當地出售。
1997年,随着木雕技藝的不斷精進,徐忠華産生了開闊眼界、外出學習的念頭。他來到南昌,也就在這裡遇到了他為之心動的女孩——他的妻子萬秋英。
“那天我來到位于榕門路的一家古玩店,看到一個女孩正跟着古玩師傅在認真仔細地修複木雕上的裂痕。”回憶起當年的情形,徐忠華仍曆曆在目,“我當時就在想,做木雕的女孩子很少,她很特别。”
從怎樣選擇木料,怎樣做防黴處理,到怎樣構思創意,選擇何種雕具,雕刻的先後步驟等,圍繞着木雕,徐忠華和萬秋英似乎有談不完的話題,愉悅的交流之間,一種情愫在兩人之間蔓延開來。對木雕有着同樣愛好的兩人在溝通交流中逐漸産生了好感,很快便确定了戀愛關系。
為了提高木雕雕刻技藝,1999年,徐忠華和萬秋英萌生了去“中國木雕之城”福建莆田向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學習的想法。“當時南昌的木雕技藝還隻是樟木平面雕刻,而福建的技藝已經是立體雕、透空雕、高浮雕、薄意雕。”徐忠華說。
在福建,徐忠華和萬秋英受到多位工藝名師的指導,他們練就了紮實的雕刻技藝本領,形成了鮮明的創作風格,也在這時,相愛的兩人終于如願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取經”學成後,2006年徐忠華、萬秋英夫妻倆回到南昌,創建了“奇木閣”木雕工作室。徐忠華、萬秋英夫妻的作品在極盡可能保留原料原型基礎上,佐以精細雕琢,使得作品既有拙樸粗犷之風,又具細膩精巧之匠心。
走進“奇木閣”木雕工作室,一件件制作精美、造型各異、形象逼真的木雕作品映入眼簾。據徐忠華介紹,制作木雕分選材、構思、畫形、打胚、精雕、抛光六個步驟,要做出一件好的木雕或根雕作品很不容易,整個過程都需傾注大量心血。“一件作品,我負責選材、構思、畫形、打胚,我的妻子則負責精雕、抛光部分。我們對每一件作品都會進行讨論,怎麼做才能更精美。根據作品的複雜程度,一件作品出爐短則需要幾日,長則需要幾年。”徐忠華說。
近年來,徐忠華先後獲得了“洪城技師”等榮譽稱号,創作的多幅木雕作品榮獲國内各項大獎。作為一名手工木雕師,徐忠華還緻力于木雕技藝傳承。為使木雕人才不斷層,徐忠華把20多年來的木雕技藝毫無保留地傳給年輕一代。在他的指導下,他的多名徒弟在家具行業從事木雕工作。
以糖為媒 傳承甜蜜味道
熊傳發與妻子王莉
在新建區溪霞鎮,熊傳發和王莉是一對“甜蜜夫婦”,他們因糖相知、相遇、相守,小夫妻倆一個畫糖畫,一個吹糖人,靠着自己手上的“絕活兒”,把一鍋糖漿變幻成多姿的作品,讓世人感受非遺技藝帶來的甜蜜。
妻子王莉,是新建區溪霞糖畫第四代傳承人。她以勺為筆、用糖作墨,在石闆上勾勾畫畫,龍、鳳、蝴蝶、鯉魚等一個個可愛的糖畫作品就栩栩如生地出現了。
王莉的丈夫熊傳發,是新建區溪霞吹糖人第四代傳承人。隻見他将一小塊糖稀放在手心壓扁,捏出空心形狀,然後快速扯出一根管子,接着鼓起腮幫子,一邊吹一邊捏,不一會兒,一隻逼真可愛的小老鼠就做好了。“我們主要是做一些小朋友們喜歡的動物形象,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他們了解非遺。”熊傳發說。
一個開朗直爽,一個内斂随和,這是熊傳發和王莉給人的第一印象。兩人性格不同卻默契十足。王莉是個地地道道的“川妹子”,她初見熊傳發,是在四川德陽的一場廟會上。“當時我們倆的攤子挨着,雖然技藝和手法不太一樣,但都是和糖有關的手藝,共同話題就多一些。”廟會結束後,兩個年輕人互相留下了聯系方式,熊傳發便回到了南昌。
回到南昌後的熊傳發一直在QQ上和王莉保持聯系,每當兩個人做出了新的作品,都會第一時間和對方分享。王莉說,“那幾年,我們倆有時候會約着一起到外地趕廟會,一起研究新的圖案,他吹出來的小動物,我能用糖畫畫出來,我畫出來的圖案,他也會嘗試着去吹。後來,話題就越來越多,關系也熱絡了起來。”
24歲那年,王莉從四川來到江西,成了一名“南昌媳婦”。“起初,家裡人也不同意,覺得離家太遠了。但我們倆感情很好,能和喜歡的人一起做喜歡的事情,我覺得很幸運。”在王莉看來,她和丈夫因為非遺相識相知,兩個人從事的技藝又都和糖有關,這是一種注定的緣分。
在熊傳發的眼裡,妻子王莉的手很巧。“她學東西比較快,豬豬俠、機器貓、小豬佩奇這些卡通動畫她都畫得像模像樣。我就學得慢一點,經常是我們倆看到一些有趣的圖案,她先學着畫,然後再來教我,讓我試着吹出來。”熊傳發告訴記者,結婚這幾年,夫妻倆經常在一起“切磋”手藝。王莉學會了吹糖人,熊傳發忙不過來的時候,妻子能很快幫他“頂上”。“我現在也在學畫糖畫,我們倆不忙的時候,她就一步一步地教我,我也能畫一些簡單的圖案了。”熊傳發開心地告訴記者,長期的耳濡目染,讓他們的兒子也對糖畫産生了興趣,每天晚上做完作業總要嘗試一番。
如今,夫妻倆除了參加商演和在景區擺攤之外,還會帶着工具走進學校,教學生們畫糖畫和吹糖人。“糖畫和糖人是幾代人的童年記憶,我們嘗試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融合剪紙技巧和現代造型元素,讓糖畫和糖人符合當下潮流,更立體美觀,不僅好吃還好看。不管以後有多麼艱難,我們都會堅持把這兩項非遺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看到我們溪霞的吹糖人和糖畫。”看着銅鍋裡熱氣騰騰的糖漿,熊傳發堅定地說。
白瓷言志 刻畫時代印迹
李鵬與妻子萬伊泓
在贛江西畔,有一個大隐隐于市的藝術之境——南昌瓷闆畫研究中心,這裡講述着南昌瓷闆畫的百年曆程,展示着南昌瓷闆畫的藝術成就,迎接着絡繹不絕的觀賞嘉賓。與人來人往的中央展廳不同,展廳旁的畫家工作室顯得特别安靜。工作室内,因瓷闆畫結緣的李鵬、萬伊泓夫婦倆也開始了全新一天的創作。
“早上一起上班、創作,晚上一起回家,每天24小時都在一起,這就是我們夫婦倆的日常。”萬伊泓平淡地叙述着自己的生活。談及兩人是何時相遇時,萬伊泓和李鵬幾乎同時脫口而出:“2012年11月14日。”
李鵬告訴記者,他一直記着這個特殊的日子,因為那是他人生的轉折點。“我是湖南人,在南昌讀完大學後就從事藝考培訓工作,2年後我發現自己内心還是向往着藝術,于是想要轉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朋友的引薦下來到了南昌瓷闆畫研究中心,當看到展廳裡的一幅幅作品時,我為之折服了,當即便愛上了瓷闆畫,也是在那天,我遇見了當時還是學徒的萬伊泓。”李鵬說着與萬伊泓相視一笑。“我記得他當時穿着件綠衣服,頭上戴着一頂黃色帽子,背上還背着幾幅作品,我印象非常深刻。”萬伊泓接過話題說。萬伊泓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于2012年2月進入南昌瓷闆畫研究中心。
萬伊泓和李鵬都是瓷闆畫傳承人鄒武的徒弟。“我們那時候當學徒挺苦的,李鵬每天完成學業後還去附近的餐館打工,這種精神很難得。他人品好,有才華,既勤奮又能幹,這是我最欣賞他的地方。”萬伊泓說。
2016年10月4日,李鵬、萬伊泓喜結連理。為紀念因瓷結緣的愛情,他們在婚禮現場舉辦了一場名為“泓畔湘石”的小型畫展,展出了自踏入瓷闆畫行業以來兩人的所有作品。婚禮特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瓷闆畫第六代傳承人馮傑先生作為證婚人,寓意兩人的愛情以瓷為鑒。
婚後,兩人共同的非遺傳承之樹結出碩果,萬伊泓的作品《喬布斯》獲“金鳳凰”創新産品設計大賽金獎,作品《父親》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李鵬的作品《大提琴》《聽·羽》分别獲2014年與2015年中國北京國際藝術品博覽會金獎……
李鵬和萬伊泓認為,瓷闆畫不止是國家級非遺和一個藝術門類,更是蘊涵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麗珍寶。為讓這一珍寶被更多人熟知,他們潛心鑽研、積極創新。他們想要賦予自己一個新的身份——以有着潔白、純淨、不朽品質的陶瓷為載體,以藝術家富含思想的創作為表達方式,做以瓷言志、以畫示情的“情感記錄者”,為情感畫像,為時代畫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