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月亮是一個上弦月
距離滿月還有一半的距離
七夕的浪漫,不在于享受完美
而在于去感受一段不完美的感情
這種美,在宋詞裡早有體現
宋人秦觀早就說過:
“兩情若是長久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足可見古人内心已是何等強大。
《鵲橋仙·纖雲弄巧》
[宋]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作者簡介
姓郝名紅憲
職業媒體人
翰墨書天下
丹青繪古今
七夕的起源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姐節、女兒節等,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在古代星宿體系中,牛宿”由6顆星組成,因其形似一頭牛,古人稱其為“牽牛星”,因織女星附近星星的形狀像紡織機上的梭子就稱其為織女星。
明 仿仇英《漢宮乞巧圖》
七夕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何關系?
七夕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那就是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在《搜神記》中,則把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演繹成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故事。
不過,這個傳說發生在農曆七月初七,也跟古代人們觀察織女星與牛郎星(牽牛星)的行動有關,古人借此可以了解秋天到來。
據古籍記載,在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清晰可見。此外,織女星旁兩顆較暗的星星位置,形似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朝東方望去,則可見“牛郎星”。
所以,綜合種種資料來看,有人認為,七夕時會有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也與時令與天文景象的觀測有關系。
七夕的習俗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幹淨,家裡的年輕婦女和姑娘們準備好點心鮮果七種、針七根、線七條向牽牛織女二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
明 郭诩《乞巧圖》
食在七夕
巧果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
把白糖糖漿和面粉、芝麻一起和好,拌勻後攤在案闆上捍薄……再經過油炸等一系列工序,巧果就做好了。心靈手巧的女子,可以把巧果做成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造型。
古代,巧果有許多好聽的名字,比如“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到了宋朝,市面上已經可以買到七夕巧果了。
清 任伯年 《乞巧圖》
祝大家七夕快樂!
來源: 中工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