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重殺斜線和劈殺斜線

重殺斜線和劈殺斜線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1-19 13:03:13

重殺斜線和劈殺斜線?來源:方圓作者:郭洪平,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重殺斜線和劈殺斜線?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重殺斜線和劈殺斜線(大數據殺熟别怕)1

重殺斜線和劈殺斜線

來源:方圓

作者:郭洪平

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近期,網上不少用戶反映自己遇到了“殺熟”經曆。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調查發現,近9成人認為“大數據殺熟”現象普遍存在,56%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已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曆,其中以網購、在線旅遊、酒店住宿、網約車、外賣、影視等消費場景最多。

輿論熱浪下,消費者如何認識和應對“大數據殺熟”現象?怎樣才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損害?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梳理。

同一路程,6部手機6個價

媒體報道,北京市民張先生是網約車平台某滴出行的老用戶,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同一段通勤行程,隔天打車價格就不一樣,而且兩台手機同時呼叫同一目的地時,被推送的同樣車型的預估價也不一樣,他質疑自己遇到了“大數據殺熟”。

為驗證張先生說法,有人專門進行了實時測試。

3月9日中午11時,測試人員用多台手機同時呼叫“北京建國門—首都機場T3航站樓”行程,同一行程,同一時間,不同手機收到的定制預估價格确實不一樣。

“我們用了6台手機,選取了同樣的某滴軟件,然後定位了同樣的地址,首先是快車,華為一個是52元,一個是61元,差别挺大”。

測試人員說,這款安卓手機是老手機,隻有700元,快車價格要到65元,甚至要比蘋果7的價格還高。其次,某滴優享的預估價,分别是70元、60元、64元。

無獨有偶。貴州周先生也遭遇了同樣經曆。

媒體報道,今年4月26日晚,周先生和朋友一同打網約車,走的是一條熟路,12公裡路程,2部手機價格相差8元。

周先生與朋友多次測試對比,懷疑某滴出行有“殺熟”情況。之後,周先生聯系了某滴客服,但并未得到滿意反饋。

實際上,不隻是打車平台存在這種“詭異”現象,在其他網上消費平台,同樣存在類似“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況。

2020年暑期,家住北京的周女士準備帶家人到海南旅行,為節省開支,周女士提前一個月就通過某在線旅遊平台關注航班動态和價格信息,令她沒想到的是,自己的精心策劃竟被平台大數據“盯”上了。

“機票第一次搜是一個價格,過一段時間再搜價格就漲了。”周女士說,最後訂單票價比初次搜索票價高了近1000元,而朋友在同一天定到的同航班價格比自己低幾百元。

她表示,即使考慮機票餘量導緻價格變動,自己顯然是被大數據狠狠“宰”了一刀。

普通平台“殺熟”,就連著名電商某東平台,此前也被爆出對用戶進行“殺熟”行為。

有市民向媒體爆料,某東商城同樣一款手表,新用戶的價格竟比某東plus會員的價格要便宜500元。

同時,某滴、某團等知名互聯網企業也不斷被爆出“殺熟”情況,一次又一次刺激着大衆的神經。

常見的“殺熟”套路

央視在一檔新聞節目中稱,常見的“大數據殺熟”套路有三種:一種是根據不同設備進行差别定價,比如,針對蘋果用戶與安卓用戶制定的價格就不同;

一種是根據用戶消費時所處的不同場所定價,比如,對距離商場遠的用戶制定的價格更高;還有一種是根據用戶的消費頻率差異定價,比如,消費頻率越高的用戶,平台認為他們對價格的承受能力就越強。

對于不斷爆出的“殺熟”行為,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曾對過往案例進行過分析複盤,發現常被大數據“收割”的人群,一般是三類目标用戶。

首先是高消費用戶。

複旦大學一名教授2019年用一年時間帶領團隊在全國多個城市實地調研,收集打車樣本。結果顯示,蘋果手機用戶更容易被專車、優享這類更貴的車型接單,如果不是蘋果手機,則手機越貴,越容易被更貴的車型接單。

其次是活躍用戶。

由于技術更新很快,平台利用大數據算法,對不同的消費用戶展示出不同的消費價格。正常情況下,平台上那些重複購買的用戶,往往很少去“比價”,屬于對平台信任感更強的人群,有的互聯網平台就會針對這種用戶進行“殺熟”。

第三是會員用戶。

人們加入會員的目的是想得到更大的優惠,但一些用戶發現并不是這樣。有的網絡平台有時給會員的價格會比非會員更高。

2020年12月,網友“漂移神夫”發表了一篇名為《我被某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質疑某團“同一家外賣,同一個配送位置,同一個下單時間節點,在開通會員後,為什麼配送費比非會員要高?”該網友在開通會員後,配送費由平時的2元變為了6元,比非會員的配送費高出了一倍不止。

專業人士指出,“大數據殺熟”,都是借助技術手段進行實施,常見手段有三種。

一種是根據地理定位“下手”。

如果你附近的商場少,那麼你的比價就不方便,因此加價你也得買。如果附近沒有大型超市,你會發現日用品的價格都貴到出奇;如果平台發現你還住在“富人區”,那麼對不起了,加價沒商量。

再一種是根據消費記錄“下手”。

凡是大數據,都能判斷出你是不是經常花錢的主兒,如果是,那麼給你加價是無疑了。

還有一種是根據搜索的關鍵詞“下手”。

你搜索的詞彙、時間、頻率、浏覽記錄,都會在後台留痕;你的急需、閑逛、經常購買操作,都會直接影響到下次的價格。

權益為什麼“殺熟”不“殺生”

按道理,千金難買回頭客。網絡平台對待老用戶應該如春天般溫暖,時不時來點紅包、優惠券之類的甜頭,節假日再搞個噓寒問暖才是王道。但大數據讓用戶消費頻次、價格敏感度、消費偏好等數據不再是秘密。

更主要的是,平台從一開始似乎就沒把熟客放在眼裡。在平台看來,老用戶屬于存量用戶,對平台已經形成一定的品牌黏性和消費剛需。新用戶才是他們需要拉攏的增量對象。

所以,平台就利用老用戶對品牌的信任和習慣,有針對性地在原有商品價格上加價,以至于出現了越“熟”越“殺”的情況,平台一旦吃準了用戶對某個價位的接受程度和消費需求,“殺熟”毫不留情。

那麼,大數據為什麼“殺熟”不“殺生”呢?

專業人士分析,有兩個先決條件在起作用:一個是,商家有充分的技術能力了解每個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和能力,從而針對每個人單獨定價;另一個是,消費者之間彼此是區隔的,他們在購買前無從得知或很難得知标準定價。

尤其在互聯網上,每個人單獨面對的是自己的電腦或手機,商家就能根據用戶的屬性、曆史行為分析出用戶的畫像,從而了解不同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偏好,做到千人千價,隻要你不特意去比價,你根本無從得知。

另外,大數據都是由算法和程序完成的,從各種看似沒有關聯的碎片行為和場景中,分析算出用戶的個性化喜好,然後對他們進行差異化定價,從而達到精準定向營銷和收益最大化。

不得不說,線上的“大數據殺熟”和線下的敲竹杠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相比起面對面坐地起價和敲詐勒索這種簡單粗暴的行為,“大數據殺熟”更是“殺”人于無形。

它通過深挖消費者過往消費甚至浏覽記錄,讓算法洞悉消費者偏好,清晰地知道消費者的“底牌”,相同的産品,不同的價格,看人下菜碟,誘導用戶選擇非最佳、但利潤更高的産品,肆意消費消費者的信任,不斷試探用戶的底線的行為,更讓人覺得可怕。

“殺熟”侵犯了消費者哪些權益

越來越多的“大數據殺熟”,對消費者來說究竟意味着什麼?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大數據殺熟”,既不符合道德要求,也違反法律規定,實際上是一種嚴重的背信行為。

劉俊海認為,消費者與網絡平台之間的“熟”即“用戶黏性”,消費者基于信任使用平台,不再貨比三家;平台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對熟悉的顧客提供不優惠價格甚至歧視性待遇,屬于典型的不誠信行為。

此外,專業人士也認為,“大數據殺熟”,既是“價格歧視”,又是“價格欺詐”,是一種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上海市消費者協會權益保護委員會副秘書長唐健盛認為,“歧視定價”是一種常見的商業營銷套路,目的在于通過給予對價格敏感者優惠實現促銷。這種定價行為本身沒有問題,但不能給消費者誤導;誤導消費者,就越過了“價格欺詐”的紅線。

對此,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張林山也認為,經營者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虛假标價并使消費者誤解,誘騙消費者做出購買選擇的做法,顯然背離公平誠信的價值原則,涉嫌“價格欺詐”。

那麼,遭遇“殺熟”的消費者,自身哪些權益受到侵犯了呢?張林山說,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和知情權被侵害了;隐私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平台借助用戶互聯網終端操作行為來分析和誘導消費,定義用戶所購買的服務、商品是緊俏熱門還是‘餘量充足’,瞞天過海地用高價損害消費者利益,就是在對消費行為明顯的信息誤導”,張林山表示,“殺熟”背後,實際上是平台對用戶個人資料、訂單特征、網站搜索痕迹等隐私信息的采集、應用,平台有過度獲取、搜集、濫用用戶隐私信息的嫌疑。

消費者如何避免“殺熟”

專業人士認為,“大數據殺熟”之所以肆無忌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消費者舉證困難。

取證難、維權難助長了亂象泛濫。比如,每次出現“大數據殺熟”風波時,企業都會以各種理由回應,要麼說商品型号或配置不一樣,要麼說客戶享受的套餐優惠不一樣,要麼就說時間點不同等等,理由五花八門,沒有證據很難維權。

尤其是大多數電商平台,自已不會主動對外公布具體算法、規則和數據,每當消費者在遇到類似問題時都很難維護自己的權益。

由于“大數據”的特性決定了“殺熟”存在複雜性和隐蔽性,别說普通消費者難維權,就是機構也難以舉證,所以,如何界定“大數據殺熟”,就成了一個“既有又沒有”的長期問題。

面對不公平的“大數據殺熟”,人們是不是就得聽之任之、束手無策了呢?專家人士認為,并非無解。

互聯網專家、衆測平台“漏洞銀行”首席技術官張雪松認為,用戶其實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反抗手段”來保護自己。

比如,在選擇品牌商家進行消費時,要對商家進行市場口碑的背景調查。對“大數據殺熟”的概念要有所警覺,一旦知道某平台存在“殺熟”現象,就應減少使用頻次。

再如,用戶應多關注公開性價格信息,如有的商品屬于非公開、非固定價格類的,就需要警惕“殺熟”風險。

另外,用戶也可以通過以不登錄的狀态,或者不同的浏覽器、不同的手機終端,到某個網站搜索某個特定的商品,記下報價,并進行比價,時刻做到“貨比三家”。

同時,如果發現“殺熟”情況,消費者可以聯合維權。互聯網時代發達的社交媒體提供了豐富的消費者共享信息,聯合發聲便于消費者達成維權目的。

對此,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産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表示,消費者可以留意同一經營者提供産品的價格變化以及針對不同消費者的價格是否相同。

如果發現價格明顯異常,可以通過與企業溝通了解情況,如發現确實存在價格歧視,應及時留存證據并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還得依靠技術監管和法律約束

本質上說,大數據技術并無原罪,之所以衍生出那麼多“殺熟”現象,說到底是一種商業宰客“套路”。

專業人士認為,遏制“大數據殺熟”,除了消費者自己學會應對和自保外,職能部門必須有所作為,充分發揮技術監管和法律約束的作用,防止“貪欲的技術”急功近利,越滑越遠。

劉俊海認為,“大數據殺熟”牽涉面較廣,頭緒較多,一方面要明确“歸誰管”,可考慮由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作為主體監管部門,牽頭組織商務、工信、網信、文旅等有關部委一道,鑄造監管合力,消除監管盲區;另一方面,要明确“怎麼管”,引入外在的制裁與約束機制,嚴懲失信行為,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同時,還要研究如何使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殺熟”行為進行自動偵測和預警,提高執法效率和力度。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阮敬認為,技術要以法治與德治為導向。

電商企業應加強自律,樹立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使用大數據時,應一視同仁,“大數據分析,應當為消費者定制個性化服務,而不是用來實施價格歧視。”

可喜的是,“大數據殺熟”有了判斷标準。2021年2月,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制定發布了《平台經濟領域反壟斷指南》(下稱《指南》),強調反壟斷法及配套法規規章适用于所有行業,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公平公正對待,并明确,“大數據殺熟”可能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差别待遇行為。

專家說,有了這一條,反壟斷執法機構就可介入調查,這無疑比消費者個體取證維權更具優勢。

一旦電商平台被認定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将面臨“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的重磅處罰,所以,《指南》有望成為反殺“大數據殺熟”的利器。

當然,有法可依的背後,有人也擔心操作問題。專家表示,從根本上打通取證、舉證“堵點”“痛點”難題,有三條路可走。

一條是實行“舉證倒置”,讓平台自證清白。用戶一旦懷疑平台實行價格歧視,就可以提出投訴或者質疑,由平台承擔相應舉證義務,由監管部門對證據進行甄别審核。

再一條是改進定價策略,讓消費行為更加透明。比如,網絡平台要對消費者展示統一價格;通過優惠券、紅包策略等進行抵扣,使得消費者能夠清楚明白地了解差異所在。

還有一條是強化監管責任,讓監管更加公正有力。對“大數據殺熟”的投訴案例,相關部門要積極主動、及時介入,通過行動來證明,法律、規定、指南這些東西絕非一紙空文,而要說到做到,絕不含糊。

隻有善用法治力量,才能倒逼互聯網平台用好大數據,激發科技向上向善的動能,讓消費者免于被算法“算計”,讓算法更好地服務于消費者。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楊蓉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方圓 郭洪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