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寵物

 > 曆史上最忠誠的狗

曆史上最忠誠的狗

寵物 更新时间:2024-06-24 02:24:15

曆史上最忠誠的狗(曆史上狗狗的奇聞異事)1

狗是十二生肖之一,也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動物。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曆史上狗狗的“奇聞異事”:怎麼區分“犬”和“狗”?“狗拿耗子”曾是狗狗的職業?“走狗”曾經是“體面人”的代名詞?一起和文史君來遛遛曆史深巷裡那些狗狗吧!

一、犬與狗

犬和狗一度是相互糾纏不清的兩個概念。對于犬字,《說文解字》有“狗之有縣(懸)蹏(即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凡犬之屬皆從犬。”

文物學者王世襄曾詳細解說:“十八個腳趾的為‘狗’,二十個腳趾的為‘犬’。”後者在後腿上比狗多了兩隻不着地的腳趾,也稱作“後撩兒”。

曆史上最忠誠的狗(曆史上狗狗的奇聞異事)2

(“犬”字形演變)

而對于狗,《說文解字》有“狗,叩也。叩氣吠以守。從犬句聲。”“狗,犬也。大者為犬,小者為狗。”這裡以大小标準對狗和犬做了區分,但還是有些含糊。《爾雅》一書則以毛發的生長狀況為指标,認為“(犬)未成豪,狗。”毛都沒長齊的隻能算是小狗。清代訓诂學者郝懿行注道:“狗,大通名。若對文則大者名犬,小者名狗…今亦通名犬為狗矣。”這一變化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随着人類社會生産力的不斷發展,狗的飼養普遍化流行,人們對于“犬”和“狗”的區分也就變得不那麼在意了,這種對動物的稱謂區分的簡化同時也體現在牛、馬、豬等其他動物身上。此外,狗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忠心護主的習性俘獲了人們的芳心。相對于“犬”,“狗”這一具有“幼小”的意思,更顯親呢的稱謂,更合人們的心意。至戰國時期,雖然在書面語上“犬”與“狗”的使用頻率相當,但實際上“狗”已逐漸有了異軍突起的苗頭。

曆史上最忠誠的狗(曆史上狗狗的奇聞異事)3

(《非人哉》中的哮天犬形象)

二、從馳騁原野到金屋藏“嬌”

據考古實物證明,約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中已有了狗的身影。狩獵采集時期的狗,主要協助人類從事狩獵活動。至後世這種人狗相處模式仍有曆史留存。

《呂氏春秋·不苟論·貴當》講述了這麼一則故事:齊國的一男子,誓要做“黃金獵人”,但長時間遭受了“零業績”打擊的他,終于領悟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是乎,他轉而回家種田,攢錢給自己買了一條獵犬,終于成了狩獵行業的大佬,過上了“獵犬在手,獵物我有”的快樂生活。

曆史上最忠誠的狗(曆史上狗狗的奇聞異事)4

(《呂氏春秋》書影)

當然,進入農業社會後,狗就很少用于“打江山”而是“守江山”了。這一轉變在《呂氏春秋·士容》也有所反映。說是齊國有個相狗界的“伯樂”,一次鄰居托他相狗,他仔細挑選了一年,終于相中了一條狗中上品。鄰人如獲至寶,歡歡喜喜的去了,但幾年過後,鄰居抱怨道,這狗一隻耗子都沒逮着。相狗的人解釋道,這是狗中的“千裡馬”,是打獵的好幫手,如果要讓它去捉老鼠,需要把它的後腿綁起來。鄰人照做,果然如此。可以猜想,故事中的狗大戰老鼠時,還是有幾分“無敵是多麼寂寞”的落寞吧!

從上文我們可以得知,此時的狗是民間“捉拿”老鼠的主力軍。其實,不僅在民間,皇室之中也有狗的身影。《裡耶秦簡》的秦始皇改制诏書有“王犬曰皇帝犬。”“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後,皇室中的犬也有了“皇室犬”的榮譽稱号。這裡的“皇帝犬”說明當然不是用來捧在手心上的寵物,它的身份多樣,但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它“皇家捕鼠器”的角色。

秦倉吏依律養雞,但由于“狸執鼠,而不可脫于庭者,為捕雞也”。早期的貓仍控制不住自己的想要“吃雞”的食欲,相比之下,狗的職業素養就高多了,不僅防老鼠,有時還能防人。無怪乎《睡虎地秦簡.倉律》有“用犬者,畜犬期足”的記載。在《史記•李斯列傳》中“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庑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更加坐實了狗的捕鼠地位。

漢承秦制,到了漢代,狗的“皇家捕鼠器”地位依然不可撼動。至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的丁斐還被喻為“善捕鼠”的盜狗。至唐宋,情況發生了變化,商業的迅速發展沖淡了官方養雞的必要性。此外,科舉制的完善,極大地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加之大量佛經的傳入,這一系列因素使得文獻的保護問題成為重中之重。慢慢的,貓的優勢展現出來了,它小巧靈活,捕鼠戰鬥力強,逐漸成為了新一代捕鼠專業戶。狗拿耗子,也就變成了“多管閑事”。

三、“狡兔死,走狗烹”

原始社會時期,獵犬是“會下金蛋的母雞”,養狗帶來的效益是非常可觀的。但進入農業社會以來,狗從“不可動産”變成了多功能使用“工具”,可以肯定的是,狗的地位已不複當年。

《史記》中範蠡曾有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一“狡兔死,走狗烹”的意象映射着人類社會的的複雜政治鬥争。回歸語句本身,曾經狗是捕獵“狡兔”,幫助人類在自然中艱難生存的好夥伴。随人類生産力水平的發展,生存已非難事,人們更覺得“人定勝天”。

曆史上最忠誠的狗(曆史上狗狗的奇聞異事)5

(範蠡 雕塑)

漢初,漢高祖論功行賞,為蕭何争功。在大殿上問道:“諸君知獵乎?”衆臣對曰:“知之。”又問:“知獵狗乎?”答曰:“知之。”漢高祖解釋道:狩獵中,能夠追捕到兔子的是狗,但發出命令指示野獸藏身之處的是人,他的大部分臣子都是捕獵之“功狗”,唯獨蕭何是那個“發蹤指示,功人也。”并表示對蕭何舉宗數十人跟随他打天下的義舉感激。這裡将功臣分為“功狗”“功人”的一番辯論,充分的體現了人之作為人的優越感。

曆史上最忠誠的狗(曆史上狗狗的奇聞異事)6

(關中民俗 “狗攆兔”)

狗從“夥伴”降級成為“工具”。最終,狗作為“肉食”難逃人們的口舌之欲。早在先秦時期,狗肉就已被列為祭祀聖品了。《禮記·曲禮》載:“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犬曰羹獻。”《說文解字》也有中“獻,宗脯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飼養肉狗是祭祀前的重要準備。

基督教中葡萄酒和面包代表着特殊的獻祭含義,而狗肉被選做祭品的理由,也與古代人的觀念有關。古人視狗為純陽之物,用犬作祭可以消弭災禍、辟邪防疫。在《史記·封禅書》中有,秦德公在夏伏天宰狗祭祀,作為預防毒瘴的手段。在漢代的民俗中,也有用狗血辟邪的習俗。

自然,狗肉的美味也是令人食指大動的重要原因。對于狗肉的烹饪和食材搭配,古人很有一套自己的規矩。《周禮·食醫》記載:“凡會膳食之宜……犬宜粱……”此外,在《禮記·月令》中載有天子的食譜指南——“聽說,秋八月,麻籽和狗肉更配噢!”

四、狗盡其用

進入農業社會後,狗也有部分作為獵犬,繼續“從事”狩獵活動。在統治階層,漢代蓄有皇家獵犬,并司人專職照料,唐代也有為皇室蓄養的獵犬。此外,狗的叫聲響亮,這一特點被古人充分利用,狗因此被納入官方守衛體系。泰安岱廟所藏夏張東漢墓出土的壁畫中,亭與犬的守衛形象已經初步聯系在了一起。說明,早在漢代,亭徼等地方一級治安管理單位中就已有了“警犬”的存在。至唐代,《資治通鑒》記載,唐昭宗年間,朱全忠曾在軍隊駐紮地“四面設犬鋪,以犬守之。”《宋史》中也有在戰場上用犬守禦金兵的記載。

曆史上最忠誠的狗(曆史上狗狗的奇聞異事)7

(《那人那山那狗》劇照)

當然,狗除了要參與這些人類掀起的戰争,偶爾,它們還要為人們而與自己的同族戰鬥。《漢書》記載了漢武帝“遊戲北宮,馳逐平樂,觀雞鞠之會,角狗馬之足,上大歡樂之”。和鬥牛類同,“狗咬狗”也是部分尚武之人的暴力趣味。上行下效,民間的鬥狗之風也不少見。至漢靈帝時期,“熹平中,省内冠狗帶绶,以為笑樂”,這時的娛狗活動已經有點溫和過頭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到了宋代,《萱花乳犬圖》《雞冠乳犬圖》《秋葵犬蝶圖》和《萱草戲狗圖》等作品出世,狗則俨然成了畫家筆下的寵兒。

曆史上最忠誠的狗(曆史上狗狗的奇聞異事)8

(清代 郎世甯 《十駿犬圖》)

文史君說:

從“犬”到“狗”的稱謂反映了狗在社會生活中的變化,随着人類生産力水平的發展,狗退守“江山”,卻又在與貓的博弈中失去了捉老鼠的飯碗。“狡兔死,走狗烹”,盡管部分狗狗難逃我們的口腹,狗也終有一死,但或輕或重,那些鍋爐裡和努力從鍋爐裡爬出來為人類貢獻自己的狗狗,也終歸是死得其所了。

參考文獻:

1.夏業梅:《常用詞“犬”與“狗”的演變研究》,《現代語文:下旬.語言研究》2012年第9期.

2.李建雄:《秦漢時期官方蓄犬現象研究》,《農業考古》2019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一筆丹青)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别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寵物资讯推荐

热门寵物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