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體檢季,讀懂心電圖是個技術活。
心血管醫生能夠從中捕捉到很多信息,普通人自然隔行如隔山。
不過了解一些基本的心電圖常識和常見的心電圖檢查結果的意義,還是很有必要的,一來可以心中有數,二來可以摒除看到心電圖報告後的恐懼心理。
心電圖也有局限性
大家做完心電圖之後要取報告單,會看到上面一系列檢查結果。其實,心電圖的檢查結果需要結合具體的臨床症狀和其他檢查來判斷。如果沒有明顯症狀,對于大多數檢查結果不需要過于緊張。不過作為心血管病醫生要替患者多留個心眼,畢竟心電圖檢查一切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心髒疾病。
正常的心電圖,不見得就是真的正常,還需要結合症狀和其他體征的臨床狀況綜合判斷。
普通心電圖隻能描記兩三分鐘短時間内的心電活動,獲得的信息相對有限,不容易發現心電圖的動态變化。對于不少心血管疾病患者具有的間歇發作,緩解一段時間後又可恢複正常的特點,可能會漏診。
因此,如未能在症狀發作時做心電圖,醫生建議大家應用“24小時動态心電圖”,可長時間連續記錄,并編集分析人體心髒在活動和安靜狀态下的心電圖變化狀況,這樣更容易發現隐藏的異常。對于有基礎心髒病的患者,可能症狀并不明顯,但是心電圖卻出現了明顯的異常,這就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心電圖檢查時要注意什麼
1.檢查前不能飽飲、飽食、吃冷飲和抽煙。最好平靜休息20分鐘。2.檢查時要平躺,全身肌肉放松,平穩呼吸,保持安靜,切勿講話或移動體位。3.過去做過心電圖的,應把以往報告或記錄交給醫生。如正在服用洋地黃、鉀鹽、鈣類及抗心律失常藥物,一定告訴醫生。
常見心電圖報告有哪些
窦性心律:窦性是正常的,非窦性需警惕。
很多人看到窦性,認為是病名,這完全是誤解。人們正常的心髒搏動來源于心髒右心房上一個叫“窦房結”的特殊小結節,從這裡啟動的正常心跳都稱作是“窦性心律”。
窦性心律不齊:正常生理現象,無病理意義。
窦性心律不齊多見于健康兒童和年輕人。大多數健康人檢出窦性心律不齊屬于正常生理現象,隻要沒有其他症狀就不用治療,完全可以正常生活。
窦性心動過速:排除誘因,積極對症處理。
窦性心動過速,是指正常的窦性心律同時伴有心跳次數快于每分鐘100次。體檢時首先看看是不是過于緊張導緻的。可以嘗試讓自己休息保持安靜。如果幾分鐘後恢複如常,可以繼續觀察。如果出現持續性的心動過速,伴有明顯的不舒服症狀,建議盡早、就近就醫。
窦性心動過緩:如無明顯症狀,多數沒問題。
我們常把心率<60次/分稱作為窦性心動過緩。但對于運動員或長時間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心率常<60次/分,有的甚至<50次/分。如果沒有臨床症狀不用理會,一般問題不大。在伴有胸悶、乏力、頭暈等症狀時,考慮做一個動态心電圖,進一步檢查以确認有無隐藏的心血管疾病。
早搏:老年人多發,戒煙酒很重要。
早搏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指原先規則的心髒跳動之外,忽然呈現提早的心跳。健康人也有相當比例會出現早搏,但更多見于器質性心髒病。随着年齡增長,早搏比例逐步增加,約90%的老年人可呈現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飲酒、飲咖啡和茶,運動、情緒激動、甚至便秘等,都會增加早搏發生的比例。特别是有冠心病家族史和有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患者,出現早搏後,應當進一步檢測和試驗,以确診病情。
ST-T段改變:并不絕對等同于心髒病。
ST-T段改變是診斷心絞痛、心肌缺血的重要指标。但是,心電圖ST-T段改變并不等于患上冠心病。很多因素能夠引起ST-T段改變,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血鉀過低,藥物洋地黃影響,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神經系統疾病等。此外,情緒緊張、恐懼、空腹和女性經期所緻的交感神經張力增高,也可引起功能性ST-T的改變,因此需要進一步鑒别。
傳導阻滞:不一定都需要治療。
傳導阻滞是指心電從窦房結出來後,在傳導進程中遇到了阻礙。這一結果也需要充分考慮是否有其他明确的症狀,因為傳導阻滞也可能是生理性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白天安靜體檢時發現有傳導阻滞,活動後仍得不到改善,甚至加重,就要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