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是女同性戀的“老公”角色,童年幾乎沒有什麼快樂時光,當父親對她采取頗為嚴厲的懲罰措施時,母親僅是在一旁任其發生,在背後對她哭泣,卻無力阻止。少年時期的她從經受的那幾次懲罰中萌生出了“想要一個像超人一樣能随時出現保護自己的厲害角色”的念頭。
随着時間過去,她也明白了“不可能出現那樣一個角色”,而若要想保護自己,或者說想保護當時那個被懲罰而受到心理創傷的自己,“隻能讓自己強大起來。”
在這種經驗下,父親原本應有的“女兒保護者”地位現在空蕩蕩的,而母親隻采取了極為被動、消極的态度眼觀其變,于是她隻能讓自己轉化為另一個男性化的身份來保護自己。
女同性戀的心理起源
同性戀的起源向來是有很大争論的,主要有3種觀點。
童年陰影
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同性戀是兒時的遭遇在潛意識中種下了異性恐怖的種子,所以成年之後便害怕與異性作性的接觸。
環境的影響
由于與異性交往受挫造成的人際關系的不愉快經驗妨礙了他們正常的心理發展。
激素水平
生物學上主要觀點是激素水平存在着決定性作用,不過大多數女性同性戀者在青春期後的激素水平是正常的,隻有約1/3的女同性戀者雄激素水平高于平均值。
據金賽和亨特的調查報告統計,約有8-12%的婦女有同性戀行為或是曾表達過這種欲望。觀點3已經已經證實不是女同性戀的主因,女同性戀更多源于心理的因素,也就是童年或者環境的影響。
女同性戀的自我認知
在女性與女性的日常交往中,由于不涉及性吸引的部分占據了主導地位,更多的是情感的依賴為主,性為輔,女性可能沒有意識到,或是不願承認她們自己會成為同性的性夥伴,因此所有這些吸引力也就被壓抑,女性通常不會輕易承認并釋放出自己對同性的興趣。
對于女性們來說,性體驗和角色建立是雙方表達戀情的一種體現。兩人之間至少有一個人是能夠充當積極主動的性角色的,也即通常男性扮演的角色,采取主動表達,才會讓女同性戀的關系建立起來。
在中國古代女同性戀也會有男女不同的角色。古代女同性戀的性行為多稱為“磨鏡”,雙方相互以厮磨或撫摩對方身體得到一定的性滿足,由于雙方有同樣的身體結構,似乎在中間放置了一面鏡子而在厮磨,故稱“磨鏡”。在古代的春宮畫上有一些記載與描繪,也有一人女扮男裝,在腰間系一假陽具和對方進行性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