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我國上古時期相當獨特的一部文化典籍,它涵蓋了上古天文、地理、曆史、神話、氣象、動物、植物、礦藏、醫藥、宗教等方面的諸多内容,可以說是上古社會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這樣的奇書卻是獨一無二。它對于我們認識和研究上古文明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山海經》顧名思義,它是以山為經,以海為緯來記述上古社會的。書中的“山海”觀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華夏和四海之外的廣大世界,含有天下和全世界的意義。“經”是經曆、經過的意思,有别于儒家的經典之義。綜合而言,《山海經》是上古先民對自己經行世界的一次記述。
漢代學者劉歆說,《山海經》的作者為大禹及其屬臣益,所以他認定該書的撰著時間為上古的虞夏之際。可以肯定的是,書中大量的神話确實源自上古的口耳相傳,但說全書皆為虞夏所作,顯然是證據不足的。現代學者研究後認為《山海經》并非作于一人一時,而是經過漫長的時間才不斷增益成書。古時的《山海經》還附有圖畫,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就有“流觀山海圖”的名句。可惜,這些圖畫都失傳了。
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共十八卷,三萬一千餘字,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内經》一卷。據統計,全書記載山名五千三百多處,水名二百五十餘條,動物一百二十餘種,植物五十餘種。至于散布全書的神話傳說,更是俯拾皆是。袁珂先生稱贊《山海經》“非特史地之權輿,亦乃神話之淵府”,真是恰如其分。
《山海經》中的神話資料為我國傳世典籍之最。在《山海經》裡,我們可以看見大量光怪陸離的神仙。南次三山有龍身人面的山神,而西次二山的神仙有的是人面馬身,有的是人面牛身。這些半人半獸的形狀究竟有何意味?實際上,這是原始先民對自然和祖先的一種祭祀形式,半人半獸是原始人的幻想,是人類早期思維的投影。通過描繪這些半人半獸的神仙,先民們對祖先的圖騰崇拜就點點滴滴折射出來。此外,《山海經》中的某些内容也反映出中原士人對域外文明認知的偏差。
渴求長生不老,是人類美好的願望。《史記》中就有秦皇漢武為了求索一劑仙藥,不惜一擲千金的故事。《山海經》更是把先民追求長生不死的信念表現得淋漓盡緻。《海内經》有不死之山,《大荒南經》有阿姓的不死之國,大荒山上有不死之人,西王母有不死之藥,昆侖山上有不死的神樹等等。古人希望自己能突破自然生命的限制,讓凡俗的肉身與日月江河一樣長存不息。于是他們放眼海外,幻想在遙遠的昆侖山上有不死的仙藥,在世外的桃源有不死的仙民。事實上,《山海經》中彌漫的長生求仙思想與春秋戰國以來興起的神仙思想是一緻的。
翻開《山海經》,更讓我們感動的是英雄神話。《海外北經》記述了誇父追日的故事,太陽的烈焰最終奪去了誇父的生命,卻無法動搖他追逐光明的決心。《北山經》中的精衛也是一個矢志不移的形象。浩瀚的東海因為精衛鳥的不懈努力而日益變淺,在這個故事中,生命的頑強和尊嚴得以彰顯。《海外西經》的刑天雖然被天帝砍掉腦袋,卻仍不肯放棄手中抗争的武器。《紅樓夢》一開篇即是大荒山和女娲補天的故事,把讀者的思緒與《山海經》緊密對接。魯迅《故事新編》的許多内容也源于《山海經》,究其原因恐怕還要追溯到長媽媽給哥兒買的那本《山海經》吧!
《山海經》的神話資源固然豐富,它的史學價值也不應被忽視。當我們撥開罩在它頭上的神秘面紗,追蹤到的是上古先民的足迹。書中的肅慎國、匈奴國、犬戎國、氐人國都是秦漢時期曾經在我國北方頻繁活動的古族。《山海經》裡關于上古社會的傳說往往含有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追憶。《海外北經》記載了炎黃兩個部落的戰争,實際上反映了炎黃兩個古族逐漸融合共同構成為華夏族的史實。不論是海内還是海外,射箭者都不敢向軒轅台引弓,可見黃帝作為華夏始祖在先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尤其是在《海内經》中,還詳細叙述了炎帝、黃帝、舜的世系,這對我們研究上古文明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價值。
《山海經》中随處可見的山名和水名,常常能與古代的地名相印證,《西山經》裡有崦嵫之山,它的位置在今天的甘肅天水西境。在大詩人屈原的《離騷》裡有“望崦嵫而勿迫”一句,恰與《山海經》相吻合。《海内西經》記載黃河發源于昆侖山最終流入渤海的一段,可以為研究黃河變遷的學者提供資料,同時也可以與《尚書·禹貢》的内容進行比較研究。《山海經》作者對有些地名的位置把握十分準确,即使用現代的眼光衡量,也令人欽佩。《海内東經》中對蓬萊山、琅邪台、會稽山的方位描述得清晰明确,與今天它們實際的位置相差無幾。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多次提到昆侖山和黃河。昆侖山是萬山之宗,黃河是百河之祖,這對我們重新認識華夏族起源地是有着積極意義的。
《山海經》像是一塊五彩的寶石,我們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都會發現驚喜。漫步在《山海經》裡,我們猶如走進了伊甸園,滿眼是奇花異草,到處是猛獸珍禽。智慧的先民們不止流連其間,更重視它們的實用價值。在《山經》中,作者在細緻描繪花草禽獸的基本特征之後,總要指出它們給人帶來的利弊。書中特别重視動植物的藥用功能,一部《山海經》就如同一部上古的《本草綱目》。同時,《山海經》對各地的礦藏資源也十分留意。色彩斑斓的寶石,光芒奪目的金銀,簡直是滿山遍野,俯拾皆是。從先民的這些記叙中,我們看出他們了解自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類。在他們對山神祭祀的虔誠态度裡,我們感受到的是一顆敬畏自然的心,而這點正是現代人所缺乏的。
《山海經》的版本以清代刻本最多,明刻本次之,宋元刻本比較稀少。今天我們見到最早的版本是北宋淳熙七年池陽郡齋刻本,現藏于國家圖書館。比較重要的刻本還有:明代成化四年北京國子監刻本,由于是國家刻書,此版刻工頗為精良,為諸家大圖書館所收藏;明代嘉靖十五年潘侃前山書屋刻本,為上海圖書館和浙江圖書館收藏。此外,明代成化年間吳寬抄本《山海經》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明抄本,書後有吳氏所作跋,現在藏于國家圖書館。由于吳氏書法精美,使該書的價值陡增。而現今流傳較廣的《山海經》版本有《四部叢刊》本和《二十二子》本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