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駕仕派的工作群裡,有一次從駕照說到了學車,從學車說到了最早開過的那些車——尤其是手動擋。由于市場主流的趨勢,手動擋車型已經很少出現在駕仕派文章中,但那些留在駕仕派老司機們記憶中的MT,卻承載了他們最初的青春和熱情。
将那些記憶寫在這裡,作為一種回顧,也作為一種對年少時汽車情懷的紀念。
先從北京212和波羅乃茲說起吧。
作為80後85前的我能撸上兩腳離合的212應該還是算早的吧,其實這貨是很多我們父輩學車時的教練車,當然還有很多是那個時候的部隊編制車輛。我撸的就是部隊的北京212,4擋,兩腳離合,方向盤位置不能調節,座位調節了等于沒調,還要在靠背墊墊子來将就我那時嬌小的童子身材。
那個雨刮電機就裸露在擋風玻璃下面儀表台上面,工作時能聽到電機噪音。車身和大梁在轉彎快了的時候總感覺是脫節的,可能當時那台車的車況也一般。那時候不懂什麼2驅4驅,隻知道要挂上4驅得下車到前輪輪軸上去擰開關,我反正是擰不動的。
總之,關于212的記憶挺好的,也可能是因為,每次坐旁邊的都是青梅竹馬。
波羅乃茲是個奇葩,第一次坐是出租車,好像當時要去醫院,老媽就帶我打了一台,連車費我至今都能記住,剛好20元,這價格放在八十年代末九零年代初真的很吓人,當時肯定也急的沒法了。
路上我就看司機換擋的時候右手飛舞,各種繞圈和橫甩,當時我還小,滿腦子想的是這輩子要把開車學會恐怕比當上少先隊大隊長還難,換個擋比打街機街頭霸王裡面搓摸溜天和崽崽不洛根還TM複雜,下了車以後司機換擋的畫面還在我腦中萦繞,并一直作為神一般的存在——直到我第一次開上波羅乃茲。
槽,那儀表台裡面的時鐘和其他沒什麼卵用的指針占據了中央一大坨主要位置,隻在兩邊的角落留下了速度表和轉速表,你感覺要切換觀察轉速表和速度表光靠眼睛左右瞟已經不夠用了,需要轉頭才看得踏實,可見距離有多遠。那擋杆也很喜人,是從中控下方斜着長出來的,怪不得當時那出租車司機換擋動作飄逸潇灑,因為好多時候挂1擋和3擋不是往前推,是往上提——注意了是往!上!提!可能是我沒找到竅門,反正撸那個擋自然而然就像跳舞一樣,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捏着擋頭龍飛鳳舞的。
車開起來異響不少,感覺能把車開快,但是總擔心哪個零件會掉下來。後來波羅乃茲就越來越少了,每次見到都會多看幾眼,今天估計連報廢車場都搜不出一台來。
再後來開上了初代長安面包,重慶長安在成都市場的早年間具有壟斷地位,那是什麼五菱,松花江,昌河等等不能比的,和我同輩的小夥伴肯定了解。
那時候的長安面包大街小巷随處可見,車頭兩個大大的圓燈甚為顯眼。坐副駕是極為痛苦的,因為屁股下就是發動機,夏天就自帶座椅加熱,幸好那時堵車少,開起來風一吹還能接受,但是一旦遇到發動機開鍋,馬上要把副駕坐墊揭開加水,一股熱蒸氣就會沖出來彌漫在駕駛艙中搞得像桑拿房。
開這車最大的難度是坡起,如果沒有練就不拉手刹半聯動坡起的神功,那就會出現無人駕駛的場面,因為每次要把手刹放到位,頭就幾乎埋到中控台下面去了。隻怪那手刹位置設計得太沒水平,從副駕駛左腳和擋把之間生根出來,轉軸在地闆上,可想而知那個操作難度有多大,所以當年我開那個車最痛恨的就是放手刹,動作很不雅觀,如果副駕坐的是女士還特别容易碰到腿。但是那車我是開了很長時間,人貨混裝,超重,加散裝油,越野,什麼都幹過,到後來開了很多改型的新型面包車,操作和行駛都簡便舒适了很多,但卻始終沒有那台初期長安面包帶感。
再後來奧拓就比較多了,95年前後開始陸陸續續進入家庭,記得每次學校開家長會,家庭條件好的同學家長就開着奧拓來,把學校門口那條樹德裡排滿。
這車我也開過一陣,應該算重慶長安生産的前期型,是什麼小王子還是小公主什麼型号的。高三年滿18歲那年拿的駕照,拿到之後就開車上學。(當時真TM裝,還邀約基友一起上學放學,我發誓那簡直是我的人生敗筆,裝逼的人生巅峰……)
那個型号的方向盤沒有助力,但是原地打輪依然動得起來,擋杆是标标準準的H型,位置正正的放在主副駕中間的地台上。每個擋都不算清晰但不至于挂錯,倒擋不好入但也不會次次都兩下。離合不太好掌握,可能因為就算車輕,但0.幾的排量也實在提供不了足夠的起步扭矩,又舍不得給大油的話,離合的掌握就要多加練習。2擋加速是最爽快的,城裡面竄簡直可以匹敵今天的鋼炮,不過一旦打開空調就跟公交車加速車不多了。
空間和外形嚴重失衡,那麼小一台車裝5個成年人不在話下,有一次我把後排放倒拉了好幾張麻将桌子我會亂說麼。這車經常颠的話容易缺缸,因為點火線圈是直接插在火花塞上沒有其他加固的,我就好幾次開着2個缸的奧拓東奔西跑,當時還不會修車所以就那麼耐着開。
同期的車還有桑塔納捷達富康這老三樣。一個一個來說嘛,三個車質量都不咋樣,在當時覺得好也就占了矮子裡面充高個的便宜。都在20萬左右的價格,還缺貨。我開的第一台捷達是4個擋位的,沒助力,各種重,離合重,擋位緊,方向重,感覺車身也重,反正不好開,沒什麼好感,不像那些人吹的那麼神。到後來有了什麼捷達王,都市先鋒,春天什麼的我也不确定是不是這些名字了,反正也提不起太多興趣。直到今天,我依然覺得這個MK4的捷達擋把還是不是歪的?
普桑大家都熟悉,但是我估計85後開的不多,寬敞有勁是它給我的印象。早期是化油器的車型,輪胎也不是後來的185寬胎,好像是175還是165的,反正看起來感覺太細了撐不起那麼大個車身。動力倒是很強,早期也是4個擋,我在普桑上面第一次體會到了H型擋位的規整,擋杆行程短,位置清晰,雖然出入都還略有生澀,但是已經是我當年開過的最好的手動擋了,離合位置也好控制,不容易死火,方向盤也是不能調整,德國人那時候的人機工程真的做得真不咋樣。
那個轉彎燈也是個奇葩,儀表裡面就顯示個圓點,你也看不出到底是左轉燈在亮還是右轉燈在亮,還好手上去控制轉彎燈撥杆的動作一般不會出錯。車子看起還算厚重,結果開起來像船一樣搖,那時我第一次體會到了車子穩不穩和重不重沒什麼卵關系,懸架和轉向裡面有名堂。普桑和捷達有個共同點是磁帶機在中控台正中最上方,和儀表台延伸過來連為一體,我老是擔心磁帶放裡面會不會曬化。桑塔納的發動機聲音很特别,辨識度極高,怠速的時候有沙沙沙的磨擦聲,我基本上一聽就能知道。
富康是我撸得最多的老三樣,1.36 化油器型,擋位手感好于普桑,規整穩定,配合那個包裹極佳的座椅,較低的視線,是我最早的賽車啟蒙車型,開了一段時間後給我的感覺就是開賽車是不是大概就那樣,轉彎的時候座椅能托住人,随時都可以清楚的找到擋位并且隻要很小的動作就能挂進去,坐姿也不高,哪怕快速轉彎也有安全感,不由自主地就想開快車。
記得那時我經常開到4000轉以上,好像轉速爬得很輕松,路上車也少,也沒電子眼,老子天下無敵。不過刹車有點軟,初段過得去,越踩得深越沒有信心,油耗也很可觀,那個時候窮,50塊50塊地加油,但是又喜歡開車,感覺每天都要給50塊的油錢,于是沒能堅持太久就撸不下去了,留了不少遺憾。
這幾台車是我早些年間開過的手動擋車型,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些同感有些記憶,還有些小衆MT車型我也碰過,但是不具有代表性而且印象不深了就沒有寫進來。
本文是駕仕派的原創文章,來自撰稿人捷登。
★轉載請注明出處:駕仕派(jiashipai)&作者名
__________________
獲取前沿汽車觀點,咨詢購車建議,關注駕仕派。
jiashipai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