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的一些基本方法,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們:
一、要循序漸進
就字體來說,一般先學楷書(也有從隸體入手的),再學行書及其它字體。楷書點畫分明,結構平穩,用筆方法齊備,便于學習。因此,先學楷書是符合學習規律的。當然,先學楷書,并不是說,等到楷書學好了,才能學行、草。一般地說,楷書基本筆法和結構方法較為熟練後,即可學習行、草書。楷書與行、草書交替學習,還可以互相借鑒,互相促進,提高學習效率。
就某一字體來說,先學筆畫,再學筆順、偏旁、部首及結構。以楷書為例,筆畫是楷書的基本部分,猶如“機器”上的“零部件”,先有“零部件”才好組裝“機器”;掌握或基本掌握楷書的筆畫後,才能再按筆畫順序組合偏旁部首,以至完整的獨體或合體結構的漢字。當然,先學筆畫,并不是說,等到筆畫學好了再學寫字。一般地說,從筆畫入手,更符合學習規律;而在學習偏旁部首和結體的過程中,又可進一步掌握筆畫的寫法。
就字的大小來說,先學寫大楷,後學寫小楷。先學寫大楷,好處有三:
1、大楷筆畫較粗、較長,書寫時,起筆、行筆、收筆的步驟比較明顯,便于理解,宜于練習,如有病筆也顯露得較清楚,易于糾正。
2、先學寫大楷,有利于鍛煉腕力和臂力。
3、先學寫結構開張的大楷,待結體基本法則掌握後,再縮小就不難了。若先寫小楷,則容易養成拘謹的習氣,放大寫反而寫不好。
就專與博的關系來說,先專學一體,後博學多家。先從一體入手,集中精力,把運筆和結構特點掌握好,領悟精神,融會貫通,就能舉一反三,再學同一字體的其它風格或别的字體也就不難了。初學就想“博”,必定貪多嚼不爛;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今天學“柳”,明天學“顔”,也必定欲速而不達。博學多家,要以專學一體,掌握紮實的基本功為前提。古今有成就的書法家,無一不是在專學的基礎上再集衆家之長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二、要持之以恒。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當然不是短時間就能學好的。書法的基本功,包括動手能力、鑒賞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等。在學習過程中,能不能長期堅持勤學苦練,是決定每個學書者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三、要在字外下功夫。
書法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學習書法,除需要循序漸進地勤學苦練外,還要加強多方面的修養,也就是說,學書法還要在字外下功夫。
有人說:“書畫同源,各藝同轍。”這話是很有道理的,書法作品必定具有線條美、墨韻美、空間美、意境美。高明的書法家還善于捕捉和提煉社會生活或自然界中美的現象,把它溶入書法藝術的創造之中。學習書法,還要加強道德情操的修養。常言說:“書為心畫”,“書如其人”。書法作為一門以文字為基礎的造型藝術,必然要滲入書法家一定的情思、氣質、個性、審美情趣和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有句名言:“心正則筆正。”說明加強道德情操修養對學習書法的重要性。
二、書寫工具
毛筆書法工具,主要有筆、墨、紙、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文房四寶”。
1、筆
毛筆的種類很多,按筆鋒的軟硬性能分,有硬毫、軟毫、兼毫三種。硬毫筆,用剛性的獸毛制作。常用的有狼毫筆(用黃鼠狼毛制)、紫毫筆(用兔箭毛制)、鼠須筆(用鼠須制)、鬃毫筆(用豬鬃制)等。硬毫筆的特點是銳利勁健而富有彈性。軟毫筆,用彈性較弱的動物毛制作。常用的有羊毫筆(用羊毛制)、雞毫筆(用雞絨毛制)等。軟毫筆特點是柔軟圓潤,容易濡墨。兼毫筆,用軟毫和硬毫按比例配制而成。常見的有紫羊毛筆(兔毛與山羊毛各用一半配制而成的叫“五紫五羊”。七成兔毛與三成山羊毛配制而成的叫“七紫三羊”)、紫狼毫筆(山兔毛與黃鼠狼毛合制而成,又稱“烏龍水”)、白雲筆(黃鼠狼毛與山羊毛配制)。兼毫筆的特點是剛柔兼濟,軟硬适中。
按筆毫(位于錐形筆頭中心的一簇毛稱主毫,周圍的一層毛叫副毫)的長度分,毛筆又有長鋒、中鋒、短鋒三種。長鋒筆的筆鋒長,蓄墨多;短鋒筆的筆鋒較短、較鈍,蓄墨較少;中鋒筆介于二者之間。
按筆頭的大小分,有大楷、中楷、小楷,還有寫對聯、屏條用的屏筆、聯筆,寫匾額、招牌用的提鬥筆,寫特大字用的揸筆,寫特小字用的圭筆等。
怎樣選用毛筆?
首先,要注意毛筆本身的質量。毛筆質量如何,決定于筆頭部分。質量好的筆頭,鋒穎尖銳、修削整齊,豐硬圓潤,剛健有力,即“尖、齊、圓、健”。其次,要根據書寫需要以及使用的紙張确定。一般來說,寫大字用大筆,用柔性的筆;寫小字用小筆,用剛性的筆。寫棱角分明、剛勁挺拔的字,宜用硬毫;寫豐滿圓潤、質樸渾厚的字,宜用軟毫;寫規矩峻厲的字,宜用短毫;寫奔放流暢的行草,宜用長鋒。用軟性紙(如宣紙、毛邊紙、元書紙等)寫字,宜用硬毫或兼毫;用硬性紙(如有光紙等)書寫,則宜用軟毫。這樣才能收到剛柔相濟的效果。當然,這些都是相對而言的,不是絕對的。隻要基本功紮實,功力深厚,用較大的筆照樣能寫好較小的字;無論用軟毫、硬毫、兼毫,都能在任何一種紙上,得心應手地寫出好字來。
初學書法,對毛筆的質量不必苛求,基本符合書寫要求就行。平時練字,不宜用硬毫筆,一般使用長鋒羊毫大楷筆,書寫3-5厘米見方的字為好。由于用軟毫筆運筆書寫難度較大,運筆中的病筆也容易暴露。因此,堅持用長鋒羊毫練字,從難要求,并注意糾正運筆中的錯誤,有利于掌握運筆方法,有利于練出筆力。
新筆的使用,要懂得開筆和蘸墨的方法。開筆,就是把新筆浸在清水裡(溫水或冷水),讓筆頭上的膠質溶化,待筆毛泡開後,洗淨膠質,擠幹筆頭中的水分,再蘸墨使用。新筆蘸墨時,要注意擠幹水分,将筆尖“點”入硯池,墨從筆尖吸入,這樣能使“筆酣而墨飽”,書寫時墨從筆尖自然流出。寫字時,還需要掭(tiàn)筆,以根據寫字大小及所寫書體而控制筆頭的含墨量。
毛筆保養得好,才能經久耐用。平時寫完字,要洗淨毛筆。洗時要慢慢在水裡搖動,洗淨後要擠掉水分,把筆尖捋(lǚ)直,并套上筆套,或筆頭朝下挂在筆架上。新毛筆和不常用的毛筆,要放在盒内。盒内還可放一些衛生丸,以防蟲蛀。
2、墨
好墨内香而外不香,研磨時溢出陣陣芳香。
用墨汁書寫,要注意兩點:第一,瓶中不能加水。墨汁内含防腐劑,摻水就會引起化學反應,腐敗變質、發臭。第二,不要用帶水的筆頭直接插入墨汁瓶中蘸墨。平時寫字,一般要有硯台,也可準備盤子、小碗之類的容器,用多少倒多少。同學們平時練字,用普通墨汁就可以了。如果要在宣紙上進行書法創作,那麼最好選用價格稍貴的書畫墨汁,如“一得閣”“曹素功”等。
3、紙
在書畫用紙中,以宣紙最佳。
宣紙因産地中心在宣州(今安徽宣城)而得名。宣紙以檀樹皮為原料,纖維細長,拉力較強,具有質地細潔光亮、吸水性好、柔韌耐入等優點,被稱作“紙中之王”,并有“紙壽千年”的美譽。
宣紙的種類很多。按吸水性分,有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生宣吸水性強,易受墨滲化,宜于寫行、草書等快速流動的字。如寫楷、隸、篆等速度較慢的字時,墨宜濃些,蘸墨也要适量,甯少勿多。熟宣是生宣經過工藝處理而成,吸水性能弱,常用于寫正楷、隸書。半生半熟宣,性能介于生宣與熟宣之間,适宜寫行書、楷書,也可作草書。宣紙有厚薄之分,單宣較薄。夾宣、夾貢、玉版箋則較厚。紙幅也大小不一,常用的有三尺宣、四尺宣、六尺宣等。
平時練字,可選經濟實惠的毛邊紙、元書紙等。待寫字水平提高以後,搞創作時,再選用适當的宣紙。
4、硯
硯的種類,根據制硯的材料區分,有石硯、玉硯、陶硯、磚硯、金屬硯、橡皮硯等。
啟用新硯時,要擦洗掉硯上的蠟質或油質。每次用畢應洗淨餘墨或墨渣,且要蓋好。洗硯宜用冷水,不要沾染油污或曝曬。平時可在硯中儲放清水,以保持硯心濕潤。
三、其他用具
1、筆架
2、筆筒
3、筆洗
4、鎮紙
5、毛氈
四、寫字姿勢與執筆方法
1、寫字姿勢
寫毛筆字的姿勢,主要有坐勢和立勢兩種。
坐着寫字,是常用的姿勢。凡寫小于三寸見方的字,一般均取坐勢。
坐勢的基本要求:頭正、身直、肩平、胸舒、臂開、足穩。
寫較大的字或在特殊條件下寫字,坐着難于适應,這就要采取立勢。立勢又有兩種,一是立勢俯寫,一是立勢提筆寫。常用的是立勢俯寫。
立勢俯寫的基本要求是:頭俯、身躬、臂懸、足開。
頭俯,就是頭向正前方俯向桌面,與紙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視線正、視角合适,既能照顧全局,也有利于下筆準确。
身躬,就是上身略向前彎,傾斜度要适當。
臂懸,就是右手腕和肘部全部懸空。用腰推動肩,肩帶動腕,這樣有利于行氣。懸筆寫字時,左手可自然地按在桌上或略向後伸張,以提領全身之力和取得平衡。
足開,就是兩腳分開,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可使身體自然平衡,便于發揮全身之力。
2、執筆方法
執筆方法,又叫指法。寫毛筆字,要掌握正确的執筆方法。執筆方法,有三指執筆法、四指執筆法、五指執筆法等。在這幾種執筆方法中,五指執筆法是古今書法家公認的也是最通行的執筆方法。
五指執筆法,據說起源于鐘繇(yóu)、王羲之,後傳于歐陽詢、顔真卿、禇(chǔ)遂良、陸希聲等名家。陸希聲概括為五字,即擫、押、鈎、格、抵,并詳加說明。現代著名書法家沈尹默經過深入研究,又将五字與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對号聯系,作了精辟而通俗的闡述:
擫:就是按,用大拇指指肚斜而仰一點的部位貼住筆杆内側,由内向外用力。
押:就是壓,用食指的第一節緊貼筆杆的外側,由外向内用力。
鈎:就是用中指第一節鈎住筆杆的外側,由外向内用力,加強食指的力量。
格:是頂的意思,用無名指指甲根部至第一節偏上部頂住筆杆右内側,由右内向左外推,與鈎的用力方向相對,用以加強大拇指的力量。
抵:就是用小指緊緊地抵着無名指,以增加無名指的力量。
在五指執筆法中,自然形成了兩組相對應的力,一組是大拇指和食指,一組是中指和無名指、小指。前者為基本力,後者為輔助力。五指執筆法:使五個手指個個發揮作用,不僅将筆杆捉穩,運筆靈活,而且由于“五指齊力”,有利于表現出書寫的筆力。
運用五指執筆法,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指實掌虛,掌豎腕平。指實,就是五個手指要着着實實地将筆杆約束住,使身體的力量能通過執筆的手指傳導至筆杆、筆毫,便于根據書寫情況控制毛筆的提按力度。掌虛,就是執筆的手掌心要空虛,以可容下一個乒乓球為好。掌虛,則證明手指彎曲度合适,毛筆與紙面形成的角度合适,力量用得上,運筆不受阻。掌豎,就是執筆時盡量使手掌豎起來。掌豎則筆直、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運轉自如。腕平,就是手腕與桌面平。這樣,便于運腕。一般說,掌豎則腕平。腕平則掌豎,可以保證筆直、鋒正,四面勢全。
第二,筆杆垂直。寫字時,筆杆與紙面要盡量保持垂直狀态。隻有筆杆垂直,筆尖才能在筆畫的中心運行。即“中鋒行筆”,使寫出的點畫具有力度和立體感。
第三,運動靈活。執筆不能過緊或過松,過緊則有礙于運筆的靈活,也難以達到“力至筆端”的書寫要求;過松,則無法控制住手中的毛筆,毛筆失控,不聽使喚,那就根本談不上運動靈活。
此外,執筆還有一個位置高低的問題。執筆的高低,要根據所寫字體與字形大小靈活掌握。寫小字執筆應低些,寫大字執筆宜高一點;寫同樣大小的字,楷書執筆應低些,便于控制住筆,而行書、草書要求揮灑靈便,執筆應略高些。執筆高低并無絕對分寸,隻要掌握穩當,運筆伸展自如即可。
五、運腕和運筆
1、運腕
運腕,就是寫毛筆字時,腕部随着運筆的上提下按、輕重徐疾而作相應擺動的方法,又叫腕法。
寫毛筆字,如果僅僅用手指,則力量微弱,範圍也受限制,寫大一點的字就難以适應。所以要指、腕、肘(zhǒu)三者相互配合,而關鍵在于發揮腕的力量。執筆在指,運筆則靠腕,運腕有保持中鋒、開展筆勢、充分調動全身力量、靈活進行提按頓挫(cuò)的作用。運腕與不運腕、寫出的筆畫有強弱、厚薄之分,活潑、呆滞之别。書法家們常講“運腕必靈”,就是強調運腕的作用。
運腕的方法主要有四種。
①、着腕
就是右手腕直接貼在桌上。其優點是手腕有依托,不打顫,執筆位置低,可更穩固地控制毛筆,适于寫蠅頭小字。缺點是腕部被固定,活動範圍局限在指上,回旋餘地小。
②、枕腕
就是用左手墊在右腕的下面,或者用竹片(名叫擱臂)作枕來墊起右腕。這種運腕方法,因為腕下有東西支撐、手腕擡高,所以除了具有着腕法的優點外,還稍微擴大了活動範圍,适于寫一般的小字。缺陷是活動範圍仍有限度,寫稍大一些的字便不适用。
③、提腕
就是用肘部撐在桌面上,使手腕提起來,又叫按肘提腕法。其優點是肘按桌上,右手仍有依托,而腕部提起來擴大了活動範圍,能較充分地發揮腕力,因而是一種使用最廣泛的運腕方法。初學寫字,一般都采用這種方法,缺陷是活動範圍仍有限制,隻适宜寫中字。
④、懸腕
就是腕和整個右臂全部懸空,将活動軸心移到肩上,也稱懸臂。古人曾說:“懸腕則筆勢無限,否則拘而難運。”懸腕的優點在于旋轉幅度廣闊,可以不受任何牽制而自如運轉,使全身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發揮。不過,這種方法初學寫字的人較難掌握,也不大适用于坐勢。
選用哪種運腕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坐着寫字,主要用提腕法,立勢則要用懸腕法。寫小字、中字,可分别采用着腕法、枕腕法、提腕法,寫大字則宜用懸腕法。初學寫字可用着腕法、枕腕法,寫一段時間後,則要轉用提腕法、懸腕法練習。
2、運筆
①運筆
也稱用筆,就是筆毫從落紙起書寫各種點畫起止運行的規律。
前人在長期的書法藝術實踐中,對運筆的方法總結出不少的經驗,有些已成為行之有效的法則。每寫一筆畫,都包括起筆、行筆、收筆三步;筆鋒都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筆的運行要“收藏筆鋒,逆入平出”,“橫畫豎下,豎畫橫下”,“有往必收,無垂不縮”,不能呆闆地平來直去。當然,各種書體的運筆方法不盡相同,但歸根到底都是上述基本法則的發展和變化。這裡介紹幾種基本的運筆方法。
②起筆
指筆畫的開始。起筆的方法,有順鋒(出鋒),有逆鋒(藏鋒)。
③行筆
指筆鋒在紙上運行,交換起落,不斷提按的動作。
④收筆
指寫到一畫的末尾如何把筆收束。收筆的方法有出鋒(露鋒),有回鋒(藏鋒)。
⑤按筆
就是将筆鋒按下,使其有力地折紙,可使筆畫線條變粗變重。輕按叫“蹲”,重按叫“頓”,頓後轉鋒叫“挫”。
⑥提筆
就是為了使筆畫線條變得略細一些或出鋒,而将筆稍微提起。筆畫的轉折處與筆畫間的連帶處,大都用提筆。提筆應注意高低輕重适度。提筆與按筆是相對的,又是相互聯系的,二者交錯進行,就使點畫間的起筆、行筆、收筆産生輕重不同的力量,呈現出粗細深淺等豐富多樣的變化。
⑦順鋒
就是筆鋒順着筆畫的方向落筆入紙。
⑧逆鋒
就是落筆或收筆時,采取與筆畫進行的方向相逆的筆鋒。又稱“倒插法”。
⑨轉鋒
指筆鋒在轉彎處按弧線轉過,寫出不帶棱角的筆畫形态,即所謂“轉以成圓”。
(10)折鋒
指筆鋒在轉彎處稍停,再以折線轉過去,寫出帶棱角的點畫,即所謂“折以成方”。又有虛折、實折之分。向右運行的橫畫,先向左上方落筆,随即折而下頓,再向右運行,收筆時向右下方稍頓,再折而向左收筆,豎畫及斜畫均以此類推。這叫虛折,筆行至方角轉折處,筆鋒不作圓轉而取翻墊,這叫實折。
(11)回鋒
就是筆行盡處,筆鋒遠處倒回或通過轉折後倒回。
(12)出鋒
就是筆行盡處,筆鋒高提離紙,鋒出筆畫之外。
(13)藏鋒
指落筆、收筆時,将筆鋒藏在筆畫内,不讓鋒芒外露,使筆畫兩端含蓄而有力。起筆藏鋒用逆鋒,收筆藏鋒用回鋒。
(14)露鋒
就是筆鋒在點畫中顯露出來,起筆露鋒用順鋒,收筆露鋒用出鋒。
(15)側鋒
指筆毫尖端的鋒芒不在點畫的中央而偏向點畫的一側,所以又叫偏鋒。
(16)中鋒
在行筆中、筆毫鋪開以後,筆毫尖端的鋒芒在筆畫的正中間運行,所以又叫正鋒。這是書法中最基本的運筆方法。
(17)方筆
指起筆和收筆處呈現出帶有方形的棱角。其運筆的方法是将筆鋒逆入斜切,即寫豎畫時欲下先上,寫橫畫時欲右先左。撇、捺等畫以此類推。在行筆中間将筆鋒鋪開,收筆處用頓筆折回。這種筆畫自然厚重遒勁。
(18)圓筆
指起筆、收筆及折畫的轉折處呈現出圓勁的形狀。其運筆方法為:逆入平出,下筆時用裹鋒,即不使筆鋒分散開來,然後提筆運行,寫到末尾,不頓不折,一駐即收。這樣筆畫圓潤透逸。
上述各種運筆方法,彼此間有着密切的聯系。我們在寫字運筆的時候,不可能也不應當用分解的方法死搬硬套,而要從中參酌(zhuó)變化,補偏救弊(bì),達到熟能生巧、運用自如的程度。
運筆的基本要求是:從落筆、行筆到收筆的全過程,都要保持中鋒行筆。保持中鋒行筆,關鍵在于恰當地運用提按的方法。提按的作用,不僅能使筆鋒與紙面保持最大限度的垂直勢态,而且随時可以将運行過程中偏離點畫中心線的筆鋒,及時調整過來。
六、書法的品式
1、手卷
手卷是書畫橫幅中比較長的,因為不便于懸挂,隻便于用手邊展開、邊欣賞、邊卷合,所以叫手卷;又因為“手卷”比較長,所以被人們稱為“長卷”。
手卷這種品式晉代就已經有了,它是由秦漢的“經卷”、“卷子本”演化而來的,手卷的内容可以是:
①完整的一篇文章或一首詩詞。
②由多幅獨立的字聯結而成。如果是由獨立的字、幅組成,字體可以是統一的,也可以是楷、行、草、隸、篆都有的。
③由多件各自獨立的字混合穿插聯結起來,這種類型的手卷既可以是多位書法家的共同創作,也可以是一位書法家的作品。如果是一位書畫家,自己做詩,自己書寫,自己根據詩的意思作畫,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三絕”。
手卷的尺寸比較短的一般也有八、九米,長的能達到二十米以上,它的高度一般在三十到五十厘米之間,從南宋開始,一般的手卷高度都将近三十厘米,現在手卷尺寸也大概如此。
2、橫批
橫批是書畫橫幅的一種品式,始于宋代。橫批與手卷的區别在于:橫批比較短,手卷卻很長;橫批可以懸挂觀賞,手卷不能懸挂。橫批分為兩類:一類用于懸挂在對聯的上端或門額、窗頂上,放在對聯上端的橫批,文字内容要與對聯的内容相照應。這類橫批一般隻限三四個字,書寫,過去大多從右向左寫這類橫批,現在如果不是放在對聯上方的,也可以從左向右寫,尺寸不要太長,放在對聯之間,有中堂的上方的橫批,長度不應該超過對聯和中堂的寬度之和;門額、窗頂上的橫批長度不要超過門窗的寬度。橫批的高一般在三十到五十厘米之間。
還有一類橫批是用于挂在書房或其它廳室的側面牆上的,一般都挂在比較向陽的一面。這一類橫批字數可多可少,字數多寫成多行的要從右向左寫,三五個字寫成一行的,既可以從右向左寫,也可以從左向右寫。這一類橫批的長度以不超過牆面寬度的二分之一為宜,高度在三十到五十厘米之間。現在的建築每層住房都不很高,作為室内裝飾的這一類橫批用途很廣。
橫批用各種字體書寫都可以,有人認為由于隸書比較扁,書寫橫批能表現出左右開張的意趣。
清何紹基楷書橫披
3、中堂
中堂,是一種比較大型的立軸字幅。一般用于懸挂在廳堂正面牆居中的位置上。清代劉鹗(è)《老殘遊記》第三回中有這樣一句話:“隻有中間挂着一幅中堂,隻畫了一個人。”說的就是中堂這一書畫通用的品式。
中堂這種品式的産生和應用,可以追溯(sù)到唐代以前,它是由“幀畫”演化過來的,雖然在唐代以前就出現了,但作為書畫品式的名稱,是直到明代才有的。
中堂的文字,文體可以是詩、詞、歌、賦、一般散文等,字體則真、行、草、隸、篆等都可,風格當然也可以是多樣的,但要求端莊、肅穆、寬博、高雅。
由于中堂是比較大型的字幅,它畫心的尺寸,一般寬度不少于二尺;寬與高之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高大于寬的;二是高、寬相等,即正方形的;三是高略小于寬的。
4、對聯
對聯是左右兩條立幅相對稱的一種書法品式,又叫對子,這種品式來源于過去的“桃符”,桃符是指我國古代人們在新年的時候挂在大門兩側的桃木闆子,上面畫上神像,據史料記載,第一幅正式寫成的對聯是“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
對聯作為一種文體和書法品式是由詩詞演變而來的,聯語的字數有四字對,五字對,六字對,七字對……甚至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
書寫對聯可以使用各種字體,但是壽聯、挽聯等通常要求莊嚴、工整,宜使用真書、行楷或隸書。
上聯和下聯的尺寸要完全相同,寬一般在三十到五十厘米之間,高度一般為寬度的四倍以上。字數少的短聯通常隻寫一行,字數多的長聯可寫成兩行或者更多行;上聯和下聯的行與列要絕對一緻,各行列的字數要對應相等;最後一行可以不是滿行,但是上下聯最後一行的字數必須相等。
兩行以上的比較長的對聯在寫法上有兩種安排,一種是上聯從右向左寫,下聯從左向右寫,這叫“門”字形。另一種是上下聯都從右向左寫,這叫“羽”字形。通常的寫法是“門”字形。
如果懸挂對聯,則上聯在右,下聯在左。
5、屏條
屏條,簡稱屏,是書畫的又一種立幅品式,也叫“一堂”,就是一整套的意思。屏條這種品式在宋朝較為流行,到了明清就更加盛行了。
屏條通常懸挂在廳堂的正面或側面牆上,也可以順序等分地分别挂在中堂的兩側。因此,組成屏條的數目,應當是成雙的,而且最少由四條組成,多的由十二條組成,如宋朝黃庭堅所寫的《幽桐賦》行草屏條。
從文字内容來說,屏條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組成屏條的各條是可以獨立成幅的,其内容可以相互有關聯,也可以相互沒有什麼關聯,甚至可以不是一位書家所書,也不限于一種字體。另一種是組成屏條的各條,其全部内容是一個整體(一篇文章、一首或一組詩詞),不能分開獨自成幅,而且隻能使用同一字體。如宋朝蘇東坡所書的《前赤壁賦》行書屏條和《後赤壁賦》行書屏條,都是各由六條組成的,其中各條是不能獨自成幅的。
此外,還有一種屏條,不僅其全部文字内容是一個整體,而且為了保持這種内容的整體性,在裝潢上對每兩條相銜接的地方都一概不加邊,這種屏條南方叫作海幔(又叫海幕),北方叫作通景屏。這種屏條品式,書法用得少,國畫則通常用。
組成一套的各屏條,其畫心的尺寸必須完全一緻,書寫和懸挂屏條的順序都要由右而左。
6、條幅
條幅,是書畫中常用的立幅品式之一。有人認為條幅是從宋代興起的,并且是由屏條演化而來的。有人則認為條幅的出現遠遠先于宋代,并且屏條是由條幅擴展而來的。我們認為後一種看法是有根據的,唐末、五代書畫家滕勝華的詩句“養鵝條幅裡,不費米糧錢”中說的條幅就是條幅畫。宋朝米芾曾說:“得傳師單條,大字以宗。”這裡所說的“傳師單條”就是唐代書法家沈傳師的條幅字。此前,被隋炀帝殺害的詩人薛道衡生前曾有影射隋炀帝暴虐的詩句:“條幅短歌吟易水,不教奸暴入門來。”這分明是說他家裡挂着一幅以荊轲《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為内容的條幅,用意在于不讓奸臣暴君進他的家。可見條幅作為書畫的品式,早在隋唐時期就有了。
條幅是現代極為流行的一種書畫品式,可以适用的場所很多,一般齋、堂、館、店的許多牆壁空白處,都可懸挂。也正因為這樣,條幅在書寫内容方面應當特别注意區分不同場所的不同要求。條幅畫心的尺寸,也要因地制宜。現在的一般居室适宜用三尺宣紙對開。
7、冊頁
冊頁,也叫作冊頁,是書畫作品分頁裝潢成冊的一種作品形式。《紅樓夢》第三十七回寫道:“十個還不成幅,爽性湊成十二個便全了,也如人家的字畫冊頁一樣。”這“字畫冊頁”指的就是分頁裝潢成冊的作品形式。
冊頁這種書畫品式從唐朝開始使用。在唐朝以前,使用手卷,但是不方便觀賞,所以從唐朝開始,有人把手卷加以切割,裝成單頁;但是又因為經常翻單頁容易淩亂,不便保存,進而裝潢成冊。後來冊頁多用來征集和收藏名家的手迹,不拿出來展覽。
冊頁的頁數都是偶數,最少四頁、八頁,最多十二頁、十六頁、二十四頁等。
以前都是将大小規格差不多的作品裝裱成冊頁,現在通常是買來現成的空白冊頁,再請書畫家們題字作畫。
冊頁有很多種裝潢形式:(1)蝴蝶裝,左右都能翻,從右開始印刷;(2)推蓬裝,上下都能翻,從上面開始印刷;(3)經摺裝。多用于裝裱經書,碑帖;(4)個别還有用統一規格的副頁夾住單面,組裝成冊的形式。
一本冊頁的内容,可以全是書法,也可以全是國畫,還可以既有書法又有國畫。如果在同一個頁面裡,一半是書法,一半是國畫,那麼書法應該從上面或左面開始印刷,國畫從下面或右面開始印刷。
十、牌匾
牌匾也叫牌額、匾額,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了。
牌匾大體上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祭慶匾,第二類是宮殿、亭閣等的名稱匾,第三類是裝飾匾,第四類是招牌匾。一般用于标明單位名稱、從上至下寫的叫牌,橫着寫的叫匾。
牌匾這種品式除了标明單位名稱以外,一般字數都很少,常見的是三四個字,因此牌匾的書法字體較大。
牌匾的字體一般以真、行、隸為多;特别要指出的是招牌匾一般不用草書和古文字書寫;裝飾匾完全不限。
十一、一字書
一字書就是隻寫一個字的一種書法品式,這種品式明清時期比較流行。一字書根據用法不同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用于慶祝憑吊的,比如祝壽寫壽字,賀婚寫“喜”字;第二類是用于自勉的,有點像座右銘,如“忍”、“慎”、“和”等;第三類是用于藝術欣賞的。
七、書法作品上的款識
款識,簡稱“款”,指在書法作品正文之外所題寫的文字。
署款最初是因實用的需要而産生的。什麼叫款識呢?原先是指古代刻在鐘鼎彜(yí)器上的記載年代等的文字,後來被人們作為考證鑒别的标志之一,并且移用到書畫作品上題寫姓名、年月等等。特别是自元、明、清以來,書畫家們越來越重視署款的作用,越來越重視并刻意追求款識的藝術效果,因而有“妙款一字抵千花”之說。
事實的确如此,一件完整的書畫作品,通常都由正文、款識和印章三者構成,盡管正文是作品的主體,決定着作品的優劣、層次,但其他二者,特别是署款處理得好壞,将明顯地影響通篇的藝術效果。款署得好,往往可以使作品正文的行氣、章法有所增色或得到補救,并因此而更加神采煥發。在這裡,署款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反之,則會損害整個布局,甚至使作品歸于失敗。
款有雙款和單款之分。雙款包括上款和下款,單款隻有下款,沒有上款。如果所留署款的空白較多,而署款又隻有下款廖廖數字的,就叫做窮款。一般說,款識的内容包括正文的作者姓名、篇名、書者必要的記叙、受書單位名稱或個人姓名,這些是上款的内容,還包括書寫時間,書寫者的姓名,籍貫及書寫地點,這些是下款的内容。
一、題跋(bá)
題跋,也叫題記。實際上“題”是“題”,“跋”是“跋”,放在正文前面的叫做“題”,放在正文後面的叫做“跋”,正如清代段玉裁所說:“題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後。”
題跋有書家自己題跋和其他人題跋。他人題跋大多是對以前書法作品的真僞、優劣給予評定,也有今人的墨迹為得到他人誇獎而請名家題跋的。
書家自己題跋的内容主要指書法作品正文的作者姓名、篇名和書家自己或評點正文或記事言情、表露心境的簡短文字。其中書家或評點正文或記事抒情的文字很重要,但又常常不被人們所重視。其實,這常常是書家署款美學意蘊的主要所在,廖廖數語,但卻耐人尋味,有時就像“詩之眼”,一兩個字,其味無窮。
明、清以來一些著名書家的跋語非常精美,這裡略舉數例,以供欣賞。
明代書家文征明行書《遊虎丘詩卷》的跋:“夏月酷暑,無以為遣。偶得佳紙,援筆聊仿山谷墨法。”從這個跋語中,可以體會到書家“遊于藝”的高雅而閑适的心境。
明書家董其昌自書《和子由論書》行草卷的跋:“山谷以東坡書為本朝第一,故書此詩。”書家崇敬蘇氏兄弟文才的心迹,由此可見。
清代書家鄭闆橋行書橫披《難得糊塗》的跋(bá):“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着,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不是在政治和生活中飽經風霜的人,是難以體會出其中的辛酸的。
總之,題跋僅占一塊小小天地,但它是書家心靈的印證,是書法藝術創作大展雄才之地,是書家和欣賞者彼此溝通思想和情感,使書法藝術更好地發揮社會效益的重要之地。
二、禮語
禮語也叫敬語,指款識上常用的一些禮節性的詞語,禮語大緻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對受書者的尊稱,常用的字詞有大、尊、令、恩、仁、賢、吾等。比如尊公(指别人的父親),令堂(别人的母親),仁兄(自己的兄長),賢弟(自己的弟弟),吾友(我的朋友)。
第二類是書者的謙稱,一種是謙虛地表明自己沒有才華,常見的是給自己加上一個“愚”字,如愚父(我的父親),愚兄(我的兄弟),愚兒(我的兒子)。一種是表明自己的輩份晚,常用的有後生、後學、晚生、末學等。
第三類是書者向受書者求教的詞:常用的有正、教、鑒、雅、惠、書等,如正筆、正字、指正、法正、指教、賜教、大鑒、賞鑒、雅玩、惠存等。
除求教性的詞語外,還有一些一般性的用語,如留念、存念、補筆。
款識中的禮語還有的在末尾寫上“學書”、“拙筆”、“試筆”等字樣的。
三、記時
書法作品署款中的記時有人主張用新曆即公元陽曆注時,強調的是筆墨書寫當随時代,還有人主張沿用舊曆即陰曆注時,強調保持民族特色和傳統習慣,其實這兩種方法可以同時并用。如果用新曆記時,方法很簡單,照日常應用文書寫就行了。假如用舊曆記時法,那麼其中講究很多,特别是有許許多多的别稱需要弄清楚。
1、記年
書法作品記年采用的“幹支”記年法。“幹”是“天幹”,“支”是“地支”。所謂“幹支”是天幹地支的簡稱。十天幹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搭配記年,就成了甲子、乙醜、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六十年一個循環,俗稱“六十年花甲子”,參加下表:
1、甲子2、乙醜3、丙寅4、丁卯
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
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
13、丙子 14、丁醜 15、戊寅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24、丁亥
25、戊子 26、己醜 27、庚寅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36、己亥
37、庚子 38、辛醜 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48、辛亥
49、壬子50、癸醜 51、甲寅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56、巳末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戊60、癸亥
幹支次序表
2、記季
舊曆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即舊曆正、二、三月為春季,四、五、六月為夏季,七、八、九月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為冬季。古時兄弟姐妹的排行,有孟、仲、季的次序,(孟為老大,仲為老二,季為三)孟為長,仲為次,季為三,根據這個,正、二、三月分别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分别為孟夏、仲夏、季夏,七、八、九月分别為孟秋、仲秋、季秋;十、十一、十二月分别為孟冬、仲冬、季冬之稱。季節還有一些别稱,如春的别稱有陽春、芳春、青陽、豔陽、陽中、三春、九春等。夏的别稱有朱夏、朱明、昊天、長嬴(yíng)、三夏、九夏等。秋的别稱有素秋、金秋、商秋、商節、素商、素節,金天,高商、三秋,九秋等,冬的别稱有寒冬、安甯、玄英、三冬、九冬等。
3、記月
舊曆月的别稱尤為複雜,而且有種種不同的來曆。歸納起來,每個月的别稱大略如下: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征月、早月、太月、揚月、陬(zōu)月、十三月、春陽、初陽、首陽、孟陽、孟陬、肇(zhào)春、端春、初春、早春、上春、新正、月正、開歲、發歲、肇歲、三之日、孟春、太簇、寅(yǐn)月等。
二月:如月、杏月、麗月、令月、仲陽、四之日,仲鐘、大壯、酣春、仲春、夾鐘、卯(mǎo)月等。
三月:蠶月、桃月、桃浪、花月、嘉月、夬(jué)月、禊(xì)月、桐月、三春、暮春、晚春、杪(miǎo)春、末春、雩(yú)風、季春、姑洗、辰(chén)月等。
四月:乏月、槐月、仲月、麥月、清和月、陰月、餘月、槐夏、首夏、初夏、維夏、正陽、純陽、麥候、孟夏、中呂、巳月等。
五月:蒲月、榴月、臯(gāo)月、惡月、郁蒸、小刑、鳴蜩(tiáo)、仲夏、午月等。
六月:且月、荷月、季月、暑月、伏月、焦月、三夏、暮夏、晚夏、杪夏、極暑、溽暑、溽月、精陽、季夏、林鐘、未月等。
七月:巧月、瓜月、霜月、相月、涼月、初商、肇秋、初秋、首秋、早秋、新秋、上秋、孟秋、夷則、申月等。
八月:壯月、桂月、獲月、正秋、桂秋、仲商、仲秋、南呂、酉月等。
九月:玄月、菊月、詠月、朽月、暮秋、晚秋、杪秋、窮秋、涼秋、三秋、暮商、季商、杪商、霜序、季白、季秋、無射、戌月等。
十月:良月、吉月、陰月、露月、正陽月、坤月、小春月、小陽春、開冬、上冬、初冬、孟冬、應鐘、亥月等。
十一月:辜月、葭(jiā)月、寒月、雪月、龍潛月、一之日、中冬、仲冬、黃鐘、子月等。
十二月:冰月、臘月、嘉平月、嚴月、塗月、暮節、星回節、窮節、窮紀、暮歲、暮冬、窮冬、杪冬、嚴冬、殘冬、末冬,二之日,臘冬、季冬、大呂、醜月等。
4、記日
舊曆記日的别稱比較複雜,大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掌握。
(1)三浣(huàn)記日
所謂“三浣”,即上、中、下三浣。每個月的上旬,即一日至十日為上旬;中旬,即十一日至二十日為中浣;下旬,即二十一日至三十日為下浣。如正月初四日,便可記作“正月上浣之四日”;二月十五日,便可記作“二月中浣之五日”;三月二十六日,便可記作“三月下浣之六日”,其餘都可類推。
(2)月相記日
所謂“月相記日”就是根據月亮盈虧的變化記日。每月初叫作“朔”、“旦”、“朔月”,初三叫做“月出(fěi)”,十五叫做“望”,十六叫做“既望”“望後”,每月的最末一日叫作“晦”(huì)。
(3)特殊記日
習俗上對一些特殊的日子給以别稱,如:
正月初一:元日、元旦、元正、元朔、元春、元辰、正朝、三元、元旦、履端等。
正月初二到初十:分别稱為履端二日、履端三日……履端十日。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八:谷日、谷誕。
正月十五:元宵、元夜、元夕、上元、燈節。
二月初一:中和日。
二月初二:龍擡頭。
二月十二:花朝、百花生日。
二月十五:中春。
三月初三:重三、三巳、上巳、上除、禊日、修禊日。
四月初三:占上巳。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陽、端午、重五、重午、午日、菖(chāng)節、蒲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
六月初六:重六、天贶節。
七月初七:七夕、七巧節、星節。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初五:天長節。
八月十五:中秋、秋節。
八月十八:潮頭生日。
九月初九:重陽、重九、菊花節、登高節、老人節。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二十四:交年、小年、媚竈日。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歲。
四、款識的處理
1、款識的位置
根據書法作品的品式,款識的位置安排也有所不同,條幅、屏條、手卷、扇面等上下款一般放在正文之後;中堂橫批和鏡片上下款可以都放在正文之後,也可以分開放在正文的前面和後面。
款識的章法安排要考慮到整幅作品的布局,在書寫正文的時候,就應該把款識的位置和章法考慮好,防止正文把款識的位置擠掉,或給款識留下過空的地方。
2、款識的字體
根據書法作品正文字體的不同,款識的字體也要有所不同,如果正文是行書或草書,款識可以采用與正文相近或相同的字體;如果正文是篆書、隸書或楷書,那麼款識一般采用比較活潑流暢的字體,如行楷、行草等。一般說來,款識的字要比正文寫的更為輕松一些,灑脫一些。
3、款識的字号
款識的字号一般要比正文的字号小一些,但每件作品的情況有所不同,款字究竟小多少,也沒有固定的方法。
款識的字體雖然比正文小,但因為它是承接正文的,除榜書和對聯外,一般不要再換小筆署款,以免影響整篇作品的氣韻。
七、印章的使用
1、印章的藝術作用
書法作品上的印章,是書法作品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缺少了印章就不能成為完整的書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證作用。宋、元以後,因注重了書畫題跋和署款,書法家們逐漸認識到印章的藝術作用,并注意在書法作品中發揮這一作用,使書、印合璧的藝術形式得以形成。書、印相映成趣,不但使書法作品增色,活躍氣氛,起“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調整重心,補救布局上的不足,起到穩定平衡的作用。在書法作品上署名蓋章,以表示鄭重,可防止僞造,蓋上富有雅逸、寓意不閑的章,還可寄托書法家的抱負和情趣。因此,曆來書法家都非常重視印章,甚至自己精心研制印章,使書、印有機地結合起來,産生更美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2、書法作品上常用的幾種印章
①姓名章
姓名章是題款署名用章。姓名(姓為姓,名為名,古人還有字号。如蘇轼姓蘇名轼,字子瞻,号東坡居士),有連在一起的,也有分開的。題款用章,以一名一字為正,一姓一名也可以。署款為名,印章用字;署款用字,就用姓名章;署款有姓,就用名章;署款沒有姓,或不落款的,應該用姓名章,以方便人家辨識作者。古人用章,講究禮儀,凡是卑幼寫給尊長的,方形最好,圓形也可以。腰圓天然形等都不可以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陽文)和白文(陰文)兩種。一幅書法作品上蓋兩方姓名章時,最好一朱一白,兩章大小差不多。款尾用多章時,次序是先姓名,後字、号章。
②閑章
閑章也叫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攔邊章、壓角章和腰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钤(qián)蓋在書法作品右上的章,又叫“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順勢刻成的章,一般不宜為方形,而以長方形、圓形、半圓形、橢圓形、葫蘆形、自然形、肖形等為好。書法作品上是否蓋引首章要根據需要而定,如款首過于整齊,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單調,需“調整”,這時應考慮蓋引首章。
引首章按内容可分為如下幾種:
①齋号章:世傳齋号章始于唐代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後,這種風氣漸漸盛行,書家幾乎人人有齋号章。明書法家文征明說:“我之書屋多起造于印上。”齋号通常稱齋、堂、室、樓、閣、館、軒、庵等,如惟清齋、雪溪堂、磨劍室、笑隐樓、松風閣、來禽館、賞雨軒、樂天庵等,就是講的齋号章。
②雅趣章:就是古時的吉語章、詞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輯錄具有哲理、發人深思的成語、警句,或記錄自己的情趣和心聲。雅趣章内容廣泛,有勉人學習的,如“琢”、“師法”、“書癡”、“精于勤”、“藝無涯”、“師古不泥”、“廣采博康”、“苦中樂”、“惜分陰”、“孺子牛”、“玉潔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有表達筆墨情趣的,如“潑墨”、“筆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摹手追”、“業在硯田”等,有祝願吉祥的,如“如願”、“長樂”、“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壽年豐”、“書翰長壽”、“天長地久”等。
③年号章:用于記載書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醜、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O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④月号章:用于記載書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蠶月等。
(2)攔邊章
攔邊章是指蓋在書法作品一邊的章,起攔邊聚氣的作用。
(3)壓角章
蓋在書法作品邊角的章稱壓角章。取右上角的稱“迎首”,取兩下角的稱“押角”,攔邊章隻管一邊,壓角章卻可管兩邊,緊貼邊角,起“攔邊封角”、“補充空虛”和調整、穩定畫面的作用。
(4)攔腰章
長幅書法作品如條幅在右上方蓋一枚引首章,中間顯得太空,可加蓋攔腰章,它的内容多為書法家的籍貫,也用肖形印。攔腰章應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蓋在一條直線上。
上述種種閑章實則不“閑”,若钤印得當,既能起到筆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筆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現代書畫家潘天壽所說:“起首章、壓角章也與名号章一樣,可以起到使畫面上色彩變化呼應、破除平闆,以及穩正平衡等效用。”
3、鑒藏章
鑒藏章是鑒賞收藏者用章。據史料記載,鑒賞章也是起源于唐代,宋代以後盛行。唐太宗自書“貞觀”二字作連珠印,唐玄宗作“開元”二字連珠印,都用于禦藏書畫。後來鑒藏名稱更多,如收藏、珍秘、審定、鑒賞,過目等。鑒藏用章,應該看字畫的大小,以不損字面與畫面為準。有些鑒藏者為了自己流芳千古,蓋章時往往破壞畫面,這是要注意防止的。
三、钤(qián)印的藝術
書法作品上印章不是随意钤蓋的,要認真對待,精心斟酌,通常情況下可掌握如下幾點。
1、大小适宜。
印章的大小應該與作品的幅式大小相配,以與題款的字相等為宜,小一點也可以,不能大于題款的字。如果落款的字比較細小,可以用小聯珠印。一幅作品钤蓋大小不一的兩枚印章時要上小下大,這樣顯得平穩一些。如果是幾個人合作完成書法作品,幾個人的印章大小應該相當。
2、數量宜少。
钤印的數量古時候喜歡用單數,印的數量不要太多,過多容易顯得雜亂,甚至喧賓奪主。
3、位置适當。
钤印要慎重的選擇位置,密的地方不夠緊湊,可以用印章補一下;松的地方如果覺得空當,可以用印章充實,如同挪動小小的秤砣,以使畫面均衡。姓名和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恰當,如果題款下有空白,就钤在署款的下方,如果沒有空白,就蓋在署款的左邊。款尾的印章要有适當的間隔。一幅作品同時钤蓋引首章和壓角章,不要放在一邊。壓角章可放在左下角,與引首章呈對角呼應之勢。
4、輕重權衡。
根據印章的色彩,朱文印份量比較輕,白文印份量比較重,墨色淡雅的作品可以钤朱文印,保持兩者和諧一緻,墨色濃重的作品可以钤白文印,使紅彤彤的朱色與烏黑的墨色形成強烈的對比,相映成趣。如果一幅作品钤蓋幾個印,印色應該分出主次,如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顯得既有變化又協調一緻。
5、風格一緻。
印章的風格要與作品的書體風格協調一緻,如單刀直入的急就印章,就不能钤蓋在工整秀麗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書法作品就不能钤蓋隽秀工麗的鐵線印章,否則格格不入,直接影響書法作品的藝術效果。
钤用閑章不僅要注意内容與作品正文渾然一體,而且要保持印章内容與風格的協調一緻。
八、印泥的使用與保養
印泥由朱砂、油脂和艾絨三者混合在一起制造而成。朱砂密度大,油脂密度小,如果長期不調和,兩者會分離,朱砂下沉,油脂上浮,甚至粘結變質,不好使用。因此每隔一段時間,要用骨制或牙制的槳(不要用金屬制品)把印泥翻拌一下,使三者勻和,翻拌時要順着一個方向,不要來回繞。印泥要經常保持清潔,印章蘸泥前,要先揩擦幹淨,以免污染印泥。蘸泥時,用力不要過重,切忌在印泥中央猛钤,可以順着印泥的絲縷,用推拉的手法,多蘸幾次,使印泥均勻地沾在印面上。
九、書法作品的欣賞
書法是一種造型藝術。欣賞書法作品,一般先看整體,再看局部,即“遠看章法,近看點畫”。
根據書法的美學特征,欣賞書法作品的标準,大緻可分為構圖美、造型美、用筆美、風格美。
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整體看去,應該是章法布局合理,文字内容與字體、形式和諧統一,相映成趣,氣韻生動,給人的第一印象好,便具整體構圖美。
從整體深入到單字,筆畫疏密分布均衡,結構重心平穩,姿态生動活潑,便具結構造型美。
分析基本點畫,若骨勁氣足,流暢而有變化,筆畫造型生動自然,便具筆畫用筆美。
從基本點畫再回到整體,若全幅作品的構圖布局、結體造型、線條用筆形成一種格調(或沉穩端莊,或活潑清新,或優雅素靜,或雄壯豪放),這些格調又和書寫内容十分吻合,便具風格美。
一幅書法作品,如能做到内容健康、“四美”皆備,便是完美、優秀的作品。
( 漫話基礎美術編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