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教育行政部門三令五申強調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其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從繁瑣的學業中解脫出來,讓孩子更多地接觸社會,參與實踐活動,提升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
2022年暑假,筆者就讓孩子在家參加家務勞動,提高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所以,剛剛放假,家庭就為孩子拟定了“家務勞動”的計劃,孩子倒也挺樂意。可以看得出,孩子成天圍繞着讀書、寫字、作業,其實生活也挺協調的,如果能給孩子的生活方式稍微的“添加”一點不同的内容,孩子的生活豈不會豐富起來?
與此同時,豐富的暑期生活會提升孩子的興趣,學習、勞動的效率也會更高。基于這樣的思想,放假不久,孩子已經付諸于實踐,并且樂此不疲,願我的孩子度過一個愉快的有意義的暑假!
#暑假養娃方式#
應該說,許多家長并不理解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意義,認為孩子還小,能幹什麼?隻要能夠把學習搞好就已經不錯了,參與家務勞動隻能是添亂。顯然,家長對于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認識不足,甚至出現反對的傾向。
1、動手與動腦,誰更重要?看看就明白了
首先,動手能力是可以鍛煉孩子的大腦的,可以消除孩子對不熟悉的事物的恐懼,可以讓孩子認識到一些細微處的不足。 動手還可以讓孩子發現許多你以前沒有注意到的事,而不去做,就不會發現問題。
比如,父母讓孩子剝除一個雞蛋的殼,别小看這小小的一個事情。 僅僅讓孩子觀察雞蛋外形和看到剝好的雞蛋是不夠的,隻有讓孩子在剝除過程中,才能真正認識到一個完整的雞蛋内殼的結構。
其次,動手和動腦不是一個層面。動腦雖然也需要努力,但“隻是想想",而動手卻是“要把想象變成現實”,是真正的創造過程,要不斷地想、不斷地做,手與腦配合,把想象變成現實。想象是否合理要靠動手驗證。
勇氣、力量、團隊協作能力都是“幹”(動手)出來的,不是單純“想”(動腦)出來的。用我們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動手更是一種“執行力”、“行動力”的體現。
還有,培養動手能力,是提高孩子智力的一個重要手段。手是人的種特殊的感覺器官, 俗話說:“十指連心”“心靈手巧” 。從生理的角度來說:運動肌反應能力的訓練應該在大腦回路尚未形成的時候,鍛煉手的能力對孩子各種動作及心智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年齡越大,障礙越多。
2、家務勞動事雖小,卻蘊含着大智慧
較強的動手能力,具備勞動本領,适應未來社會的要求。然而,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我們的家庭教育做得是不夠的。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青少年的勞動教育卻與我國的觀念截然不同。比如:
美國的不少中小學生在課餘時間去打工,幹些洗車、送報、看孩子等實踐活動,每日平均勞動時間為1.2小時。
日本規定小學生每天參加勞動24分鐘,英國為36分鐘,韓國為0.7小時,法國為0.6小時, 德國更是從法律上規定6--18歲青少年應承擔的家務勞動項目和數量。
而據一份抽樣調查, 我國中小學生參加勞動的時間卻不足12分鐘。
具體情況是,2002年10月,我國“青少年發展中心”課題組調查了7——12歲城鄉獨生子女的勞動時間,共2765 名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參加了調查,這些學生來自26個城市的70所學校。調查結果顯示,國内孩子每天平均勞動時間為10.96分鐘。
通過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家庭生活中,家長更重視陪伴孩子讀書學習,但是,卻不重視陪孩子活動玩耍,更不願意花時間陪孩子做家務勞動等實踐活動。
出現這樣的家庭教育的結果,原因無非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因為家長過分溺愛孩子,怕孩子勞動累着,或者是怕孩子做不好家務,把事情做砸了,那就幹脆不讓孩子幹活;而另一個原因是家長隻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認為孩子隻要把功課學好,其他一切都可以放在一邊。
這樣一來,我常常看到的現象的是:許多孩子在家裡不會做家務或者根本就不做家務;更為奇怪的是:飯菜不合口味動不動就發脾氣,自己的換洗衣服也要等着父母去洗,即使是一雙手套或者一雙襪子,自己也不會去洗。
在中國孩子們的眼裡,父母給他們洗衣做飯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他們并沒有體驗到這是一種“母愛”或“父愛”,長此以往,養成孩子們不懂得感恩,自私的心理。
其實,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做家務事肯定是有好處的。
國内有關人士曾經做過相關調查顯示:在家經常性參加家務勞動的孩子,心理素質較好,開朗樂觀,學習自覺性和自律性都較強,尤其是那些會做家務的孩子,比那些從不做事的孩子生活得更愉快。
許多相關調查都顯示:中小學生适量地做一些家務對孩子發展益處多多,家務勞動中蘊藏大智慧:
(1) 孩子在做家務勞動中容易獲得成功感;
(2)孩子在做家務勞動中能培養孩子的感恩人格,克服自私的心理;
(3) 孩子在做家務勞動中強化擔當精神,提升責任感意識;
(4)孩子在做家務勞動中養成了動手習慣,培養了大腦更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更強。
(5)讓孩子參加勞動,在勞動過程中培養了孩子獨立自主精神以及團結合作、互助共進的品格,而這些優良的品質,将會給孩子的人生增光添彩。
3、鼓勵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勞動與學業相互促進
我國進入新時代,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變化。人們已經意識到人才的實踐能力的重要性。所以,社會學家把當代社會稱為“ 新型的自己動手掌握命運的時代”。
因此,寒暑假,時間漫長,有眼光的家長都會鼓勵孩子走出家庭,走進社區、街道、鄉村去了解社情,觀光學習,調查走訪,融入社會,了解風土人情。孩子在社會實踐中應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家庭和社會、社區的密切聯系,讓勞動和學業達到相互促進的功用。
同時,蘊藏在實踐活動中的人文熏陶不同于知識和能力的教育,人文素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自身的感悟和周圍環境的感染,灌輸是不能達到目标的。
有眼光的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實踐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課外活動來提升孩子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撰稿:杜其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