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本文标題叫《排隊3小時,觀賞5分鐘,你去不去》。當筆者才把自己怎麼排隊3個小時在故宮看《千裡江山圖》的經曆寫到一半,故宮出台了新舉措,采用發号方式,每半小時發150個号,全天分16個時段,觀衆等待時間縮短到1個小時,大概也就是排隊喝到一杯網紅奶茶的時間。3個小時也好,1個小時也罷,看個展時間都不算短,值不值呢?也要先從作品好不好說起。
這次故宮曆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以《千裡江山》為題,自然是要主打《千裡江山圖》。在前年引起轟動的《石渠寶笈》特展中,這幅為《寶笈》收錄的大名作并沒有露面,原因是當時《千裡江山圖》據上一次展覽不夠3年,如頻繁展卷,要造成顔料剝落。也正是這個原因,《千裡江山圖》建國以來隻展出過5次。
《千裡江山圖》局部
稀見未必好,好的也未必難得一見,而《千裡江山圖》是既精且稀。關于《千裡江山圖》的故事,最近介紹很多,想必大家也略知一二。這幅畫的完成,是一個青年畫家火山式爆發,又流星樣隕落的過程。王希孟在18歲時用半年完成這幅巨制,不久便去世。也許這幅作品用掉作者太多心力,才使他過早離去。這當然是個追求藝術理想,為藝術而獻身的好故事。但我卻在此看到一個青年的焦慮。
王希孟少年即進入宋徽宗創立的畫學為徒(畫學為徽宗首創,存在僅23年,學員不超過30人)。本該走上職業畫家道路的他,卻進入内府文書庫為小吏,終日與稅務檔案為伍。期間多次獻畫,都被認為“未甚工”。由此推知,當年在畫學裡他應當學習成績并不佳,才被分配去管檔案。從全國僅30人的畫學生到文書小吏,王希孟的心理落差一定是巨大的,所以他不斷獻畫試圖證明自己,又每每被否定。我想這種打擊為他早逝也埋下伏筆。終于,徽宗以為他“其性可教”,這個藝術天賦超了治國天賦十幾條街的帝王決定親自教授王希孟。這又該讓他狂喜成什麼樣子。以我揣度,得到徽宗親授,王希孟也仍會焦慮吧。他迫切需要在一個大師面前證明自己,證明自己的能力,也證明大師對他的判斷。半年後,他用這幅11米長的長卷做出回答。這時,他或許能松口氣,舒緩他的焦慮。而可能長期存在的壓力和半年的高強度勞動,耗盡了他全部的精力,像許多天才藝術家一樣,他早早過世了。
這幅巨作被承進給徽宗,徽宗應當也會對這個學生嘉許一番,此後他沒有将畫作留在禁中,賜給權相蔡京。蔡京在畫後的簡短跋語,為藝術史留下王希孟的名字,成為這位天才畫家為數不多的資料之一。
《千裡江山圖》局部
這是王希孟的故事,不是《千裡江山圖》的故事。回到畫作本身,要先說說青綠山水這種畫法。青綠山水出現頗早,用礦物質原料表現自然界山青水碧的狀态。實則,觀者從自然中并不太能找到如《千裡江山圖》這樣的情景,或者也可以理解為青綠山水強調了在光和煙岚作用下,山水呈現的一種特殊狀态。可以想想我們看過的印象派油畫,莫奈的《日出》,似乎都與之有某種近似之處。
《日出》莫奈
具體到《千裡江山圖》,王希孟可能更多想體現宋徽宗“豐亨豫大”的藝術觀念,用加重的石青、石綠表現山體的厚重華滋,進而表現出江山萬年的氣象。當然,也會有他向徽宗緻敬的成分。看《千裡江山圖》中耀目的藍色和傳為徽宗親筆的《瑞鶴圖》多麼相似。
傳為徽宗親筆的《瑞鶴圖》
往往厚重長大的作品,在細節上容易流于粗疏,或者也可以用粗犷、霸悍來修飾。但高妙的藝術,一定是“緻廣大、盡精微”,經得起從遠到近的觀賞,你可以在一米外感受它的美,也能用放大鏡欣賞它的妙;放大成背景牆也立得住(在登午門之前,看看兩邊的背景闆便能意會),縮成郵票還氣象萬千(現場有《千裡江山圖》郵票賣,一見便知)。《千裡江山圖》,我們站在遠處,會為它的氣象所震撼,像乘一快舟,日行千裡于萬仞高山之下,長江大澤之中,隻想學古人長嘯一聲,好不快哉。當我們近距離觀看時,更要感歎山水人物的細緻。米粒大小的人物,在拇指大小的船上劃橹、抽帆,形态動作無不逼肖。飛翔在山間的鴻雁,隻有螞蟻頭大小,甚至隻是一個點,但仍讓觀衆的眼眸随着它們翺翔。至于建築、船、橋結構的準确,早已成為學者們研究宋代建築、船舶的資料和證據。至于11米長卷中的每道水紋,都是一筆筆勾畫而成,則不是語言所易形容的。《千裡江山圖》大的不粗放,細的不瑣碎,表現出一種中正平和的美,是傳統文化追求“大中至正”的一個絕佳例證。
看完《千裡江山圖》,3個小時的排隊勞累仍勞累,心情是愉悅的。這次青綠山水的特展,不要隻盯住這一張畫,其他作品都是精選的上品。展出體例也從敦煌壁畫到現代的張大千、吳湖帆,完整呈現可知的青綠山水發展史。别的不看,展子虔《遊春圖》是一定要看的。這幅傳為隋人展子虔的山水畫作品,是我們已知最早的卷軸山水畫。在解放前,張伯駒先生為買下它,賣了北京幾座四合院,折合金錢當年價值還要在《千裡江山圖》之上。
莫高窟第103窟主室南壁經變壁畫(樊興剛臨)
巫峽清秋圖軸 張大千
故宮最近的展覽很多,有風華絕代而不得善終的《茜茜公主與匈牙利》,也有為展覽在禦花園請來小鹿的《故宮瑞鹿文物特展》。但我要說的是一定要去看《趙孟頫書畫特展》,特别是看過《千裡江山圖》之後。王希孟留下一張曠世傑作,趙孟頫則影響了幾百年的中國藝術界。《千裡江山圖》是宋代院體畫的代表,是職業畫家的高峰;趙孟頫則用他的作品點醒了元四家,讓文人畫從此成為主流審美。如果說蔡京因為人品,錯失成為宋代四大書家之一的機會。作為宋宗室而為元代高官的趙孟頫,用他無比的藝術才華,讓認同或否定他的後世藝術家們,都無法逃避他的影響。對這樣一位,被時人稱為“神仙中人”的藝術家,不是筆者幾句話能說清的,這要一篇大文章。
故宮博物院官網的《趙孟頫書畫特展》介紹
多餘的話
故宮以往的書畫展是不許拍照的,從今年來的書畫展覽對這個禁令都放開了。拍照對紙質或絹帛藝術品有沒有影響?普遍說沒有什麼影響,隻要不加強光,不開閃光燈。閃光燈對這類作品的破壞,是公認非常嚴重的。而我仍不以為看書畫時拍照是好的和必要的,特别是對不以書畫為學習和研究對象的觀衆而言。
之前,國家博物館一位前副館長發微博說,觀衆看展覽拍照影響了對作品的感受,随即引來許多罵聲。似乎拍照是權利,你管不着。我是認同他的觀點的,特别是當看到拿着相機對着《千裡江山圖》一寸寸拍的觀衆時,由是。我想說要看鏡頭裡的畫作,出門就有二維碼掃,高清大圖。面對原作還要隔着一個手機屏幕,看原作的意義在哪裡,為拍照是不是犧牲了和作品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這些圖片會是你學習書畫的資料,還隻是成了一個朋友圈的炫耀,然後成為手機内存的一部分,且永遠隻是内存的一部分。那些對着古畫開着閃光燈,咔咔咔的人,就不僅是不能好好感知原作,而是缺德了。當工作人員勸阻還不收手,仍然振振有詞的,就不僅是缺德,是壞!
圖片來源于網絡
編輯:劉思瑀
轉發請掃描下方版權印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商務合作:010 - 6409833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