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産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2.《山海經》:是我國第一部描述山川、物産、風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神話傳說的大彙編。全書共十八篇,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為綱,記述了許多當地的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女娲補天》《後羿射日》《大禹治水》、《黃帝擒蚩尤》等神話傳說。
3.阿長,魯迅稱她為長媽媽,她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其中〈阿長與《山海經》〉是專門回憶和紀念她的。
二、詞語1.讀音
惶(huáng)急 粗拙(zhuō) 煩瑣 (suǒ )
絮說(xù) 懼憚(dàn) 瘡(chuāng)疤
憎惡(zēng wù) 保姆(mǔ)孤孀(shuāng)
驚駭(hài) 渴慕(kě mù) 模樣(mú)
針灸(jiǔ) 疏懶(lǎn) 震悚(sǒng )
哀悼(dào)诘(jié)問 霹靂(pī)
擄掠(lǔ lüè ) 擲東西(zhì)
2.詞語解釋
(1)面如土色:臉色跟土的顔色一樣,沒有血色。形容極端驚恐。
(2)深不可測:意思是深得無法測量,比喻對事物的情況捉摸不透。
(3)情有可原:按照情理,對出現的某種情況有可以原諒的地方。
(4)渴慕:非常思慕。
(5)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出其中的奧秘。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說出。
三、課文内容理解
1.本文是以“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展開的,全文可分為幾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紹長媽媽的身份及名字的來由。
第二部分(3—18),寫“我”對長媽媽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這種敬意消失的過程。
第三部分(19—29),寫“我”對長媽媽産生的“新的敬意”。
第四部分(30、31),抒發了“我”對長媽媽深沉的懷念之情。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記述作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的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唠叨、滿肚子麻煩禮節性格,對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版的《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位勞動婦女的真誠懷念。
3.文章介紹了阿長名稱由來的目的是什麼?
“阿長”姓什麼叫什麼,竟沒人知道,甚至連“阿長”這一稱呼也是借用在她之前的一個女工的稱呼。作者花這麼多的筆墨介紹“阿長”名稱的由來,是為了告訴我們“長媽媽”是一個出身低微,平凡普通,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不幸的勞動婦女。同時以寫名稱的由來開頭,還能使讀者對阿長有個總的印象,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4.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
(1)“長媽媽”名字的由來(略) (2)喜歡“切切察察”(略)
(3)她的睡相(詳) (4)元旦的古怪儀式(詳)
(5)教給我煩瑣的道理(略) (6)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詳)
(7)謀害“我”的隐鼠(略) (8)給“我”買來了《山海經》(詳,重點寫)
重點是寫她給“我”買來了《山海經》,因為這件事更能表達作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也能表現長媽媽對一個孩子真誠熱情的幫助和關愛。
5.從這些事件中,你看出“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
阿長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卻樂天安命;她沒有文化,粗俗、迷信,好事,但純樸善良,熱心幫助孩子,仁厚慈愛。
6.體會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的變化。思考: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作方法?
由開始讨厭、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的敬意、憎惡、新的敬意到結尾的感激懷念。
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在對比中刻畫了阿長的人物形象,突出作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懷念之情。
(欲揚先抑的寫法可以使文章有層次,收到跌宕起伏的藝術效果。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
7.“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隐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為什麼用“憎惡”“謀死”這樣的詞語?)
這裡大詞小用,誇張地體現了兒童心理,表達了“我”對阿長的不滿和憤怒。
8.當阿長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我”想“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 ”。所以這麼想,是因為阿長不識字,沒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經》是怎樣的一部書,更何況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經》的心情。表明“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說明“我”對從她那裡得到《山海經》沒抱希望,隻是說說而已。
9.阿長說:“哥兒, 有畫兒‘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麼反映?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似乎遇着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 說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 很感動,别人做不到的事,這樣一個不識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由此對她“發生新的敬意了”,是又驚又喜,感激不盡。
10.“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麼這麼說?
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給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很大的震動,讓“我”産生過感激和“新的敬意”,而且也确是當時“我”渴慕已久的。
11.“偉大的神力”在文中出現兩次,聯系上下文,說說其含義的不同。
(1)“我一向隻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
“偉大的神力”指攻城時抵抗大炮的神力。此處包含了荒誕和調侃的意味,表現了阿長的無知可笑,為後文阿長出人意料地買來《山海經》埋下伏筆。
(2)“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确有偉大的神力。”
“偉大的神力”指沒有文化的阿長竟然幫我買來了最想要而又最難弄的《山海經》,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雖有誇張,卻是作者以孩童口吻發出的最熱烈、最真誠的贊美。
12.課文結尾一句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抒情。直接抒發了作者對阿長真摯的感激和深深的懷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願,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四、課外延伸寫給魯迅的頒獎詞:
把生命獻給中國,讓世界為之景仰。
矮矮的身軀,創造出崇高的事業,
瘦削的肩膀,承載着千年的使命!
從狂人的眼睛裡,我們讀出了曆史的沉重;
從阿Q的身影中,我們體會到變革的艱難;
從墳頭的花環上,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從鐵屋的呐喊中,我們聽清了奮進的聲音!
你在孤獨中呐喊,你在市聲裡彷徨,
采一片朝花為自己送行,荷一杆長戟向黑暗進攻!
大星隕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